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产业带下的乡村电商出路在那儿?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7-11-20  浏览:39  海淘人物

戏言戏语:返乡作文几乎成了媒体的作业,我们仿佛从另一个世界里穿越了一回,只是几天,只是见了几个人,却让我们感慨万千。小编这趟返乡也是感慨万千,小编的家乡是山东菏泽一个桐木加工基地,而且号称是中国最大的桐木加工基地,已有至少三十年的历史,是比较成熟的产业带了。电商的春风刮到了这个桐木加工基地上,年轻有活力的小伙子大姑娘们也在电商的风力口里腾云驾雾,他们做的怎么样呢?以下故事,以A先生视角阐述。产业带电商的典型模式:蜂式分销两年前,A先生所在的村里能有一百多家淘宝店,这些淘宝店里的产品大多是床头柜、小木箱、小木凳。两年后的今年,可能只有十几家了。但是,生意,比以前更好了。更好的原因是,竞争对手变少了,自己也逐渐找到了感觉,懂得了运营与推广的思路。但是,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改变。这个本质,就是他们的运营模式。镜头还得拉回到几年前:前几年,村里的年轻人受到互联网销售的启发,一部分人开始通过网上开店来销售当地大工厂生产的桐木板、床头柜甚至小板凳……,这些产品以前都是批发到国外,产品模仿韩国的一些产品,在国内也大受欢迎。原来是批发,现在是零售,利润高了不少。后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网上开店,最多的时候,这个以家庭为单位劳作的小乡村竟然达到100多家网店,用淘宝村来形容也毫不为过。但随后村民发现,开网店并没有持续保持较高的盈利,甚至还在不断走低。怎么办?村民选择降价:你低一块钱,我便宜五毛钱。盈利又维持了一段时间,这种方式也走不通了。怎么办?最后只有几家做的比较好的网店还持续盈利着。为了改变困境,一些有想法的店主开展联合经营,也就是联合去大工厂采购,降低成本,同时交流成长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只是,乡亲们就好像勤劳的蜜蜂一般不断的觅食:从生产制造来看,从刚开始的粗加工桐木板,到后来的床头柜,再到后来的小板凳……,谁很走红就加工谁;从销售来看,先是传统的线下销售,比如熟人订货,批量供应给分销商,到蜂拥开网店……却酿不满蜜罐:整个过程,小板凳有市场了,就大量抛弃床头柜,而等小板凳没市场了,又或许会寻找新的盈利单品……缺乏持久的方法盈利。所以,蜂式分销并不好咯?蜂式分销究竟是好是坏?自负盈亏的分销模式,让一个个乡村少年,可以低成本创业,发挥主动性,积极性,按说,这是挺好的。但这个过程中,乡亲们的生产和销售是很盲目的,只能跟风进行,发展较为粗糙。比如,导致后来乡亲们网店的价格战竞争惨烈。乡亲们通过网店销售的初衷和过程,本身只是一种基于生产基地的网络简单零售。然而,对于对价格具有特殊敏感的网络销售而言,一旦商户缺乏价格优势,就极难保持较高而持续的盈利。所以蜜蜂式分销不适合他们?不能这么否定!蜜蜂式分销的出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乡亲们并不知道怎么才能实现产业带的价值。他们没有专业知识,也没有专业人才为他们提供培训和指导。所以才会出现盲目生产和销售的蜂拥而至。而对于缺乏专业知识的乡亲们而言,这种分销其实也给他们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生产床头柜的时候,赚了一笔;生产小板凳的时候,也赚了一笔;开网店的时候,还赚了一笔。虽然这种方式并不能持久且高盈利,但如果不用这种方式,乡亲们也只能传统的生产桐木板,仅此一项收益。所以,对于这种看似不成熟的模式,却确实在一定时期实现盈利,重复循环。但这种粗糙的产业带建设,却还是有待提升的。成熟的产业园区,从资源整合到系统分工,再到品牌建设都是很完整的。农村的产业带,谈不上建设,还处在初级发展的阶段,再加上人才缺失,甚至连发展的初级阶段都还粗糙。可以想象,在当下有产业带的农村地区,蜜蜂式分销的出现是一种正常而且极有可能被复制的模式。大家很容易想到要做品牌,才能有溢价,但是问题的关键却是,品牌要有研发和文化底蕴,工厂最擅长的还是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乡村电商的从业者,要做品牌的意识倒也不是没有,而是做不起来,品牌不是一个logo一个商标,你没有研发,产品都是模仿,怎么做品牌?工艺又没有独特性,文化内涵的打造更是有点困难。他们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上,坐在产业带上,有生产优势,能挣钱,但是,几十年来的模式无非就是挣一点交易的钱,广东一带当初也是乡镇企业,却完成了蜕变,做出了世界级的企业。如果,这个产业带在这一代不能崛起,又只能跟父辈一样,虽然卖的产品不一样,但是在产业链里的命运,只是换了个载体的轮回。根据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涉及农村电商多达12个的政策来看,农村这片历来以农业为主的贫瘠之地,正在逐渐被重视和寻找新的商机。目前很多拥有产业带或者生产基地的农村,都在寻找发展的道路,是否也出现过蜜蜂式分销?目前情形如何?给此案例提意见或谈谈应该怎样发展自家农村电商,欢迎各位发表意见留言。
海客讨论(0条)

头像

0/300

微博发布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1328.7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