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零距离”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7-10-12  浏览:41  海淘人物

电子商务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率低、缺乏竞争力,而“零距离”培养模式更适合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和发展。依据构建主义认知理论,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电子商务专业“零距离”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更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电子商务活动迅猛发展。大量资料表明,电子商务行业将成为我国经济领域中发展最快、最活跃、最具热点的一个行业。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与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和关注。从电子商务的培养目标和任务来看,“零距离”的培养理念更适合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和发展[1]。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电子商务专业“零距离”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以期更适应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要。  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据统计,我国从2001年在13所高校开始招收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此后不断增多,目前全国约360多所高校设电子商务专业,每年毕业生达万人以上。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火爆,毕业生每年需求量排第一位,但就业率不高,仅为20%,明显低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47%)的平均水平。一方面是需求旺盛,一方面是就业率不高。究其原因,在于传统的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导致毕业生需求旺而就业难的尴尬局面。  (一)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的需求  1.专业定位不够准确。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定位不准确,有的院校定位过高,有的院校定位过低,缺乏统一明确的界定。定位高者往往把培养电子商务“万能”应用人才为目标,结果贪大求全,违背教学规律,不符合社会需求实际,导致电子商务毕业生无用武之地而从事其他行业;定位低者则把培养电子商务的“专才”为目标,专业设置狭窄,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适应性不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这些专业定位必然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我们确立科学的培养目标,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2]。  2.教学模式传统而陈旧。高校电子商务教学虽然各有特点,但基本上延续了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守旧,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缺乏灵活性和市场适应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简单,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部分课程设置适用性差;教材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教学内容更新慢,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商务网络环境;面向电子商务的仿真教学设备不完善,缺乏足够的实际操作培训,无法满足电子商务专业知识面宽、实践性强的要求[3]。  3.师资队伍薄弱。电子商务涉及经济、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物流、法律法规等学科内容。作为一名合格的电子商务教师,不仅具有电子商务知识,而且要具有电子商务应用能力,成为复合型“双师型”教师[4]。由于电子商务是一个新兴学科,目前高校从事电子商务的教师大多是从计算机、经管、财经、通讯、电子等专业“嫁接”过来的,不仅专业知识和理论缺乏,而且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较低,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能满足电子商务教学的需要。  二、电子商务专业“零距离”培养模式的现实性和理论建构  “零距离”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率先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它从理论上追求学生学习和工作之间的距离无限缩短,进而趋向为“零”的理想化状态,是高职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零距离”培养模式要求毕业生“毕业能就业,上岗能顶岗”,这正是市场对电子商务毕业生的普遍要求。因此,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要打破原有的“学科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  电子商务专业推行“零距离”培养模式也有其理论基础。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老师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而是通过“情境”、“会话”、“协作”和“意义建构”来获得知识。与其它学习理论相比,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更加注重学生内部自主学习,更加注重“社会化”的学习,更加注重“情景化”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发展。“零距离”培养模式正是基于这一认知学习理论,以情境教学为主线,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实现时间与空间、社会与学校、毕业生与市场之间的“零距离”培养。  三、电子商务专业“零距离”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明确专业定位,确立面向就业群的“零距离”培养目标  专业目标定位是实施“零距离”培养模式的关键。电子商务专业目标定位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设置培养人才目标和规格,追求“专业有特色、育人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专业建设目标,实现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零距离”。具体来讲,应面向电子商务活动第一线,培养“知识+能力+素质+技能”的四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5]。目标定位不能过高或过低,要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和特色,根据电子商务的现实发展,针对不同的“岗位群”,如:技术类、应用类、战略管理类等,按类确定不同的培养方向,使培养目标具有针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  (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零距离”培养模式  1.建立具有“零距离”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构建“活模块”课程模式。即,把专业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实践实训课等模块。根据市场分析预测结果组合模块,增加实践实训内容,建立“岗位情景”——电子商务网络环境,用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充实模块内容,使课程内容紧跟时代要求,符合市场需要。  教材的选用上,要注重实时性和实践性,要选用有大量最新的经典、真实的案例的教材,并及时修订教材,确保内容的时效性。同时,辅之以一些多媒体学习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建立面向“岗位群”的“零距离”的培养模式。根据构建主义教育理论,面向电子商务专业“岗位群”,适应电子商务职业需要,创设实训“情境”,实现“零距离”培养。具体操作如下(图1):  3.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在传统教学评价的基础上,提高实践实训评价标准,切实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和能力。同时,要建立开放的教学评价体系,把电子商务师、物流师等职业资格认证等引入教学评价中,用第三方评价机制来检验教学水平和效果,增强评价的客观性。要鼓励学生参加电子商务职业资格相关考试,扩大学生“零距离”就业口径。  4.打造电子商务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现电子商务专业“零距离”培养目标的关键。针对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实际,采取“走去出、请进来”的方式,不断提高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打造电子商务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要鼓励教师“走出去”,通过参加电子商务公司顶岗实践、技术创新攻关,积累丰富的实践能力和经验。有条件的高校要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国外最先进的电子商务理论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聘请具有丰富的电子商务经验的一线高水平人员担任实训课兼职教师,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与岗位训练的“零距离”。(来源:《职业时空》杂志 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陈永芳.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江荣华.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马树超,范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  [4]翁兴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  [5]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知识体系(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海客讨论(0条)

头像

0/300

微博发布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1434.3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