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二五”时期城市信息化建设规划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7-11-14 浏览:33 海淘人物
序言 1999年,我市提出并推动“数字北京”建设,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信息惠民”、“信息强政”、“信息兴业”三大计划和“数字奥运”专项工程顺利实施,“数字北京”建设目标全面完成。近年来,我市信息化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始终保持全国领先,现已达到世界主要国家重点城市的中上水平。“数字北京”建设成果,在北京奥运会、建国60周年庆典、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活动及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受了历史的考验与国家的检验。实践证明,“数字北京”既是“人文北京”的弘扬手段,也是“科技北京”的时代特征,更是“绿色北京”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是覆盖首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性举措,已经成为首都产业创新发展的主战场,城市管理创新的新动力,市民生活品质提升的新手段,政府服务改善的新途径,更是首都迈向现代化的新标志。当前,世界主要城市正向智慧城市阶段迈进。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北京信息化发展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战略目标。从“数字北京”向“智慧北京”迈进,是信息化发展规律的客观反映,是城市经济社会对信息化提出的现实要求,同时也是北京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为目标的必然选择。 “十二五”时期是为“智慧北京”建设夯实基础最为关键的五年,依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等文件,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 目录 一、过去五年的精彩“网”事 (一)一大工程铸就首都功能、城市运行新辉煌 (二)二项主题展现政府履职、城市管理新风气 (三)三点突破彰显北京制造、北京创造新品质 (四)四条途径树立信息公开、公共服务新标杆 (五)五个倍增呈现设施提升、应用普及新局面 二、信息时代的战略选择 (一)历史机遇 (二)主要挑战 三、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主要目标 四、智能化经济转型 (一)深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二)培育信息化经济新业态,创造首都发展新增长点 (三)加快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增强经济网络辐射能力 (四)助推文化创意产业,绽放古都魅力 五、网格化社会管理 (一)推动市民卡普及,提高人口精准管理服务能力 (二)完善适度普惠公共服务,营造便捷有序生活环境 (三)推进政务系统顶层设计,提升政府服务能力 (四)整合涉农信息化应用,夯实城乡一体化根基 (五)深化各领域信息化交往,创造国际化生活环境 六、精细化城市运行 (一)完善智能交通系统,构建国内领先的“车联网” (二)部署资源网络全感知,夯实城市健康运行基础 (三)推广信息技术应用,完善基础设施智能化管控 七、数字化文化传承 (一)拓展网络传播渠道,加强文化数字化交流 (二)繁荣信息化文化,提升首都软实力 (三)规范虚拟空间的交流秩序,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八、宽带化设施提升 (一)建设高标准信息基础设施 (二)创建全国最好、世界领先的无线城市 (三)打造一流的信息枢纽城市 (四)率先建设国内物联网传输基础设施 (五)升级改造全覆盖的政务网络 九、未来五年的行动路径 (一)完善法律法规,优化信息化发展法制环境 (二)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信息化管理工作 (三)加强标准建设,促进资源共享和产业发展 (四)统筹加强资金投入,引导社会投资 (五)强化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民信息能力 (六)推动区县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七)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构筑城市安全屏障 (八)滚动实施本规划,加强评估与检查 一、过去五年的精彩“网”事 过去五年是首都信息化惠及民众效果最好、信息产业创新最多、城市管理与信息化融合度最高、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数字北京”成为北京迈向国际化大都市行列的重要标志。 (一)一大工程铸就首都功能、城市运行新辉煌。 作为首都,北京紧紧抓住城市发展的重大契机,围绕重点需求,在城市安全运行上实现新的突破,为履行国家赋予北京“四个服务”功能地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十一五”期间,北京承担了诸多国家大型活动的筹备举办工作,信息化为保障各项活动顺利进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数字奥运”专项工程成为奥运会上一道璀璨的风景线。建成了全方位奥运信息化支撑体系,奥运票务、计时计分等核心信息系统全面发挥效能,系统业务量刷新奥运史上的纪录;建成了高效奥运城市信息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奥运相关场所,都能够安全、高效地获取信息服务,实现首次互联网直播、首次手机直播、首创手语播报等近三十项“世界第一”;“奥运食品安全监控系统”实现“从田园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建成了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全面完成城市应急、医疗卫生、防疫、交通等支撑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础信息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保障工作;针对最复杂的无线电保障需求,形成广播、卫星电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三位一体的无缝通信网络和各类基础设施,实现了可靠的无线电和通信保障,保障了奥运通信畅通。“数字奥运”的成功经验全面推广,在建国六十周年庆典等大型活动中均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二)二项主题展现政府履职、城市管理新风气。 