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电子商务比较研究——文化差异的比较分析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7-10-16 浏览:69 海淘人物
本文撰写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中美电子商务的系列比较,从文化、经济、技术、管理到教育、应用等方面,找出中美之间差距,进而分析差距形成的原因,探讨、提出推动我国电子商务更好发展的对策和措施。我们中国B2B研究中心愿以此文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业界人士参加研讨,集思广义,促进研究和发展...... 电子商务是人类历史上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后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商务革命。目前全球上网企业已经数以百万计,上网用户则数以亿计。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利用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商务结合,大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中国的发展需要借鉴和参考国外的先进经验,而美国则是参考借鉴之首选。我们需要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奋起直追。 本文撰写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中美电子商务的系列比较,从文化、经济、技术、管理到教育、应用等方面,找出中美之间差距,进而分析差距形成的原因,探讨、提出推动我国电子商务更好发展的对策和措施。我们愿以此文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业界人士参加研讨,集思广义,促进研究和发展。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进步,特别是横向的比较更容易发现问题。我们认为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在技术方面与美国存在的差距是容易追赶的,而观念、意识、社会环境、国民教育和经济基础等方面的落后乃是中国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根源,是我们必须花大力气、下大功夫,长期努力才能解决好的问题。 文化是载社会经济之车,正如弗朗索瓦?配鲁曾经说过,各种文化价值在经济增长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经济增长不过是手段而已。各种文化价值是抑制和加速增长的动机的基础,并且决定着增长作为一种目标的合理性。因此,要深入了解中美两国在经济,特别是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差距,首先必须了解中美两国的不同文化差异,必须了解两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得以繁衍生息的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 为此,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从文化的视角来观察中美两国存在的差异,分析其缘由,探讨改进之对策。 文化一词,在德文中为kultur,在英文中为culture,他们都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为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从大多数文化研究者的实际研究领域和探讨文化本质特征的角度来看,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一个社会集团内部成员共同拥有的,通过学习得来的意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尽管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但是表象背后则是人们的意识和价值观在左右一切,而且所有的式样都经由人们的行为表达出来。文化差别的本质不是物质形式,而是观念形式。本文所讨论的对象如表1所示。 一、文化地缘的差异分析 1.中国--大陆农耕文化 养育中国文化的土壤,是一种区别于开放性的海洋环境的半封闭大陆环境,是一种既不同于游牧经济,又不同于工商业经济的农业型自然经济。从地理位置看,中国处在北半球的温带--暖温带地区,气候适中,雨量充沛,为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所以中国便成了文明的发祥地和繁盛之区。但按地理环境中的濒海性来看,中国的先民自古就生活在东亚大陆上,这里东临古人难以横渡的太平洋,北面是草原和戈壁,西北横亘戈壁和沙漠,西南耸立世界上最高、最险峻的青藏高原,还有珠穆朗玛峰等高山大川。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有相当空旷的环境,造成一种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这对中国文化类型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于是便以黄河长江为中心,形成了中国农业的核心地带,从而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心地带,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带。由于黄河、长江滋润着这片肥沃的土地,为中华民族的先民繁衍生殖,从事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提供了条件。尤其是这块土地,适宜于种植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后来,中国更是"以农立国",重农抑商。农业成为维系整个社会繁荣稳定的根基,农民也就成了古代中国人的主体。整个社会的人群主体农民大都束缚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少有流动,他们世世代代、年复一年地从事简单的再生产,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承担者和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赖以存在立足的根基。这就注定了中国文化的农耕性。 2.美国--海洋商业文化 美国则是属于海洋性经济。自文艺复兴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曾产生过三条黄金海岸线:一条是西欧大陆海岸线,始自北端的荷兰,止于南端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正处在北纬60度之内。这条线可以称为欧洲近代文明的摇篮,成为欧洲资本主义文明的生命线。一条是美国的东海岸线,其位置也正处在北纬60度以内。