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敏丽:打车软件用四亿元买两千万新用户成本低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20-11-12 浏览:37 海淘人物
【摘要】近日,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助理分析师庞敏丽在接受《深圳特区报》采访表示:用四亿元买两千万新用户,平均吸引一个新用户的成本才20元,远远低于电商行业人均两三百元的新用户获取成本,如果砸给广告,又能带来多少流量与注册用户呢?以下为报道全文:《打车软件深圳斗法争市场》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还在为多一元的打车奖励而胶着时,来自美国的打车应用鼻祖Uber日前正式宣布进入深圳市场。在国内打车应用软件企业互掐之时,低调进入中国的Uber引起市场新一轮的关注。业内人士指出,此举或将令打车软件之争再起风云。而对于目前已经开通Uber的上海、深圳和广州的市民来说,则多了一种用车选择。打车软件鼻祖不玩价格战国内两大打车应用软件较劲仍在继续,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双方补贴总额已达19亿元,烧钱换市场也带来了惊人的扩张效益,调查显示,仅46.1%网民没有使用过打车软件。在朋友圈、微博上,晒出自己利用打车应用省钱的网友比比皆是,利用目前的返现规则,深圳“红的”起步价已经被“降”到了3元,起步价里程内坐“绿的”甚至还可以赚钱。家住龙华的王小姐,给记者算了笔账,“绿的”起步价6元,燃油附加费2元,如果出行范围在两三公里以内,理论上打车出行还可以赚钱。据媒体报道,有个别对打车软件奖励规则十分熟悉的“的哥”,月入可增加5000元。面对这些,Uber则用高价策略鲜明地表示,不屑于卷入这场烧钱大战:“深圳起步价17元,保底消费24元,市内中心城区叫车十五分钟内到,主要车型为奥迪A6”。Uber2010年在旧金山开始运营,与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由司机自主安装软件不同,Uber主要是和当地汽车租赁公司合作,提供豪华车型的用车,在深圳的车型主要是奥迪A6。用户通过手机软件一键预订车辆,手机软件即显示应召车辆预估到达的时间、该车行驶中的动态位置、车主照片和电话号码,以及到达目的地的预计费用等。使用Uber乘车不需支付现金,用户在注册账户时需绑定信用卡或者支付宝,乘车之后费用随后扣除。目前,国内两款打车软件厮杀正酣,对于Uber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行为,有分析人士表示,Uber与对手的定位略有不同,高端服务成为其撒手锏。其在深圳的收费方式是,起步价17元,费用是时间和里程数共同计费,每分钟0.85元,每公里2.73元。同等距离下,Uber的用车费用,大约是普通出租车的1.5倍至2倍。记者昨日体验发现,从欢乐海岸打车到新闻路,车费为44元。车内有充电器、免费瓶装水、口香糖等服务,同时,Uber开通了支付宝付款通道,以吸引更多的国人使用。尚不足以颠覆“双寡头”局面易观产业数据库最新发布的《中国打车APP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3年第4季度》数据显示,快的打车、嘀嘀打车分别以46.7%、43.6%的比例占据中国打车APP市场累计用户份额前两名的位置,两家占据超过90%的市场份额,双寡头局面持续,品牌和用户集中度加剧。作为在中国进入的第二个城市,Uber在深圳的试运行期间,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水土不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最早开始使用Uber的,是来深外国人以及留学归国人员。奥迪A6车的司机胡师傅告诉记者,目前平均每天有十来单,客单价在60元左右,主要业务是商务用车,也有部分用户在上下班高峰期选择使用。和市场上现有打车软件相比,Uber不接受预约服务,也并非全天24小时覆盖。公司亚洲扩张总监Sam告诉记者,目前,深圳能保证十五分钟必达的区域,主要在罗湖、福田、南山等城区。记者在体验中发现,注册时绑定支付宝很难成功,没有国际支付功能的信用卡也无法绑定,此外,由于公司在中国没有服务器,在网速不给力的情况下,软件打开响应时间也比较久,这些都让使用体验大为降低。不过Uber的进驻,依旧让原本竞争激烈的打车市场有了一些新的动向。记者采访发现,Uber目前中国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只有高端商务车,而其实Uber在美国本土的选择非常多,既有高端用车也有平价用车。业内人士分析,Uber在国内市场的扩张模式很清晰:先抓住高端用户,再往多元化发展,以免被卷进“烧钱大战”的泥潭中。不过虽然没有像嘀嘀与快的那样开展互掐式的补贴式圈地营销,但Uber显然也考虑到了价格因素。