我市电子政务建设不再是单纯的政务信息化,已向国民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全面渗透,已成为打造服务型政府的有效途径,核心业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城市管理网格化实现快速发展。全覆盖提高政务运转效率,信息技术已成为政府创新管理模式和手段的重要工具。我市已建成涵盖经济发展、城市管理、科技文化、社会服务、党政事务等各个领域的政务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市区两级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共73个单位接入了市共享交换平台,初步实现系统整合与信息资源共享。网格化推动城市精细管理,我市已建立覆盖城六区的两级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主动发现和解决了城市管理问题约600万件,形成了“属地管理为主,市级综合协调”的两级信息化城市管理体系协作机制,基本实现城市信息化管理常态化,并将网格化管理模式向污染源监控、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文物保护、文化市场监管、经济运行监测等领域渗透,逐步深化网格化管理的应用,引领全国城市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三)三点突破彰显北京制造、北京创造新品质。 信息化支撑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愈发明显。金融危机期间,信息化成为首都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因素。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2005—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由797亿元增加到1635亿元,年均增长达15%。截至2010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2570亿元,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比例达17.5%,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约2930亿元,出口达到13.2亿美元,总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手机、液晶面板等关键产品产量稳居国内首位,电信业务总量突破千亿元。两化融合促进首都经济转型升级,“十一五”期间,两化融合有效推动工业企业信息化从单项应用阶段向集成应用阶段迈进,水平居全国前列,北京已成为全国信息服务中心和电子商务中心,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突破3700亿元。信息化成为首都科技创新催化剂,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中关村已经成为信息技术创新的集聚区。首都信息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能力稳步增强,主导或参与制定了闪联、移动多媒体广播等一系列国际和国家标准。成功研制刻蚀机和离子注入机等集成电路关键装备,具有国际主流水平的65纳米集成电路生产工艺实现批量生产。基于自主技术的8.5代高世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屏(TFT-LCD)生产线投入建设。 (四)四条途径树立信息公开、公共服务新标杆。 信息化在首都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安防等公共服务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信息公开成效显著,市民充分享受社会进步各项成果。网站——“首都之窗”整合了大部分网上服务事项,已成为“信息公开、在线办事、政民互动”的有效渠道,连续5年位居全国省级政府网站绩效排名首位。热线——“12345,有事找政府”,市非紧急救助服务系统整合了全市各领域政府便民呼叫中心资源,走在了各地政府与公共服务热线的前列。社会保障卡——社会保障制度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市社会保障卡应用全面推进,累计发放社保卡825万张,近1800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持卡实时结算。“一站式”服务大厅——全市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建设正在积极推进,逐步整合全市行政审批服务系统资源,实现面向公众和企业的“一站式”服务。 (五)五个倍增呈现设施提升、应用普及新局面。 北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尤其是在《北京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计划(2009—2012年)》发布后,网络能力大幅提升,信息化终端应用全面普及。截至2010年,与2005年相比,互联网家庭入户带宽翻了两番,达到2兆(M);网民数增长了近2倍,达121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69.4%,增长了1.5倍,位居全国第一;移动电话用户数增长1.5倍,达2129.8万户;网站数增长近3倍,达37.2万个,位居全国第二。此外,我市已建成全球最大800兆无线政务专网,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70%;第三代移动通信(3G)用户从无到有,已达到254万户;有线电视注册用户达到435万户,其中高清用户超过50%;建成各类大型数据中心、计算中心、呼叫中心、灾备中心等近百个,高性能计算机占全国百强的40%。 此外,“十一五”期间我市制定出台了《北京市信息化促进条例》、《2006—2020年首都信息社会发展战略》、《北京市提高全民信息能力行动纲要》、《推进两化融合促进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地方性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初步建立了信息化标准体系,为规范全市的信息化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法规政策依据。 二、信息时代的战略选择 信息技术是当今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以计算机、互联网、个人通信设备的推广和普及为代表信息化发展已进入高平台期,但在技术融合、应用创新的推动下,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技术、产业、应用的新一轮突破正在孕育之中。“十二五”时期仍是首都信息化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一)历史机遇。 