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探究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20-10-12  浏览:41  海淘人物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西青区西青道274号,300380)21世纪是日益网络化的世纪,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发展的平台,将成为全球重要经济模式之一。电子商务的高等职业教育将以新经济的强劲发展作支撑,发展潜力和空间十分巨大。因此,我们选择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为探究对象,旨在探索出一种可参考的、具可操作性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及其课程体系。本文通过对德法等国电子商务教学模式及我国现行电子商务职业教育现状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建立真实工作平台、实现课程综合化和模块化等建议,对电子商务专业职业教育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的重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电子商务;现状分析;重构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高职教育改革,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是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进入21世纪,教育部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积极推进“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然而目前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工学结合却未能全面、深入、有效地运行。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有高职院校自身的问题。如何探索出一种在现有客观条件下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国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现状 工学结合模式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主体是学生。工学结合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带来很多利益。世界发达国家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比较成功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的“TAFE”等模式。 德国“双元制”下,职业教育由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二者各为一“元”,学生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双重身份。通过两个学习地点———州立学院和培训企业或社会事业机构的合作,培养在技术经济领域和社会工作第一线从事生产管理和教育等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具有宽而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深入的实践经验、整体联想的思维结构、复合型的职业技能和具有团队行为方式的实践型、应用型职业高级人才。职业学院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学院“双元制”教育的优越性在于,通过实训帮助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理论又在实践中得到强化;学生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企业组织管理,缩短进入企业后的见习期,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提高职业竞争能力。职业学院的办学模式成为私营的企业与州政府之间双元教学方式的合作,它被认为是企业与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合作的一个创举。 英国的“三明治”就是把学生在校的课程学习和与课程相关的工业、商业或行政领域的工作结合起来,是一种“理论—实践—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施方式是在两学期之间,通过在校授课和到企业实习相互轮替的教学方式实现以职业素质、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英国,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分为三个阶段,学生中学毕业后,先在企业工作实践一年,接着在学校里学习完二年或三年的课程,然后再到企业工作实践一年,即所谓的“1+2+1”和“1+3+1”教育计划;第二种形式是第一、二、四学年在学校学习三年理论,第三学年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即所谓的“2+1+1”教育计划。但是不论用哪种方式完成“三明治”课程,学生都需要在最后一年回到学校完成学业。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工作实习单位和实习岗位由企业招聘以及学校推荐共同完成。许多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已经和学校之间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企业定期向学校公布拟聘用岗位的情况,学生工作的情况;学校则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推荐、联系和落实学生的实习工作。学生还可以登录网站直接查询工作实习信息,找到合适自己的招聘岗位并联系企业应聘;也可以自己公布个人信息寻求相对应的企业职位。如果学生没有找到合适的企业完成实习,那么该生就不能完成学业直到其找到单位为止。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实习期间是可以获得企业报酬的,而且待遇不低,通常情况下每年1万英镑到1.5万英镑左右。一年的工作经历不仅使学生变得成熟、自信,同时也掌握了工作技能,积累有用的工作经验。这段经历使学生能够轻松就业,甚至有可能在实习的公司最终就业。 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是指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通常采取与企业合作办专业与企业进行协作教育。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课程、职业课程与学术课程,三者相互交融、相互交叉,企业参与课程设置是获得政府财政资助的条件,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和就业者的需要设置课程、调整专业;学生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需要选择专业,根据需求选修课程修读内容。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学体系,教学过程突出实践环节,针对实际职业岗位,开设综合课程和技术课程,基础理论宽而浅,强调实用,突出职业性与技术性。学院实训条件好,场地开阔,设备先进齐全,数量充足;校外实训强调顶岗劳动和实际操作,注重设计、生产、销售的实训。