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农业数据化 从种植到售卖一键更新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7-11-18  浏览:66  海淘人物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大量的知识青年被号召下乡改造农村,当时的口号是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那里是大有作为的。而今天,有相当大一批知识青年,主动放弃城市中的白领生活,决心服务于三农领域,不远千里扎根农村,他们就是新农人,而杨金平就是其中一位。一直以来,传统农业因为各类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无法得以快速高效地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受限。为改善这种恶性循环的状态,新农人杨金平放弃了大城市的繁华和已有的成就,决心投身农业。他将数据思维融入农业,打通各个环节的信息不对称,改造传统农业模式。数据人的农心在新农人的身份背后,杨金平曾经是一家全球知名互联网公司的数据程序员。他表示,之所以选择农业,有两方面原因。从感性方面说,我做了5年的上班族,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后面几十年只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是什么?而从一个数据人理性的角度说,从事一些大众品类的电商,比如女装行业,市场较为成熟,创新成本较高。汽车、房产这块虽然是新兴行业,但和自己的兴趣有些出入。在对整个大行业做了数据分析后,杨金平发现他喜欢的农业电商每年增速在150%,挖掘潜力很大。但农产品这么多,要从哪一个切入呢?结合自身兴趣,杨金平选择先做更好吃的健康大米。他发现,在农民心中,米分两种标准,一种是给城里人吃的,一种是给家里人吃的。包括水果,为了品相好看,卖到城里的农产品往往都经过一些特殊加工,比如打农药、打蜡,有些甚至还会做一些颜色上的处理。相关数据表明,中国拥有地球上7%的耕地,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却是全球总量的35%。是什么造成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互相不信任?杨金平认为,其中不可调和的矛盾来自于,农民不了解外界市场的行情,中介则正是利用了这种信息不对等压榨农户以达到谋利的目的。经过中间商的层层盘剥,农民的辛苦劳作仅能换回低微的回报,这让农民的农心渐渐被生计代替,在耕种上实行双重标准。农民种好产品赚不到钱,进而追求低质高产,而城里人吃不到好产品,进而疯狂海淘,膜拜进口。衍生出来的问题是,农民们认为种田还没有去大城市打工赚的钱多,越来越多农民子弟往大城市跑,耕地荒废、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的社会问题则越来越严重。所以我们不仅要找到好米,更要把失去的农心找回来。杨金平说,要改变这样的现状,首先要解决源头的信息不对等的问题,而数据的价值就体现在这里。2014年,杨金平从互联网公司辞职,开启了自己的新事业,他称之为寻米之路。匹配市场与产品一直以来,农业市场对于耕种者来说是相当空白的。种什么?为谁而种?种多少?划不划算?以往都不知道,而数据农业可以让耕种者减少种植的盲目性。要减少这种盲目性,首先要确定市场,定位服务人群。杨金平利用现有网络上可以抓取到的数据对顾客的购买力进行了分析,比如全网销量较高的米有哪些,它们的价格分别在什么段位,哪些人会在网上购买哪些类型的大米,他们最在意的点是什么,甚至购买了多少量,这些数据都变成杨金平筛选用户群的依据。经过分析,杨金平决定瞄准中高端人群发力。中低端人群所需要的廉价大米,采用了一些我们不想采用的方式和技术,比如掺假和陈米抛光,价格的敏感性削弱了他们对价值的感知力。而且打价格战并不是长久发展之道,靠价格留住的用户也注定不会长久。在大米品种选择方面,杨金平坚持必须是好米。