推广期间,用户获邀注册Uber并使用,邀请人和受邀者的Uber账户里都会有100元的优惠券。盈利模式成为竞争焦点易观分析指出,国内打车软件烧钱抢市场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烧钱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在政策监管和巨大资本投入的双重压力下,国内的打车软件急需要寻找各自的盈利模式。记者从Uber了解到,公司从每单交易中提取20%的提成。Uber的盈利模式,无疑对烧钱换市场的国内打车应用是一个大刺激。Uber对目前的商业模式和利润很满意。Sam告诉记者,公司去年8月开始在上海试运营,在中国这六个月期间,中国市场的成交增长率高于美国和欧洲。“每个月都会有新的合作伙伴加入我们。”专家分析,盈利模式将成为打车软件新的竞争焦点,Uber的模式已在国内有尝试。目前,国内已经有了脱胎于Uber的易到用车,也是高端商务用车路线;同时,争抢火热的两个国内打车App,为争夺市场,在资本的支持下,渗透到高端私人用车领域也是大概率事件,目前快的打车已经收购大黄蜂,双方合作联手切入汽车租赁市场。相关报道打车软件赔钱赚吆喝为哪般?近日,打车软件开启第三轮血拼。据统计,双方宣称的投入补贴已经达19亿元。这种赔钱赚吆喝、请全国人民坐出租的“壮举”背后,到底有怎样的商业考虑,又有哪些风险值得关注?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从补贴上看,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确实是在砸真金白银。一边是疯狂砸钱,另一边却有人不太买账。“卖的总比买的精”的观念在中国消费者心中根深蒂固。虽然打车软件看起来实惠多多,但是消费者内心深处的戒备仍未卸除。截至发稿时,在新浪微博关于“打车软件烧钱大战”的调查中,超过八成调查参与者认为“成王败寇!之后哭的就会是消费者”,不到二成调查参与者认为“两败俱伤!反正两家都不差钱”。那么,两家打车软件的业绩又如何呢?易观19日发布数据称,2013年第四季度,“快的”市场份额为46.7%,高出“嘀嘀”3.1个百分点。但在速途研究院19日发布的报告中,综合多家第三方应用商店数据,截至2月17日“嘀嘀”总计下载量占比46.60%,比“快的”高出2.39个百分点。虽然数据眼花缭乱,如果考虑到统计误差,目前两款软件基本上打个平手。砸钱到底为了什么?业内人士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种考虑:首先,双方看似各不相让,实际可能早有攻守协议。君不见,苏宁和京东曾经的电商大战,也说“价高就赔”。虽然嘴上骂得厉害,但是后来有业内人士透露,其实双方都有分寸。没有PK就没有人气,两虎相争引来关注,最终大家共同发展。至于两款软件最终谁是老大,主要还是要看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市场格局,这也不是砸钱能决定的。其次,一款手机APP用户起码上亿才能盈利。通过这种两军对垒的阵仗,虽然自己赔了一点钱,但是就当是广告费了。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关注打车软件,消费者纷纷乐于下载使用。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近54%的网民使用过打车软件。对此,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助理分析师庞敏丽认为,用四亿元买两千万新用户,平均吸引一个新用户的成本才20元,远远低于电商行业人均两三百元的新用户获取成本,如果砸给广告,又能带来多少流量与注册用户呢?打车软件并非没风险面对两款打车软件,技术人员提醒:“比谁省钱多之余,还得比一下软件后台的‘流氓’程度”。记者用腾讯手机管家查阅发现,“快的”涉及4项手机信息,包括获取联系人、通话记录、手机位置和手机识别码,而“嘀嘀”涉及的手机信息比“快的”还要多两项,即发送短信和获取短信内容。至少从安全性来看,“快的”略高于“嘀嘀”。此外,打车软件也可能有损市场公平。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律师付勇勇认为,以中老年为主的乘客或因不使用智能手机,或者不会使用叫车软件,被排除在手机打车潮流之外,因此对于部分消费者是不公平的。其实,在打车软件之争的背后,无论是争关注还是争用户,其实都是商业竞争。只要没有触碰法律底线和损害消费者利益,都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对于消费者来说,需要搞清楚的是自己需要什么,别被忽悠就成。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0/300
微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