建设智慧城市的机遇。伴随城市化进程加快,全球城市发展正向智慧城市阶段迈进,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成功应用,催生了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一系列智慧城市管理创新解决方案,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提升了服务质量。 我市城市管理创新与信息化的融合正逐步由外界推动向内生需求转变,信息化发展动力强劲。深入推动网格化管理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未来北京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必然选择。 创新技术产业的机遇。电子信息产业是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信息技术是引领其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正孕育新一轮的突破,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焦点。2010年,世界电子产品产销值达到1.65万亿美元,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规模达到1.03万亿美元,全球电子商务规模达到5725亿美元,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业态迅猛发展,数字内容、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产业均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电子信息产业是北京支柱产业之一,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约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0%,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60%以上企业属于电子信息产业。大力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大试点、六大应用”中三网融合、智能交通等六项示范工程,均离不开信息技术创新与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信息社会的机遇。信息化如同水和空气一样,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线教育、远程医疗、即时通信、远程办公等新的生活方式已逐步形成,网络化生活成为年轻一代的主流选择,逐步改变工业社会传统的消费体系。在信息化的支撑下,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全球工业时代服务模式正在与信息化融合,衍生出规模庞大的新市场。 近几年,我市网民以每年百万人数的速度增长,其中三成以上为即将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青年人,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达23.6个小时;2010年,企业对个人(B2C)网络零售额达到170亿元,网络购物使用率达到44.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十个百分点,整个社会具备强劲的虚拟消费能力。此外,全市将紧紧围绕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绿色经济加快发展,网络作为最大的平台和载体,必将迸发巨大能量。 (二)主要挑战。 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信息技术与产业创新驱动的挑战。在有限的战略机遇期内,实现北京信息技术与产业更高层次上的新突破,既是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又是难中之难。目前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距世界高端还有一定距离,部分产品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学研体系不健全,在形成世界级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必将面临国内外激烈的竞争。 破解深层次问题,推进城市一体化管理取得新突破的挑战。信息化发展已经从政府主导向全社会深度参与过渡,工业时代的城市管理模式在信息化全方位不断渗透条件下逐渐显现出越来越多的不适。我市已建设了700多个业务系统,随着城市管理与信息化融合度越来越高,要求其以业务为主导进行整合、重组、重塑,从系统、技术、制度等角度的整合难度巨大,如何推动城市管理一体化平稳过渡,信息化亟需探索攻坚。 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完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体系的挑战。网络化生活方式逐渐形成,市民对信息化产生越来越多的期盼,要求信息服务向泛在、高效、优质、普遍发展。目前我市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在支撑市民信息服务需求上还有差距,信息服务资费占居民收入比例相对于发达国家依然较高,三网融合推进阻碍仍在等问题拉远了信息化与市民间的距离。 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全覆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挑战。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随着网络应用的开放普及,业务在线办理率的提高,保障工作难度大幅提升,安全风险越来越大,信息安全保障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目前,我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还有待健全,如异地灾备、社会化灾备等问题尚未有较好的解决方案。 加强改革创新,推动信息化在更高层次上科学发展的挑战。信息化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自身同样面临着科学发展的问题,信息化建设如何从项目驱动的形式向统筹建设过渡,实现集约化建设管理,如何让相关部门实现城市管理的联合应用,如何完善信息化工作层面的体制机制等发展瓶颈问题,急需改革创新。 