刘春泉:微信收费传闻背后的利益博弈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20-11-15  浏览:32  海淘人物

有关微信或将收费的传言虽然连续经由包括马化腾在内的腾讯高层多次辟谣,但在过去的两周时间内连央视在内众多官方媒体都报道了,可见其并非“谣言”那么简单,而是疑似有人故意放风出来试探公众态度和各方面的反应。在前两天的中国发展论坛上,马化腾先生还曾表示移动互联网变现率低,连他这样顶尖的产品经理都在为眼下难以找靠谱的商业模式而烦恼,那么,一分钱不赚的微信为何却对却通信运营商触动如此之大呢?浏览这几天双方的宣传文章和各自支持阵线的专家的观点,支持微信收费的理由,主要是韩国先例,信令频繁,网络资源占用过大,反对的理由主要是韩国先例查无实据,运营商应恪守网络中立,折衷的意见则是暂时观望,由市场决定。但这话从管理层说出来与运营商讲出来让人感觉味道不同,后者更像是料知收费必遭广大消费者反对,转而希望由OTT服务商来支付费用。之前曾有媒体报道,针对Kakao talk的免费OTT语音服务,韩国移动运营商采取对抗措施升级,威胁“停止维护和升级移动网络”,还从政府获授权“掐断OTT语音流,不向OTT语音服务提供商开放网络”,但已经有消息证明上述报道并不属实。实际情况是:尽管负责电信监管的韩国通信委员会表示允许运营商在特定情况实施流量管理,由于这一指引性内容遭到了广泛地批评,韩国目前为止尚无任何一家移动运营商提出申请。之后也未再出台新的政策。据说连新任女总统也支持网络中立,因此,所谓韩国先例只能说明人家也遇到这种纷争和博弈,但要作为佐证限制OTT业务合理性的力证,目前还不太有说服力。笔者认为,这场所谓的微信收费争议,表面看起来是技术与商业模式争议问题,深层次来看,实质是垄断与充分自由竞争的争议问题。电信运营商自己原来也是从邮电部大家庭分离出来的。电子邮件和短信取代了信件作为通信的商业模式,但利润率较高的快递、邮政储蓄业务补贴了邮政普遍服务,而邮政与众多内外资民营快递企业竞争,直接促进了社会的物流服务普遍水平的显著提升。在二代网时期,运营商与腾讯对手机QQ收费是按照比例分成的,甚至在微信出现之前的三代网业务中,合作双赢都还不是一句空话。由于心跳包的技术特点,微信的信令频繁,网络流量资源占用较大的问题,目前确实存在,但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可以缓解,四代网的建设也可以针对性的缓解甚或解决这个问题;另外一方面,在个人电脑上p2p下载也曾有过这个问题,但并没有因此另行收费。微信这个产品引起恐慌的真正的原因是:智能手机普及导致移动互联网崛起,运营商在互联网经营方面不太成功,语音业务、短信业务等传统的“现金奶牛”面临挑战,作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不好看,而且运营商集体面临内忧外患:内忧是:中国电信手机大力度促销导致一向无促销的移动也最近也不得不频频奖励送油,外患是:短信和话音业务正在被OTT替代,尤其是微信两年达到三亿用户,让运营商放佛看到了语音业务和短信瞬间崩塌并非不可能。目前微信的对讲功能设计应该就是为了避免证明冲突才不敢设计成直接对讲,从技术上实时对讲推出可能是迟早的事情,一旦实时对讲推出,那语音和短信业务如果再不降低自费就即将面临有力的冲击。最近网上已经有人晒出了联通数据账单单列微信流量,说明运营商已经未雨绸缪有所动作了。但至少目前阶段来说,中国运营商们的问题显然不是资源不够用的问题,而恰恰相反是机会太多诱惑太多的问题,笔者曾听一位运营商的前高管自己评价她服务的企业:没有不想做的,做了也没有不成的。由此导致结果是:业务多而不精,都赚钱,但都不大,做不强。在赢家通吃的互联网世界里,总也找不到现实世界里运营商的那份老大的感觉。对运营商来说,别人有的互联网业务几乎他们也都有,可能产品品质也不差,比如飞信,为何做不过腾讯等其他OTT厂商呢?说到底,还是市场准入的保护看起来是好事,实则让企业在市场上竞争的狼性不足,先天就缺乏居安思危的市场基因。顺便说句题外话,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当年3Q大战前后,包括笔者在内众多人等都对腾讯大加批评,记得在“诊断腾讯”的会议上,我也曾跟很多人一样把腾讯的核心竞争力归结为QQ的用户粘性,而不是腾讯自己认为的“用户体验”,今天在这个场合再回过头来思考一下:腾讯的用户固然有粘性,运营商不更加有用户粘性吗?