这条海岸线可以称之为西欧海岸线的对应线,开始时是作为欧洲经济发展的大市场而存在的,20世纪以后就开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地区。一条是美国的西海岸线,其长度大约和美国的东海岸线相同,其经济发展虽然比东海岸线落后许多,但其经济发展的价值,并不比美国的东海岸线逊色。美国的发达,可以说是伴随着东海岸线的开发而兴起的。而西海岸线的开发,更成为美国经济的另一大门户。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一个超级大国,经济实力雄踞于世界各国之首,与其东西并进、左右逢源的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不无关系。 美国是一个由外来移民及其后裔组成的国家。美利坚民族是一个由许多民族组合成的民族。美国文化的构成具有显著的特殊性,文化的多元性是美国化的基础,美国化则是多元化的历史归宿。多元性与美国化成为美国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并行不悖的、稳定的基本趋势。 二、文化传承模式分析 1.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在2500年前就有了国家,中国文化从先秦诸子,孔北老南,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清代朴学,经过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源远流长,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个性与形态。中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仍是儒(仁政王道)、道(清静无为),而形式上占主导与统治地位的是儒家学说。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文化模式的基础是传统的儒家学说,其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和"中庸"。中国文化的模式注重的是内在世界,是形而上,是内省和智慧;中国文化模式重视"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在政治文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模式强调贤人政治,是人治;中国文化的"仁政"是自上而下的。作为传统,这种文化体系在当代仍然影响着中国在国际关系上的行为选择和目标取向。 2.美国--"杂交"文化 在距今三百多年前,欧洲移民来到北美之前,北美的本土文化是落后的印地安文化,移民们带来的欧洲文化应该说也是外来文化。经过近两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和殖民扩张,北美原有的印地安文化内容有些被消灭了,有些被赶走了,有些则被融合了,这是美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一次融合。美国基督新教文化是来自欧洲的外来文化,经过长期的融合,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其他文化的文化--美国文化。当美国自己的文化形成以后,也就成为他们的本土文化。而后来的移民则带来了更多更新的外来文化,但这些新的外来文化也不断地被美国本土文化所吸纳、改造和融合,使之融入美国文化,美国文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和进行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文化是历史发展的结果,美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使得美国的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美国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杂交"文化,美国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美国文化模式注重的是外在的世界,是形而下,是知识和信仰;美国文化模式重视"理念"和"绝对精神";美国文化模式强调民主政治,公民参与;美国文化的参与政治是自下而上的。这种文化传统对美国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分析 1.中国--集体本位思想 传统的中国哲学当归功于儒教、佛教和道教。许多世纪以来,儒道哲学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与西方大相径庭的文化哲学传统和价值观。譬如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倡导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造成了儒学定于一尊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不仅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还形成了中国人的性格以及整个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 儒教提倡的"三纲五常"一直为中国人所遵从,三纲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五常则为仁、义、礼、智、信。这就是所谓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朝复一朝,一代复一代,这样的文化哲学氛围造就了中华民族与人为善、礼尚往来、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在这种传统哲学下,中国人形成了如下的价值观: (1)尊祖先,孝父母,崇权威。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血缘家庭是中华文化发展最基本的单元和载体。父母子女的亲情关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子女孝顺父母,在中国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中国人对权威也是极其崇拜的。儒家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儒家的哲学离不开和政治思想的联系,这对我国古往今来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2)尚道德,重礼仪。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伦理关系和道德规范。可以说,直到今天,中国的社会关系伦理道德依然是建立在亲缘、礼仪、友情等感情纽带基础上的。儒家"和为贵"的思想更使人们相信:为了达到大局的和谐,表达集体的观念,应该服从传统礼仪,克服个人欲望。 (3)集体主义。群体主义源生于农耕文化。在农业社会,人和土地的关系十分密切。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在农业社会,若没有意外的天灾人祸,人们很少迁徙。当人们聚在一个地方久了,自然会结成各种紧密的群体关系。