三、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重大战略构想,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为目标,以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为着力点,积极迎接信息化向高端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动创新引领为重点,发挥首都优势,以电子政务发展为先导,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速资源共享与整合,充分释放信息化在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创新社会服务管理、优化城市运行模式、提升城市文化魅力、构筑城市安全屏障等方面的巨大能量,为推进我市迈入信息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发展中要遵循以下四点原则: 1、依法推进,创新引领。 坚持信息化依法建设发展,健全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加大执法力度。推动信息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推动原始创新,加强集成创新,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创新驱动,全面提高本市信息化水平。 2、统筹规划,市场运作。 全面统筹城乡、区域、行业信息化发展,加强政府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工合作、互补互利,推动集约化建设。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面向有效需求,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需求主导,以人为本。 不断适应政府、企业和公众日益增长的实际需求,深化信息化应用。把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从铺网络、建系统转移到使信息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市民生活品质上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以人为本,惠及全民,营造广大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 4、绿色低碳,安全可信。 坚持低碳绿色、绩效导向的发展理念,探索成本低、实效好的信息化发展模式,推进节能降耗,持续提高信息化的绩效。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和诚信体系的建立,防范各种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建立可信的发展环境。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化经济引领创新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城市和社会服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至新台阶,公共服务适度普惠,城乡信息化差距进一步缩小,健康向上的信息化文化氛围初步形成,建成与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相适应的信息安全体系,信息化全面渗透,引领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包容性增长,把北京打造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信息枢纽、国家创新驱动的网络引擎、城市运行顺畅的智能典范、文化传承永续的智慧摇篮,实现“数字北京”向“智慧北京”的全面跃升。 1、打造全球资源配置的信息枢纽。 建成世界级信息通信高速网络和枢纽,强化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现全球贸易金融、文化教育、科研创新、新闻媒体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在京聚集和深度开发,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信息服务体系,为国内外用户提供便捷高效、安全有序、节能环保的综合信息服务。 建成覆盖城乡的光纤宽带网络,集约化建设信息管道3000沟公里,实现光纤到企入户,全市所有家庭用户宽带能力达100兆(M),社区宽带能力达1千兆,高端功能区和重点企业宽带能力达10吉比特(G);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达1.5太比特(T);打造全国最好、世界领先的无线城市,大规模开展无线局域网(WLAN)建设,实现公共区域的全覆盖,移动宽带普及率超过60%,实现最高接入带宽达到100兆(M);建成覆盖全市的高清交互式数字电视网络,高清业务用户比率达到75%以上;为企业国际化提供全球经营所需要的信息通信服务。 2、打造国家创新驱动的网络引擎。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巩固我市作为国家信息技术创新高地的地位;释放信息化力量,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辐射能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信息化经济的策源地。 推动信息化成为企业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手段,所有企业实现顺畅应用互联网,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0000亿元,培育3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千亿元规模电子信息企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产值达12000亿元。 3、打造城市运行顺畅的智能典范。 大力提升基本资源、交通、生态环境、人口、市政市容、公共安全数字化管理水平,逐步实现基础设施智能化,城市管理精细化,社会服务网格化,构建支撑领导科学决策的网络体系。满足市民在医疗、卫生、缴费等基本生活方面的数字化需求,完善面向低收入人群、老年人和特殊人士的信息化服务,实现均等化发展。 初步建成国内领先的“车联网”;在有条件的社会单位、家庭、农业用水点部署智能水表;实现公用智能电表普及率达到98%以上;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0%;建成2000个智能社区(村);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化普及率达90%以上;实现市民卡基本覆盖,意愿拥有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常住人口建档率达90%以上;全程在线办理的事项百分比达到90%以上;建成覆盖全市的安全生产监测网络。 4、打造文化传承永续的智慧摇篮。 