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20-10-05 浏览:23 海淘人物
苏政办发〔2012〕29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江苏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江苏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江苏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准确把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重点,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是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战略选择。 本规划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是“十二五”时期政府履行信息化发展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的成绩和问题 “十一五”期间,是江苏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5年。全省上下紧紧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意见》(苏政发〔2005〕26号),顺利完成了“十一五”信息化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信息化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推动作用日益显现。2010年,全省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超过了0.73,提前2年实现了国家提出的“十一五”期末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超过0.7的目标。 ——国民经济信息化全面推进,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 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工业经济各领域。全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率达到85%以上,计算机辅助设计普及率达到90%,重点企业内联网应用率达到80%,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商务、进销存管理及相关软件应用率分别超过30%、40%、50%。通过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企业产品数据准确率提高60%、设计能力提高1-3倍、开发周期平均缩短1/3,产品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载体建设初显成效,建成了20个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示范基地和服务产业示范园,32个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电子支付和结算广泛应用,全省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销售的应用率分别占网民总数的38.2%、31.7%和6.2%,全省网络购物年交易额超过700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5%,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电子商务网站。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应用取得长足进展,口岸、铁路、公路、航空、航运等物流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一批面向节能环保、船舶海工、纺织服装、工程机械等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光电等产业链的专业化信息服务平台投入应用。金融领域信息化应用成效显著,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体系和出口退税联网,银行卡消费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近30%。 农业农村信息化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电话、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宽带”的目标,全省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4.8%。全省已建涉农网站2000多个,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涉及农林牧渔各业的农业网站群。乡镇信息服务站普遍建立,90%的乡镇建立了农业商务子网站,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广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等各领域逐步得到应用,全省县级农业部门基本开通“12316”农业公益服务热线电话,50多个县(市、区)建成“四电”(电视、电话、电脑网站、电台)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65%,比“十五”末提高了20个百分点。信息农业高技术研究形成优势,精准农业试点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成效,设施农业得到大面积推广,建成了首个国家级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 ——电子政务成为政府履职的重要手段。电子政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省、市、县三级纵横贯通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基本建成并向街道、乡镇延伸。以“中国江苏”为龙头的省、市、县三级政府网站全部建成,政府信息公开体系初步建立,在线办事服务基本全覆盖,网上互动形式丰富。统一规范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基本实现县级以上行政机关、所有行政权力事项、网上行政监察全覆盖。以“金”字工程为代表的行业重点应用和应急指挥、公共信用等重要业务系统应用成效显著。省级地理信息、人口、法人等基础数据库初步建成运行,跨地区、跨部门公文无纸化传输、协同办公等业务系统综合应用扎实推进。 ——网络媒体成为重要的文化传播平台。全省备案网站超过30万个,以省重点新闻网站为主导、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为骨干、知名商业网站积极参与的网络文化阵地新格局基本形成;网络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规模超过了45亿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初见成效,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社会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全省高等院校实现了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全覆盖,基础设施条件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面推行计算机等级考试,信息化相关学科建设不断加强。中小学全面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实现了“校校通”工程发展目标;省级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初步建成应用。公共卫生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部实现网络直报;医疗信息化取得明显进展,大中型医院基本普及医院信息系统,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平台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在全国率先完成异地就医实时结算。“金保”工程一期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应用成效显著,公共服务信息化手段不断创新。交通出行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社区服务等领域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无线电管理成效显著,出色完成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保障。 ——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全省电信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25.7亿元,光缆总长度达81.4万公里。宽带网络和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基本覆盖所有村镇和社区,建成了12条155兆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全省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048.4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超过3600万户,第三代移动通信(3G)用户373.1万户,电话普及率109%(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77%),计算机普及率45.6台/百人,互联网网民3306万人。在全国率先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基本实现全省一网;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99.99%、有线电视入户率77.4%,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000万户、网络电视(IPTV)用户超过170万户,规模均居全国第一位。省级三网融合工作体系初步建立,南京成为国家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 ——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2010年,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85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通信业主营业务收入687.1亿元,居全国第二位。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软件业业务收入2291亿元,实现出口50.55亿美元,均居全国第三位;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616.8亿元,居全国第一位。软件、集成电路、平板显示、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现代通信、新型元器件等产业集群发展特色鲜明。 全省拥有1个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4个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12个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15个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形成了沿沪宁线信息产业密集带,其业务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超过80%,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全省已形成软件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企业345家、超10亿元企业49家、超50亿元企业5家,有21家企业成为全国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12家企业上市。信息产业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2010年底,信息技术领域累计发明专利申请量23611件,占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的28.8%,申请总量和增幅均居全国前列。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建立了省、市两级网络和信息安全协调工作机制。大力推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制度,定期开展党政机关保密检查、政务信息系统安全检查,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整体提升。建成了省级电子政务内网监管、信息安全攻防实验室、容灾备份中心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全省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基本形成。