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二手在线交易市场会火的原因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7-10-21 浏览:87 海淘动态
前言网络购物早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一部分,除了在电商平台购买一手全新产品,你是否还买过二手物品?大到房产,汽车,小到手机,甚至健身卡,这些形形色色的二手物品除了给买家省钱的好处,在社会层面有什么积极意义呢?近日黄震教授接受了人民日报的采访,对于二手线上交易市场为什么会火做了如下分析:在我们国家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之时,重要的一点是改变消费理念。而建设线上二手交易市场正符合这种消费理念不是简单地求新,而是追求使用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1中国线上二手交易市场为什么这么火?第一,与我国居民十多年养成的电商购物习惯有极大关系,不管新货旧货,我们都愿意网上去找,也放心到网上交易;第二,共享经济思维让大家意识到,重要的是互通有无,所有权使用权分离等。二手的交易市场就是共享经济推动下,让我们闲置的资源能够盘活用好,共享经济让我们重新思考我们要什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或者不求是新的,但求能够用;第三,当前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从短缺经济进入过剩阶段,所以国家提出去库存,不仅是企业,家庭和个人也要去库存,闲置的物品太多形成累赘,二手市场的发展是实现去库存,实现消化闲置资源的一种方式;第四,当前经济形势进入L型,有的人可能买不起新货,就考虑买二手;第五,由于中国人口结构,财富状况是多层级,有钱人不断追求新物,新房新车等,经济实力相对差的人追求使用,对于这些富有阶层处置的物品,使用价值其实还有;国内二手市场现在很多人想象地非常好,潜力巨大,但是要把想象变成现实,仍有很多困难和瓶颈。2二手市场如何更好地发展?第一,需要规范再制造产业的支持。这可以促进二手市场物品更好地再流通。否则劣质的旧货只经过外观的简单翻新,功能上肯定有欠缺。像国外一个汽车保养过多少次维修过多少次其实是有记录的,有的即使很新但如果没有保养和修理记录,质量变化没有记录和认证的过程,消费者也是不放心的。在旧货的基础上通过再制造,功能甚至可以超过原物品。所以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再制造,这是一个很好的市场。最初在武器军事领域,修复坦克,现在我们国家飞机汽车再制造都走在了市场前列。还有家用电器再制造,和维修的不同点是,再制造使他的性能达到甚至超过原品。推动再制造产业的发展,我们要打通旧品回收到保养到再制造再售出去的产业链。第二,引入第三方鉴定机构。现在大量二手交易平台的功能是撮合信息,但也不是专业机构,对不同物品的性能鉴定需要引入更多专业的第三方鉴定机构。一是要加强产品质量鉴定,必须要让二手物品的购买者信得过,二是评估定价机制,二手货价格怎么样才是合理的,这个也要有公允的第三方评估机制,而不是由出售人或者平台来说一个价格,目前来说评估定价这个服务是相对欠缺的。这个要通过市场来做,要孵化培育出这个市场,比如评估师,鉴定师。第三,健全相关配套产业。二手与一手不同的信用机制难度更大,怎么保证这些旧货的质量,价值是合理的?新品由厂商提供,可是二手物品是个人提供,所以就需要更强大的个人信用支持体系来实现,即使找产品证书找不到,可是找到卖方,对个人信用形成评价,进入个人信用记录,卖假货,虚假承诺等这些以后也可以查到。像美国的汽车交易,只要你花钱,根据汽车号可以查到个人的信用记录。建立全社会的信用系统是一个商机,这个可以由国家有关部门予以资质管理,来支持市场化主体来做比较合适,比如美国就是市场上公司来做。另外,在大数据时代,这些数据应该来使用,但是只有特定情形下才能使用。第四,完善相关平台的有关规范。平台要建立自己的交易规则和模型,根据二手市场特征进行不断完善和修改。其他不同领域,比如二手车交易市场,是对安全要求更高的领域,应该更加突出进行安全保证,对于出售人来说怎么保证有关证件真实,售后怎么支持。平台要建立自己的交易规则体系,从售前到售中到售后的整个一套规则体系要建立起来。现在更多的是建立在交易过程中,在售前不够,比如怎么要求把和二手物品有关的证件文件数据披露出来,对售后要有售后合同义务。还有某些使用经验需要传递,比如手机怎么使用,都需要传递。平台对售前要关注,产品的来历,要有合法性来源,不能提供合法性来源的平台就不能予以销售。比如卖手机,至少要有交易记录,发票。第五,可以设立线下店作为线下网点的补充。线下展示厅,对接交易厅,社区化本地化小型验货点很需要。但是不需要形成大规模的大集市的交易市场。不需要更高的摊位费,未来集市二手化市场可能生存比较难,更多会变成仓库,要以用户为本,现在是以市场组织者为本,不利于买卖双方。以后大的交易市场应该是化整为零,通过互联网链接起来,信息集合,物品分散,让信息多跑路,让物品少跑路。同时,传统线下旧货市场的人,要尽快适应互联网时代新的工具和新渠道的使用,同时线下的网点怎么更好地补充线上的不足,对产品质量的验证可能是需要线下补充的。(来源:黄震互联网金融;文/黄震;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0/300
微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