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白皮书”之争无需过度渲染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20-11-15  浏览:30  海淘人物

工商总局近日公布的一份针对电商假货的抽检统计报告引来了各界关注,关注的原因则是被披露存在假货企业之一的电商淘宝网,对报告表示不服与质疑,以致于公开投诉官方程序不当,情绪执法。这场介于工商总局与淘宝网之间的争议被外界称为白皮书之争:其奇特之处在于行政机关的监管行为首次遭到了电商新经济的科学性质疑与投诉,显示出一些新的气象来。让我们回顾一下事件的经过:1月23日,国家工商总局在官方网站发布消息,指出淘宝网正品率仅37.25%,其他大电商平台如京东商城、天猫、1号店的正品率分别为90%、85.71%和80%。并无意外,此消息引来媒体疯狂转载。1月27日,一封以80后淘宝小二名义发出的公开信出现,直接点名工商总局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司司长刘红亮,对抽检样本、逻辑、程序违规等提出质疑。同日下午,工商总局回应称抽检委托第三方进行,不能过度解读,并称在打击假货方面,淘宝也做出了很多努力。1月28日,工商总局再度发出白皮书,直指阿里巴巴存在五大问题,还要阿里巴巴克服傲慢情绪。当天下午,淘宝网则发出官方声明回应,投诉国家工商总局网监司司长刘红亮,理由是程序失当和情绪执法。随后淘宝网声明:将成立由300人组成的打假特战营,并继续在全社会招募人才,专职配合与政府部门、知识产权权利人以及普通消费者在线下的合作和联动。这场争议目前尚未平息,事件发展还有待观察。但争议的焦点是假货问题。谈到假货,必是人人憎恶之。长期以来,电商亦一直深陷假货泥淖,多有诟病。如聚美优品在去年㡳就因售假而遭受美国律所起诉,淘宝网已多次受到假货困扰。对于已经上市的电商企业来说,其在所售产品与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将受到更大压力,假货问题就像定时炸弹一样随时会让企业惹上官司。此番争执,工商总局和阿里双方的目的其实都是打击顽疾假货,二者并无实质异见。先来说说工商总局,应不应该监管?应该!但是监管也确实应该科学监管,合规执法。新的时代,新经济形态均需要在科学二字上下足功夫,这也正是总书记所提的要讲规则的要义。再来谈谈阿里,打假有没有下功夫?肯定!集贸市场形态决定淘宝网上必然有假货,阿里也从创立始就没有停止打假的步伐。有假货,电商平台则存在审核不严、管理不力的责任。假货之所以泛滥,用马云的话说,假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病毒,是人性弱点的作祟,人类社会自有商业行为就存在,数百年后它依旧会存在。但在打假的态度上,阿里并未含糊,甚至比别家更卖力些,这也是为什么此番阿里被工商总局树为典型而叫屈的原因。比如,从最早以支付宝为基础,以信用评价为工具的诚信机制建立;再到2011年,阿里响应公安部亮剑行动号召,主动向公安机关提供售假线索400多条;2014年前三季度,阿里协助各级执法部门共破获各类双打案件10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近400人,涉案金额近6亿元。此外,质检总局与阿里在杭州设立了互联网电子商务产品质量风险监测中心,知识产权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也都与阿里巴巴建立了顺畅的打假维权联动机制。以上淘宝与公安部、质检总局、知识产权局等监管部门联合打假的多个案例,都充分表明淘宝亦如监管部门一样:痛恨假货。因为有数据,电子商务的特性不仅有利于打假,更是社会诚信机制的强有力推手。比如阿里拥有海量的用户交易数据,构建的大数据打假模式可将假货从10亿量级的在线商品中提取出来,远胜于线下商家自律方式打假。2014年前三季度,阿里平台就下架9000多万件问题的商品,近百万家商家受到处罚。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淘宝不是执法单位,这就意味着它可以发现、溯源追踪线索,却无法触及假货线下的生产源头,必须需要要线下执法机关联动才行,否则不能彻底。而真正具有监管力的部门以及执法部门,恰恰又缺乏大数据分析能力与互联网工具。好比两个齿轮,高度互䃼。如果电子商务企业与监管方高度协作,假货土壤将从根上动摇。假货是敌,诚信为根。政企对话也好,争执也罢,不过是打假路上、推动诚信的小波澜,实在无需过度渲染。这场争议,如果能促进打假机制,对各方乃至整个社会,都是一个巨大进步。(文/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余德)
海客讨论(0条)

头像

0/300

微博发布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1146.7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