重农文化是集体本位的沃土。 儒家思想认为个人的存在是融于社会中的。因此,一个人必须清楚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而当一个人不能成为社会的一部分时,也就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中国文化强调集体、团结与合作,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至今在我国的政治经济领域还有着很深刻的影响,比如我国的政治制度中,我们从来不提倡领导个人负责制,邓小平说:"一个国家要搞好,关键是要形成集体领导。"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存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但是我们不允许完全自由放任,而是采取微观搞活、宏观调控的政策。也就是说,把个人的利益同集体国家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把全国作为一盘棋来综合全面加以考虑。 但是这种传统的集体主义思想往往忽视了人们的个性。使人同一化于群体之中。如儒教提倡的"不敢为天下先"等等,儒家思想将个体附属于群体。这些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是很深的。到现在中国人都有这样的思想:希望在人群中隐藏自己,不希望太落后,也不希望太招摇,中国有"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的古训,因为太突出会减少群体的认同感而无法再依赖群体。所以,中国人不喜欢张扬,认为大智若愚是处世的最佳方式。中国人的人际交往可以以"关系式"概括,人与人之间主要靠情感维系,爱面子,讲情面。人与人之间交往无论是工作还是私人场合都是浓浓人情味,为了关系不惜牺牲物质利益。中国人优先考虑"仁慈、人道、友情",其次为"习惯、传统、理性思考",最后才是"规则和法律"。中国人含蓄内向,为了体谅对方,说话礼貌而模糊。中国人很少愿意当面提出反对意见,害怕得罪人,在表达立场的时候往往固守中庸,模棱两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依附关系、平均主义显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不协调的,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 2.美国--个人本位思想 美国崇尚和标榜的是一种"自由、民主、独立"的思想,最早的移民就是为了躲避欧洲宗教的迫害,希望寻找一片自由的天空才逃到美洲这片新大陆来的。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美国文化呈现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在北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美利坚民族的建国创业里程中,民主哲学理念和价值观造就了美利坚民族的性格特征,形成了该民族的文化哲学和价值体系。 美国人非常崇尚个人主义,可以说个人主义是该民族其他价值取向的根源。个人主义来源于游牧文明和商业文化。游牧的人没有空间上的确定性。他们逐水草而居,过着飘忽无定的日子。商业文化也不注重空间上的稳定性,在商业中,时机与时间是最为重要的。在这种文化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稍纵即逝的,正所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商业社会因为迁徙移居是常事,难以形成地域性的群体关系。商品经济最主要的特点是社会分工发达,生产同消费分离,个人的满足要通过商品的平等交换来实现。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同社会劳动的矛盾,即个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这里的关键问题是社会选择。选择就是竞争,也是动力。它迫使个人去开拓创新,生产更多的花色品种,力求不同于别人的产品,做到标新立异。这样为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最终形成了人们喜多不喜一,喜异不喜同的价值观念。美国正是个典型的重商主义的国家,美国人崇尚的是个体本位。 个人主义是美国价值观的核心。我们应该区分两种个人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与理性个人主义。前者的特征是完全无视他人,无视共同体的存在,不惜损人利己来达到个人目的、实现个人利益,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不足道自不必多言。而构成现代西方文明基础的个人主义是一种理性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并不否定共同体存在的必要性,而要使共同体能发挥正常作用,个人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一定的规范,这就是法律。由于这种个人主义的前提是遵守法律、享受由法律限制并由法律保障的个人自由,故而这是一种理性的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自力更生达到自我实现。与它联系最紧密的是自由平等竞争。机会均等和个人自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保障,而竞争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途径。它们共同构成了美国价值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美国人所理解的平等和自由与欧洲大陆的平等和自由有所不同。美国价值观中的平等不是指财富和待遇的均等,而是指权利和机会的均等。人人都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但由于个人的能力和背景不同,努力的结果就不会相同。平等和自由的价值观为个人主义提供了成长的沃土,而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离不开自由竞争。美国人以物质财富的多寡作为衡量个人成功与失败的标准。这就激励了每个人积极主动地去竞争,以追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 美国的这种个人本位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美国现在的50个洲是50个独立的个体,实行三权分立,在最高行政领导方面,实行的是总统个人负责制;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是:美国偏重于自由化的市场经济。 美国社会的这种价值观,使得西方人习惯于单枪匹马地处理工作事务,独断地解决问题,他们信奉个人的效率和能力。在做出决定之后,美国人往往也愿意承担责任和后果。他们认为这是自由的必须代价。西方人欢迎竞争,不害怕在群体中表现突出,更多时候他们勇于表现和推荐自己。西方人认为,公平的竞争是激励的最好方式。 西方人与人之间却是一种"交易式"的交往,认为契约是维系的纽带,而契约的本质就应该公平合理。他们往往公私分明,重视交往的物质合理性甚于情感。