课程改革主要是合作学习、课程整合和STW(schooltowork)的课程框架;课程整合模式有单向式、并行式、问题中心式和工作中心式;职业课程注入学术内容,学术课程职业化,实现课程综合化,建立职业课程的连续性;采取小课堂授课、教材抽讲法、个别教学法和经常考试等方法进行教学。 日本的“产学合作”是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的教育模式。近半个世纪以来,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形成了多层次、开放性、适应日本经济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由短期大学、专修学校、高等专门教育、企业教育等多样化教育机构组成。以培养实践型技术人才为根本目标,课程设置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和文化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日本注重教育与企业界携手合作,企业界为职业教育募集资金,提供必要的财政资助,供学校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并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企业界也常常聘请教授作为企业技术顾问对企业的生产和革新进行指导或聘请教师到企业中去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并且有的行业内或公司还设立学校。而学校则根据企业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对口人才,配讲师进行巡回指导,并接受企业界的科研委托项目,双方在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方面进行双向交流。日本企业界主动与学校合作的初衷是为了快捷地获得企业所需要的科技人才和科研服务,合作的结果不仅使企业获益,而且也使学校受益匪浅,形成一种双赢的模式,既确保了企业在职人员素质的提高,又做到了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实际上,这也是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科技产品和生产力的有效模式,使产业界和教育界在相互合作,相互适应中得以持续发展。 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是完全建立在终身教育理论之上的教育和办学体系。其全称是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它是澳大利亚一种独特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是澳大利亚义务教育后最大的教育与培训组织,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要提供者。TAFE相当于中国的职业学校、中专和高等专科学校的综合体。澳大利亚的TAFE课程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教育体系最大的组成部分。作为全球最成功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之一,澳大利亚的TAFE课程重实用(以实用为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行业关系紧密)、学制短,学费低(以1-2年的证书和文凭课程为主,也有几周、几个月到半年不等的短期培训课程)、课程设置广泛(TAFE在澳大利亚是一个网络化机构,覆盖相当广泛的课程(包括语言课程、高中课程、学位课程、大学转读课程和丰富多样的专科、文凭课程等)、灵活性强(部分课程可与大学学位课程转换和衔接,课程可以面向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社会群体,可提供社会变革和职业转变过程中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教学可通过课堂、现场、网络等多种方式进行,真正实现以技术和继续教育为特征、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定位)、为政府和行业公认(质量有保障)、时代性强(紧跟时代步伐和市场需求,在内容上充分体现时代气息和最新的技术要求,以实用技能和专业训练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不断追求精益求精,从而使课程和教学质量得到完全保障)。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总体上讲,他们更强调基础知识,重视学生各方面的基础训练。开设了比较全面的商务类课程:如会计、金融、营销、战略、运营管理等,财务管理、消费行为等,这些课程有利于训练学生掌握商务知识、培养商业素质;而技术类课程显然具有“工具”性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其在商务中的作用与地位。整个课程体系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学科宽度:涉及社会、心理、政治、商业和信息技术等诸多方面。对电子商务“交叉”、“复合”的理解不是简单的商务+技术,没有一门开发语言、网页制作方面的“技术课”,所谓“技术”课强调的是对现有技术的应用、管理,对商务的作用,不是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搞出什么来。 我们看到他们的做法非常有效,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模式的优点,做到了让学生在一线岗位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使学生加深了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了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了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使他们有优先被企业录取的机会。然而,由于国情不同,世界发达国家“工学结合”的成功做法虽有可鉴之处,但我们不能全盘照搬。 二、我国电子商务专业职业教育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其工学结合的具体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企业生产顶岗。完全真实的职业情境,学生以电子商务企业职员的身份参与工作并能获得一定的报酬。我国由于经济体制转型,学校与企业的联系缺乏政策的扶持和契约的约束。因此,大面积的企业生产顶岗普及难度很大。 2、企业实训基地。完全真实的职业情境,学生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工作但没有报酬。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可能提供二流或闲置的设备、材料。学生由于没有相应的工作报酬,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受到影响。如果学生不能进入真实的工作过程动手操作,只看不做,使“实训基地”沦为“实看基地” 3、校内实训基地。模拟的职业情境,学生以学习者身份参与工作过程。真实程度不如企业中的学习情境,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训中心的设计一般有三种模式: (1)“教学需要”模式:认为实训中心是满足课程内容的教学需要,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因此实训处于从属地位。电子商务实训中心的环境布置、空间划分、设备配置、产品陈列等完全基于“教学需要”的出发点,它的优点是能满足教学需要,但是却不能满足电子商务企业实际运作的需要。 (2)“职业环境”模式:按照电子商务企业要求设计实训中心,如模仿企业的空间布局,采用仿真设备,陈列各种产品,悬挂企业岗位责任制度等,每一个细节都尽量模仿企业的真实环境。当然,还要配置一定的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但它主要的缺点是产品不进入市场销售。 (3)“生产流程”模式:提供了一个近乎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但其不足在于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过程。而且由于企业商业的保密性,其工作任务是虚拟的,这样使以工作任务为主要内容组织的课堂并未得到落实。 考察目前我国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发现有许多地方与强调工学结合的精神不相协调,主要表现为: 1、学科本位思想的课程模式尚存。 近年来,我国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借鉴了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调整了课程部分内容,增强了实践环节,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整体的课程体系上,学科本位思想至今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仍产生重要的影响,表现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计划中还沿用着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模式”。 2、高职课程体系定位不清。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绝大多数的学生将来并不从事电子商务的理论研究,而是电子商务活动中的服务及管理工作。因此,他们不仅要掌握“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素质。目前,我国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可谓是本科院校的“压缩版”。只注重高等教育中“高等”的一般共性,而忽略了其“职业”的特征,体现不出高等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职业性特点。同理,高等职业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与中等职业学校也应有所差异,高职培养的是“一线服务+管理工作”的人员,而中职培养的是一线服务工作人员。在现有的高职院校中,由于部分院校是由原先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成,“惯性”作用与思维方式“定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高职专业教育的定位,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训手段等方面还是沿用着中等专业教育的老一套,课程设置缺少应有的电子商务管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也尚欠缺,“高等”层面教育体现的不尽完善。 可见,尽管我们在不断的努力,但是目前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实践却不尽如意。为此,我们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拟构建一个以“工作平台学习”为课程观,以职业素质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工作岗位为模块,以专业技能为基础,以开放型知识为保障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探索模式运作障碍突破的有效措施,并就该模式下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 三、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及课程体系的重构 1、“工作平台学习”教学模式的建立。以完全真实的企业(校内企业或校外企业)作为学生学习的平台(见下图),实现工与学的真实结合。重点在于模式的运行机制。建立电子商务工作平台,实现“工作平台学习”的优势: 第一,建立电子商务工作平台以真实企业形式管理,为学生提供真实企业环境,真实的企业作业流程,真实生产任务,使学生真正达到培养职业技能的目的。 第二,电子商务工作平台接纳学生对多个岗位进行实习,这样可以实现学生“以一技之长为主,兼顾多种能力”,既掌握一类职业岗位共同的专业理论,又能在这些专业理论基础上把已形成的能力在相应的职业岗位范围内发生转移,达到适应未来人才发展趋势,上岗无须过渡,转岗不必培训之目的。 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工作平台,真正实现了工作平台学习。工作平台学习颠覆了学科本位学习的传统,强调学习者直接“参与”与“经验”获得的重要性,区分了观察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不同,把工作过程与课程学习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为技术知识的掌握和技术经验的获得必须通过技术实践活动的基本假设提供了理论注释和可操作的模式。 第三,依托电子商务工作平台,实现课程综合化和模块化。 由于电子商务工作平台是实体电子商务公司,参与市场竞争。可以以其作为缩影把握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变化。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从岗位需求开发,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打破传统的考试课、考查课、主干课、非主干课体系,建立对应于职业岗位核心技能的课程包,形成模块化。同时将课程包综合化,注重课程间的系统性和关联性。通过研究各课程要素之间的区别与内在联系,各类课程要素的合理比例及其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连贯性,从纵向和横向对课程包的结构进行了重新整合,使各课程之间相互开放,相互融合,改变了以往各专业课之间封闭、自成体系、无序交叉的状态。如:网站建设整合为网页设计、网站技术规划与网站管理。 2、模式运作障碍及其有效突破措施的探究。总结出阻碍模式有效运行的障碍,并找出突破其障碍的有效措施。重点在于提出保证模式运行的有效措施。 3、该模式下课程体系的构建。明确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原则,构建一个与模式相协调并便于顺应需求变化进行调整的课程体系。力图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并试图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方法。重点是课程确立及其调整机制。作者简介: 张永红(1964年—),女,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系主任,副教授 马彧崧(1981年—),女,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助教 参考文献: [1]杜进.论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2]李宏伟.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俞林.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析.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职教版)2006年02期. [4]张国健,刘秀荣.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海客讨论(0条)

头像

0/300

微博发布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1631.3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