网络信任体系基础设施基本建成,数字证书应用推广迅速,累计发证数超过90万张,应用规模居全国前列。信息安全产业发展迅速,安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有序推进,企业数量、产品种类、销售额居全国前列。公务人员信息安全和保密培训普遍开展,安全意识不断提高。 ——地方信息化发展各具特色。南京“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和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云计算服务创新试点示范建设、扬州国家信息化试点等成效明显。苏州IP融合通信产业基地建设、徐州大企业两化融合和以“感知矿山”为支撑的物联网产业、常州和淮安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和管理、南通船舶海工产业信息技术转型升级、盐城汽车电子发展、镇江市民卡创新应用、泰州中小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连云港“大通关”电子口岸建设、宿迁重点骨干企业两化融合应用示范等都取得了可喜成绩。在全国政府网站年度绩效评估中,多个市、县政府网站持续位居前列。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推进各展所长、精彩纷呈。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信息化管理体制逐步健全,地方工作机构和职能得到加强。信息化法制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江苏省软件产业促进条例》已于2007年7月1日施行,《江苏省信息化条例》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先后出台了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意见、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实施意见、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工程意见、省级机关电子政务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社区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批法规政策,在地区信息化、社区信息化、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和两化融合示范等方面建立了一批地方标准、应用规范和评价指标体系。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普及日益广泛。 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当前全省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信息化管理体制、推进机制尚需完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还不健全;信息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共享协同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明显滞后,信息孤岛、重复建设现象还较普遍;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产业层次有待提升;社会领域、城乡社区和农村信息化亟需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电信业固定资产投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网络和信息安全形势严峻,互联网治理任务艰巨;全社会对信息化的认识、重视和信息化普及程度需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时期的机遇和挑战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已成为国家竞争力提升和社会转型的关键要素。以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在重构产业价值链,成为推动经济变革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互联网已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运行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平台,网络空间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思想文化碰撞、战略资源争夺、政治军事较量的重要舞台。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电网、交通、科研等战略性基础设施智能化已成为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命脉、促进健康运行的关键支撑。电子政务进入资源整合、深化应用新阶段,成为世界各国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推进政府改革创新的主要驱动力。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家庭服务等社会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正在引导形成高效便捷的数字化生活。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和共同任务。 “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以创新、融合、转型为特征的信息化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新一轮战略部署的重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重新谋划国家信息化发展蓝图,将信息化作为破解发展难题、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新的国家战略思维,加速向信息社会转型,谋求重塑国家信息优势。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积极抓住信息通信技术蓬勃发展契机,推动信息化应用和普及,力图在某些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后发优势,与发达国家共享信息化带来的实惠。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培育、政府管理模式创新、医疗社保改革、教育水平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普及和升级等成为后金融危机时期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信息化领域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的追赶与竞争将更加激烈,围绕网络空间的信息获取、利用、控制的斗争将成为国家主权利益争夺的新焦点。网络与信息安全形势更趋复杂,与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的关系更加密切。 “十二五”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省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已成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选择和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的重要基础支撑。根据科学发展新要求和发展阶段新变化,结合江苏资源秉赋和产业特点,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创新驱动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计划,把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海洋工程装备等新兴产业作为全省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提升传统服务业实力、优化服务业结构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信息化的要素功能,努力走符合我省实际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路。《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明确,“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并作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 目前,江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7700美元,在传统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的现实条件下,要避免出现“中等收入陷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事关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未来5年,是江苏经济社会结构面临深刻变化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转型加速,公共需求更趋强烈、利益诉求更趋多元,人民群众对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民政、公共安全以及城乡社区建设等各领域的现实需求更加迫切,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透明、高效、便捷、均等的要求日益提高,客观上需要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实现社会信息化与经济信息化协调发展,努力缩小不同地区、领域和社会群体之间的信息化水平差距,使信息化发展成果惠及全民。 二、总体思路和原则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坚持创新驱动、高端发展,全面实现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坚持统筹规划、深化应用,全面优化电子政务服务和社会管理;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民生,全面推进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自主可控、安全可信,全面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完善发展环境,着力提高全省信息化整体水平,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在全国率先建成信息化科学发展示范区、率先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统筹协调原则。按照统筹发展的要求,推进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协调发展,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信息化协调发展,社会管理信息化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协调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整体水平。 共享协同原则。按照整体协同的理念组织规划信息资源、统筹部署应用系统,支持跨部门、跨系统、跨行业的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推动建设管理集约化、应用系统平台化、资源利用社会化。 应用驱动原则。以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成效为主导,坚持需求导向、以用促建,围绕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中的重点环节、关键业务、核心需求、重大应用,深入开展需求分析,合理确定建设任务,科学量化效能目标,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切实提高投资效益,走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化建设之路。 融合创新原则。以智能发展为方向,推动智能工具和装备在经济领域生产、管理、流通、服务各环节,在政府和社会领域管理、服务各环节的创新应用、全面覆盖和深度融合。坚持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相结合,完善自主创新体系,促进技术、应用和产业的良性互动。 惠民优先原则。以为民、便民、利民为根本出发点,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推进面向公众的信息化服务,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公平、便捷的信息化应用环境,使全体人民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 安全可控原则。