西方人最先考虑"法则和法律",然后是"习惯和传统",最后才是"仁慈、人道和友善"。美国人开朗外向、性格直爽。他们不喜欢拐弯抹角和周折,有什么建议想法,会不加掩饰地提出,立场鲜明,直截了当,决不吞吞吐吐,更不担心会引起他人的不快。他们追求一种精确的计划和衡量,精益求精,对一种具体的目标孜孜不倦。美国人很少掩饰自己的情感,他们可以很自然地表达自己的心情,即使在公共场合也会真情流露。 四、文化信仰的差异分析 1.中国 宗教在中国不能广泛的普及,是有一定的经济原因的,鲁迅指出,中华民族缺乏系统的神话,文艺不发达,原因是因为太劳苦,因为中国民族早先居住在黄河流域,自然条件不好,为谋生起见,生活非常勤苦。"人民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在起早摸黑不得温饱的时候,是谈不上文艺和信仰的。在有思想信仰者而言,中国人古往今来崇拜真人(圣人):从孔、孟、老、庄到马、列、毛、邓不一而足。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尤其是当代人的功过很容易对其信仰者产生剧烈的冲击,从而使信仰者的信仰发生变化。 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以"破字当头",将中国的人文传统文化作为革命的对象,把"仁、义、礼、智、信"等作为封建主义的东西予以横扫,极大地破坏了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文革"后,许多人又对新中国建立起来的基于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产生了怀疑和动摇。而对于仅仅处于一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刚刚解决了温饱的许多中国人来说,每天为生计和奔存小康而奔波的现实的生活,几乎填满了他们的思考时间,表现出思想和文化信仰的缺乏,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信任的缺乏,社会信用处于低谷。 吴敬琏曾经说过:"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对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商业信用是市场经济良性循环的基础,是市场竞争的前提,也是所有商业活动的基本要素。电子商务以商业信用为基础,把互不谋面的交易双方联系在一起,电子商务有赖于交易双方的信用以及中介机构的信用。没有信用,就没有电子商务的发展。如果缺少社会诚信体系,厂家、商家、银行、网站、消费者、网上购物相关的几方之间,互相都缺少信任,在网上的经济往来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我们看到我国社会现在出现了很明显的信用危机现象,企业之间信用意识淡薄,企业对银行偿债意愿差,商品市场信用低下等等。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开展的第一障碍就是诚信不足。 2.美国 宗教文化对美国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早在19世纪30年代,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就说过:"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像美国那样,基督教对其国民的灵魂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在美国,宗教对法律和社会舆论都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但是宗教支配社会风貌,并且通过控制家庭生活进而控制国家。"宗教文化的唯理性着重表现在从理念的角度解释未来,以个人完善作为社会价值的终极取向。宗教文化的理性色彩反而支持了个人主义,并与实用哲学一起成为美国文化精神的理论依据,其结果使文化行为更为突出个性的发展。 美国社会普遍信仰宗教,以基督教为主,也有很多其他的教派,基督教弘扬个人价值、主体精神等个人主义品质,反对特权。它宣扬的至善论,强调人人可以直接同上帝交流并沐浴上帝的圣恩,人人可以平等地得到上帝的拯救,使人性臻于完美。宣扬物质财富的获取与上帝的恩赐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丰衣足食是上帝对勤奋者的恩赐,而贫穷饥饿则是上帝对懒惰和罪孽的惩罚。因此,教徒们努力工作,希望通过物质上的成就表明上帝对自己的认可和恩典。新教伦理客观上形成了美国人物质至上的价值观。而这种重视物质利益、追求实效的思想逐渐发展为实用主义。这种实用主义养成了美国人崇尚科学,尊重实验,反对盲从的风尚。 由于美国人对宗教的信仰,使得他们不但相信上帝,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他们的这种信仰是美国社会信用机制建立的一个基础。美国社会从个人信用体制到企业信用机制以及对失信者的惩戒制度都是很严格的。因此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美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和有序。例如由于美国人对自己的信任、对他人的信任、对未来的信任(即对未来的预期很高),所以美国经济中的信用卡消费非常普遍,人们用信用卡进行透支购买,然后到月底再去补充信用卡透支的金额。信用制度的发达也使得美国电子商务发展领先与世界水平。 五、我们的对策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经济发展中存在差异的文化根源,电子商务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因此两国电子商务发展差距的文化根源也在于此。看到了差距我们就要根据我们的具体情况,不断地完善自己。我们的对策应该有: (1)继承我们祖辈留下来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我们传统文化中理性和优秀的部分; (2)我们应该坚持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的和先进的文化,如科学、法治、民主、现代市场经济,学习美国敢于创新、崇尚个性的优良品质,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 (3)分阶段地建立我国的信用机制,重视青少年的教育培养,对他们从小就进行道德诚信教育; (4)同时辅以法律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使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 只有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把我们的社会建设成为一个讲诚信的社会,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才有可靠的保障,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才有可靠的基石。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0/300
微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