在进行了一番比较后,他选定了长白山有机珍珠米、黑龙江五常大米,还有云南元阳梯田米。三种大米各有特点,比如,选择云南哈尼梯田的红米,是看中了其纯手工的特质。因为当地稻田的地形多呈阶梯状,拖拉机下不去,插秧需要人工,耕田要用水牛,收割要用骡子或马,除了脱谷以外的所有环节都是人工完成。杨金平认为这种耕作技术很值得传承。从事水稻种植的农民都是哈尼族人,其农耕文化距今已有1300多年,汇聚了很多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农耕智慧。比如鸭稻米生态圈的打造,水田里的水稻、鱼、鸭子、泥鳅形成一个小型生态竞争体系,就不需要再打农药和化肥了。并且只有强壮的水稻才能存活下来,虽然产量会有所减少,但是胜在天然无公害。而且这种大米的表皮是红色的,可识别度较高,有利于品牌打造。数据优化供应链自古,农业都是靠天吃饭。而数据农业可以从土壤、水源、天气、光照等多方面进行分析,让耕种者更了解这个天,因地制宜,科学种田。另外,用户群体的反馈,包括对其他大米的评价也是杨金平所关注的,并以此优化大米种植端。对此,杨金平专门学习了国外对于数据农业的操作手法。他表示,国外有专门的软件监测种植环节,通过对土壤相关数据的分析,农民可以驾驶播种机在不同区域位置、不同土壤情况下进行不同农作物品种的不同间距、深度播种,从而极大优化农作物的种植,并帮助农民实现差异化灌溉,最终促成农作物增收。杨金平很重视监测环节,认为这些所得数据都是未来农村金融信用体系的基础。包括插秧,抽穗,收割,以及还未脱谷的谷子,都要进行相应的检测,看是否有农药、重金属超标。另外,还要对田间的管理作业是否符合有机标准进行刚硬检测,以保证产品质量。但因为是抽样检查,所以存在一定的短板。真正的数据监测应该是每天都有一个数据,他表示正在和朋友一起筹备如何通过传感器把整项指标全部监测起来,并且可以做到在合适的时机把这些数据公布出来,类似于产品溯源,让老顾客随时看到后台数据。杨金平认为农产品最大的问题就是地域问题,而数据最大的价值就是能够透明化,减少猜疑。经常碰到客户不信任我,的确,如果仅仅只是给一份监测报告,客户其实也无法感知无法解读,所以要想方设法通过数据去让人更加信服,让客户清楚地知道它的每一个环节。再往深了切,就是基于客户的高端化定制,通过顾客的调研与反馈,对大米进行优化。比如,购买此类大米的客户较集中在上海,就可以分析上海人日常是做饭较多还是煮粥较多,如果是煮粥较多,就可以第一时间和农业专家、农户提要求,看是否有可能把大米品种进行优化,让它更适合煮粥。杨金平希望自己更多地借鉴国外经验,在大米的细分市场里做出特色和优势。比如他就很欣赏韩国同行的一种做法,通过对大米进行深加工,用户可以只吃饭,不用吃菜。从大米到厨房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这个米去筛选出一部分有潜力的消费人群,围绕他们的需求拓展品类。杨金平的消费人群中有很多小孩、孕妇。在享受到服务的同时,也会给出一些反馈,比如建议他添加一些女性生完孩子后调理身体或专门给小孩吃的纯天然食品,后期杨金平也将针对他们进行一些产品组合上的深加工。在客户引流方面,杨金平还积极与当地旅游部门合作,挖掘一些旅游本身的客户属性与数据。因为景区内的游客本身就具有杨金平产品受众的特点。很多游客经常想要带点当地特产回去,但大米太重,杨金平会帮他们寄回家,并附上店铺二维码。以此引导客户购买当地的旅游产品,再将线下流量引到线上,长期维持。用大米圈定人群,再针对人群定制服务,这是杨金平在农业电商方面的规划。现在,他不仅售卖大米,更开发了其他优质农产品。近期又上线了橙子,同样选择高品质,服务高端人群路线。未来,杨金平有一个更大的规划,就是要打造一个智能厨房。第一步,先从智能米缸开始。首要功能是增强米的保鲜度;其次,控制好做饭时的量,比如做一人份还是两人份;第三,跟踪客户需求,如果大米快吃完了,可以计算好从仓库发到客户家里的时间直接续上。希望以后可以通过硬件更加了解客户喜好,杨金平说道。同时,他还积极添加客户微信,通过日常聊天了解受众需求,逐渐给客户建立档案,从大米慢慢渗透到厨房。
海客讨论(0条)

头像

0/300

微博发布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1168.01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