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正确处理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的关系,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着力提升自主可控水平。 (三)主要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省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超过0.83,继续保持全国前列。两化融合取得显著成效,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新突破;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法规政策环境不断健全;信息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大幅提高;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国民信息素质普遍提高,力争把江苏建成全国信息化科学发展先行区。 1.经济信息化目标 工业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运营管理平台集成化、商务电子化取得新突破,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95%以上,成套设备和传统产业整机产品信息化率达到40%,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和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的比例均达到60%以上。流通领域信息化快速发展,网络购物交易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5%。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90%,农产品网络营销额200亿元,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的规模化应用成效显著,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取得新突破。经济社会各领域两化融合示范应用载体建设全面推进。 2.政府信息化目标 省、市、县(市、区)政府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平均覆盖率分别达到90%、80%、70%以上,跨部门主要业务协同办理率达到50%以上,县级以上行政权力全面实现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公共服务事项在线办理广泛推行;建成省级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基础信息资源实现普遍共享,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明显成效;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基本建成;重要信息系统核心数据基本实现灾难备份;机关门户网站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公务人员信息化培训基本实现全覆盖。 3.文化信息化目标 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数字内容、游戏、动漫产业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和形态多样的产业集群;公共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基层服务点全覆盖;互联网文化建设与管理不断完善,网络文化日益繁荣。 4.社会信息化目标 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信息化覆盖所有人口,90%以上的三级甲等医院基本具备开展远程医疗的基础条件;70%以上的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基于健康档案的市、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建成。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95%以上的中小学建成校园网,基本普及无线宽带上网,基础教育信息化程度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国家教育信息化达标率达到9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社会保障卡基本实现“一卡通”,全省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4900万人。城乡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省辖市全部建成运行信息平台并覆盖90%以上的县(市、区)。民政社会服务信息平台、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基本建成。生态环境信息监管体系基本建立。社会发展各相关领域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5.信息基础设施目标 全省信息基础设施达到国家一类地区水平,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础网络基本建成。在全国率先实现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沿江无线宽带城市群建成,市、县城区中的热点地区实现无线宽带全覆盖;农村地区建成先进适用信息网络,行政村和自然村光纤通达率均达到100%。宽带用户达到2000万户,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80%;城市、乡镇、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100M、20M、12M比特每秒(Mb/s);计算机普及率达到70台/百人,电话普及率达到144部/百人(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14部/百人)。县级以上城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完成,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5%,基本覆盖全省的地面数字电视网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建成。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智慧城市”建设探索初见成效。 6.电子信息产业目标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万亿元,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超过8000亿元,软件出口超过120亿美元,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超过4000亿元;通信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信息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的比重达到30%,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 7.信息安全目标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制度普遍建立,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制度逐步完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得到提升;密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密码应用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数字证书广泛应用,发证数达到200万张以上,网络信任体系基本建立;省、市两级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监测预警体系、信息安全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全面建成,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省容灾备份中心保障能力基本满足省级重要信息系统容灾需求。 三、重点任务和重要工程 (一)重点任务 1.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改造传统产业、高端发展主导产业。以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为主体,围绕产品生命周期,推动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装备制造智能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及其全流程集成,实现供应链协同。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促进新兴产业倍增。重视企业产品的信息技术改造,努力提高信息化含量。加强两化融合示范应用载体和支撑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融合服务、评估监测体系,促进信息技术在区域、产业、企业、项目等不同层面的深度推广应用,推动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产业链完善、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促进中小企业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推动中小企业核心业务环节信息技术应用,加强适合中小企业特点和需求的研发工具、智能装备、过程控制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与推广应用,鼓励中小企业参与以行业骨干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协作,提高网络化协作配套能力。发展完善面向产业集群、中小企业集聚区的信息化服务平台,重点支持基于云计算技术、面向中小企业的研发设计、质量管理、监理检测、运行维护等第三方服务平台。 加快推进服务业信息化。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深化信息技术在服务业各领域应用,积极培育新型服务业态,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鼓励重点骨干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平台服务,支持和培育第三方建设面向不同行业、区域和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服务共享平台,鼓励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开拓市场。积极探索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加快信息技术应用与传统物流业的融合创新,促进运输、仓储、快递等物流资源共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构建区域性、综合性物流基地,实现产业与现代物流业互动发展;完善行业性、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加强跨行业物流信息共享。深化物流企业与制造业企业的业务协同,鼓励发展物流服务外包,推动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加大金融信息化力度,完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提升金融业信用信息共享和金融市场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快面向中小企业与“三农”的金融信息化步伐,提高金融普遍服务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旅游、商贸、宾馆、餐饮、房产、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探索推进电视商务、移动商务应用。积极推动面向全社会的信用服务、网上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撑体系建设,优化服务业信息化发展环境。 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地理信息、农作物模型、遥感监测、物联网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开发与规模化应用,积极发展精确农业、感知农业;鼓励、支持苏北地区加强农业物联网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改进信息服务应用和推广方式,整合涉农信息资源,统筹建设新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整合、开发涉农信息资源,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完善农村服务网点,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围绕助推社会主义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0/300
微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