(比如我的手机号码十几年都没换,也不敢换),腾讯山寨,运营商不也什么都有?为何以中国移动之强大,飞信就是比不上QQ呢?只有市场打拼出来的企业,才能适应最大的风险和最多最迅猛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各国的竞争法、反托拉斯法,无一例外都要保护竞争,而不是竞争者。就算是确有信令占用问题,网络服务是不是运营商你可以单方面拒绝提供的?由于技术的发展,即使没有微信,也有其他的产品导致运营商的通道化格局,运营商可以像做飞信、做“移动梦网”那样,尽管放马过来,大显身手,一并竞争,但若要通过网络服务商的身份遏制微信,恐怕我们消费者不答应。因为只有充分竞争的结果才是利润率趋于社会平均水平,有利于消费者福祉。必须澄清的是,包括腾讯在内的所有OTT厂商,无论资源占用多寡,本来就无需感恩戴德,因为没有什么恩赐,没有谁免费使用运营商的网络资源,所有的用户都已经为网络付费了,区别在于过去运营商按照大数法则投入和配置的资源,在新的OTT产品出现后不够用了,举例来说,假设使用率为10%,运营商10兆宽带资源可以卖给100个客户,但微信是“永远在线”,10兆只能够70-80个客户,原来硬件还是那么多,容量当然就不够了,网络拥挤,通话掉线等问题就突出了。那么,解决这个问题,是对原来已经收费的再另立名目收费?还是扩容及寻求其他解决技术方案?答案应该是显而易见的。目前阶段,微信产品虽好,但语音和信息许多功能和实际使用还不能与运营商的语音和短信等产品媲美,之所以用户削减语音和短信而使用微信,原因就是运营商的价格太贵,用户的选择是理性行为,无可厚非。从2012年业绩来看,中国移动营收5604亿元,净利润1293亿元;中国电信营收2831亿元,净利润149亿元;中国联通营收2489亿元,净利润71亿元。如此之高的利润率下,资源不够本来就应该增加投入,固守自己的既得利益一毛不拔,却要求市场化的互联网公司来重复承担消费者已经付费的网络成本,合理性在哪里?据网上的说法,第四代通信网建设成本大概需100多亿,而四代网可以极大扩充资源,运营商应该有能力通过增加投入而缓解甚至解决信令资源问题。还有人试图从电信条例对于语音等基础电信业务的垄断保护的角度去寻找问题,来挑刺儿施压微信等OTT产品,当年福州VOIP电话案也的确树立过一个非常糟糕的恶劣先例,对此笔者认为电信条例在立法时是由当时的利益格局决定的,但人大层面的电信立法应摒弃部门立法捍卫条块利益的弊端,秉持技术中立原则。直言不讳地说,正由于电信条例对运营商垄断的不合理保护,才导致三家电信运营商2012年净利润高达1500多亿,而中国用户却至今无法使用诸如Skype这样技术早已成熟的价格低廉甚至免费的网络电话!据报道最近美国T-mobile推出套餐,短信电话全免费,靠该套餐的月租费最低为50美元,可以享受500MB高速数据(超出部分将进行限速)、不限时语音通话、不限量短信。如果外加20美元,则可以享受无限数据流量。用户也可以选择分级套餐,最高能以每月110美元获得12GB的热点数据。从这个例子大致可以看到这场运营商与OTT厂商之争可能的解决方案:运营商从语音业务转向数据业务为主,逐步降低语音及短信等收入的比重。电信运营商自己的数据来看,数据业务流量也都有大幅度增长,这与包括微信在内的移动互联网业务迅猛发展直接相关。对运营商来说,他们关心的是,有新的业务增长点去抵消掉语音、短信等业务的损失,否则可想而知他们会敌视和动用一切手段遏制微信等革命性OTT产品的应用。中国的电信运营商市场化程度到底有多高?面对OTT业务的冲击就是真正的检验。我们消费者乐于见到市场的竞争打破行政限制的市场准入,从而由竞争带来消费者更多优质的服务,以及更为合理的价格。(来源:中国证券网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文/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泛洋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春泉)
海客讨论(0条)

头像

0/300

微博发布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1045.7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