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阿里外部制约因素突显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20-11-14  浏览:79  海淘人物

1月29日,阿里巴巴公布了截止2014年12月31日的业绩:总交易金额7870亿(同比增49%)、营收261.8亿(同比增40%)、净利润59.8亿(同比下降28%)。由于营收增长不及预期、净利润下降,加之身陷与工商总局纷争,阿里股价连续重挫,两天内市值蒸发300亿美元。很快,阿里与工商总局和解:阿里表示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技术、人力投入打假;工商总局宣布白皮书是会议纪要、不具法律效力。抛开政治问题,细看最新公布的这份财报,揭示阿里巴巴业绩和估值走势的线索就在其中。外部制约因素日益突显财报显示,阿里电商平台的总交易金额(GMV)及活跃买家数量持续增长,且移动端占比逐步扩大。2014年四季度,国内市场GMV同比增长49%,活跃买家同比增45%、至3.34亿人;移动端月活用户同比增95%、达2.65亿。从上图可以看到,交易金额的季节波动比较明显,每个自然年的第四季度都会出现年度峰值。尽管规模冠绝全球,且保持强势增长,但外部对阿里的制约因素却日益突显。首先,是中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下图可以看到,活跃用户人均消费随季度波动更为明显,2011年〜2014年第四季度的人均消费分别为1868元、2161元、2289元和2356元。尽管每年第四季度都是电商的销售旺季,尽管双十一成交金额屡次刷新纪录,每个四季度的人均消费增速还是明显地放缓:2012年Q4同比增长15.6%、2013年为5.9%、2014年只有2.9%(与一年前相比,每人每月在阿里多消费22.3元)。2014年前三个季度,人均消费居然都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可见,用户在阿里平台消费金额的提高已接近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天花板,只有收入上去了网购消费才能上去。其次,是整个国民经济生态圈对阿里的承载能力。企业经营活动都有外部性(或称溢出效应),何况阿里这种规模。单季金额近8000亿元,不仅阿里生态圈内的供应商、平台、物流要满负荷运转。外部非阿里的供应商、实体零售商乃至交通、金融、税收方方面面都会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与工商总局失和是阿里外部环境恶化的综合体现。对政府而言,电商如果能够活跃市场、刺激消费、带动就业、增加税收当然会大力扶持。如果价格战、造节促销成为主流,不仅起不到拉动消费的作用,反而会产生浪费、混乱和纠纷(通俗地说就是给社会、给领导带来麻烦),政策风向京会转变。阿里莫如摆个高姿态,宣布2015年双十一不再大操大办。否则发展下去,双十一恐怕会与五一黄金周有同样的命运。移动化只是防守移动互联网浪潮来袭,所有企业都将湿身,科技企业首当其冲。任你强大如谷歌、微软如果不能成功实现移动化,原来的商业帝国将土崩瓦解。
海客讨论(0条)

头像

0/300

微博发布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1026.9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