建成文化资源数字化典范城市;数字内容产业规模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巩固文化创意产业领军地位;拓展基于信息技术的首都文化传播途径,开启中华文明智能传播的窗口;构建发掘引导机制,实现首都信息化文化繁荣发展;初步建立虚拟社会的管理机制,首都文明可以智能、安全、有序地传承,充分展现信息社会条件下的北京风采。 建成多元文化传播载体和文化营销网络;完成全市主要旅游景点重要部件全感知;建成展馆、文物保护监测系统;完成文化馆、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信息化改造;建成虚拟社会管理中心。 表1“十二五”时期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 四、智能化经济转型 充分发挥首都科技智力优势,完善信息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机制,助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重大专项和现有政策,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培育信息化经济相关产业,提高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使信息化成为首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一)深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建设一批面向工业重点领域的网络协同设计、供应链管理、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平台;聚焦重点工业行业,支持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加强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围绕产品创新、节能减排、产品质量及追溯等方面开展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改造,促进管理机制创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转型发展效益;加强信息技术产品的可回收利用,促进形成低排放、可循环、可持续的产业发展运行方式;提高石化新材料与新能源产业研发、生产及管理决策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推进装备制造业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供应链管理精细化和全程化;提升高端数控机床设备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装备产品数字化和智能化;推进汽车产业设计制造数字化,以及物流、生产管理等系统的集成发展,支持开展协同设计制造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服装制造、数字出版、工艺美术等都市型工业领域的深度应用,鼓励个性化制造,实现产业高端化转型;促进信息技术在现代中药、化学制药、医疗器械等优势领域和生物制药、生物农业、工业生物等潜力领域的应用;支持企业建立工业生物技术共性服务平台、新药研发系统性创新服务平台等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推动建立药品安全双向可追溯体系,支持将企业生产控制与企业资源计划等系统整合应用;提升航空航天产业快速研发、柔性生产和敏捷管理的能力,建立关键零部件数字化和设计制造一体化的应用体系,提升协同研制及管控能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为依托,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信息化对传统工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推动新型工业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并完善金融后台服务园区,推进人民银行结算中心、征信中心等若干重点金融后台项目的建设运行;支持金融机构以信息技术完善后台支持体系,拓展电子商务、手机银行等各类网上金融创新服务;吸引汇集金融信息服务机构,拓展金融信息服务产业链;建设北京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和物流科技支撑平台,推广先进适用的物流信息技术和应用系统,发展专业化、集约化和社会化的物流服务,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推进电子商务与物流业共同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旅游信息网和信息服务体系;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等新型服务,提升旅游企业、景区信息化服务水平,推广旅游场所全感知;促进旅游信息资源共享,加快基于网络的旅游产品创新。 重点支持一批中小企业综合性、网络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金融、房地产、批发零售、物流商贸等生产性服务业中小企业实现网站建设、客户服务、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各种应用,显著提高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扶持从事信息化经济的中小企业,实现中小企业和信息化经济的双提升双跨越。 鼓励企业大范围推广网上工作,并制定内部计划、组织、协调、沟通和控制准则;为企业间设计协同、制造协同、供应链协同和协同营销所需的网络化环境制定完善统一标准;鼓励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和完善覆盖重点耗能单位、区县的能效数据库,加快重点企业建立能源管理监测平台,对企业能源生产、输配和消耗实施动态监控和管理,改进和优化能源平衡。 (二)培育信息化经济新业态,创造首都发展新增长点。 鼓励和推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经济发展,发掘具有极大潜力的新兴信息化经济业态,重点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促进操作系统、通用数据库、中间件、信息安全软件、重点领域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的自主化;突破超大容量超高速光纤接入网核心芯片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第四代移动通信(3G/4G)终端核心芯片及主板的解决方案,研发光纤与无线通信相
下一页:
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的构建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0/300
微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