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中国石油信息化推进管理提升调查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7-10-19 浏览:48 海淘人物
在很多人感慨“不知不觉已进入信息时代”时,石油行业也发生着一系列的变革:不但传统工作方式发生着转变,而且形成了“向信息化要解决方案,用信息化提升管理水平和信息化创造价值”的共识。 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始终走在中央企业前列,连续多年被国资委评定为A级。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将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成就编入《信息化决策参考》,得到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国资委在近期开展的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中,指定中国石油提供“管理信息化”方面的经验,编写学习辅导材料——《企业管理信息化辅导手册》。 信息系统上线生产管理变革 通过信息化与自动化集成,实现现场生产数据自动采集、远程传输和生产运行监控,创新生产作业方式,压缩管理层级,优化员工布局,提高劳动生产率。 集团公司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最大的转变是把经营管理、生产运行管理、办公管理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流程搬到网上运行,促进传统石油企业向信息化石油企业转变。 目前,集团公司勘探与生产技术数据管理系统提供勘探开发一体化数据服务与应用;油气水井生产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井、站、库一体化生产数据管理;勘探与生产调度指挥系统有效支持远程监控和指挥调度。 长庆油田建立“电子巡井、人工巡站、远程监控、中心值守”的生产组织方式,形成“作业区—监控中心—单井”的管理模式,将作业区生产管理终端由区域监控中心直接延伸至井口。苏里格气田采用电子巡井实时在线监控,取代过去每三天一次的人工巡井,效率大幅提升。 新疆陆梁油田利用自动化监控系统实现对1000多口油水井、60多座计量站的管控一体化,目前油气稳产200万吨,用工488名,用工人数仅为新疆同等规模采油厂的20%。 炼油与化工领域,通过炼油与化工运行系统,实时获得生产状态数据和质量数据,通过炼化物料优化与排产系统,促进原油资源合理配置。 加油站管理系统实现对销量、价格、销售节奏等关键指标的逐级、全程管理;油库管理系统实现成品油从入库到出库的全过程集中管理;二次物流系统配送效率提高20%。 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利用管道生产管理系统与自动化系统的紧密集成,实现对国内油气长输管网的集中调控,及时跟踪全国5万多公里管道储运动态,优化运行方案。以前通过传真、电话方式进行天然气销售交易处理,每天需8个小时,系统上线后,30分钟内就能完成,效率提高15倍。 在海外勘探开发领域,利用信息资源整合平台,为数据共享、后方专家支持提供了手段。 在工程建设领域,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装备制造设计与生产管理系统也在宝石机械、济柴动力等单位试点实施。 信息手段发力管控能力提升 一个个集中统一的生产运行管理平台,减少了信息孤岛,扩大了共享范围,降低了总体成本。 中国石油点多线长面广,要增强集团公司的管控能力,需要更科学的手段,而不是单纯的行政命令管理。信息技术手段是最好的选择。 作为战略性基础工程和管理提升重要抓手的ERP系统,在几年前就提上了集团公司议事日程。 ERP系统将财务管理与采购、生产、销售、库存、设备等业务综合集成,促进了以业务流程为导向的跨部门协同工作和信息共享。 2011年,集团公司79%的会计凭证由ERP系统自动生成,大幅提高了财务核算人员的工作效率。将来,还可研究对于能够采取“目标管理”的任务,实现远程办公,进一步提高时间利用效率。 2008年底上线运行的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第一次摸清了全球员工人数最多的公司的人力资源家底,并已将99.4%的员工薪酬纳入系统核算。 在集团公司43家矿区服务管理单位中运行的矿区服务管理系统,2011年完成了矿区远程医疗诊断系统试点建设,被称为“民生工程”。 电子商务平台使总部战略伙伴选择对企业透明,企业采购行为对总部透明。 合同管理系统实现合同的网上生成、网上审查审批,防控了法律风险,增强了监督力度。 “十一五”期间,集团公司昌平数据中心等一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快马加鞭,桌面安全管理、广域网边界防护、用户身份管理与认证三个项目建设完成,信息安全整体解决方案日趋完善,计算机终端、网络和应用系统由外及里层层防护的信息安全体系架构基本形成。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但要对员工进行计算机、信息系统、网络、自动化、各种传感器、通信设备等技术培训,而且要进行企业流程、政策制度等业务培训。信息化成为提升员工素质的有力抓手。 不仅如此,集团公司还构建了信息系统三级运行维护体系,12个专家中心和38个支持中心正式挂牌。东方物探信息技术中心、规划总院信息计算中心等集团公司所属17支信息化队伍迅速成长,成为中国石油信息化建设、系统运维的主力军。 促进精细管理推动绿色发展 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优化各类业务流程,摸清人、财、物等企业家底;通过信息系统应用,支持质量、计量、标准化等基础管理工作,为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 信息化建设中,销售企业将液位仪、计量仪表等部署到位,形成精确计量的基础;油库管理系统与自动化系统的高度集成,实现对付油鹤位、罐存的实时监控,明显提高了计量效率和准确性。 炼化企业、销售企业的化验设备联网,可使出厂产品质量、采购产品质量、销售产品质量共享透明,促进全过程质量管理,降低经营风险。 通过ERP系统,测井公司连接1400多个管理岗位、236个测井装备、20个安全环保关键部位,实现协同工作,订单完工收货准确率提高20个百分点;宝鸡钢管及时准确了解到每一卷原材料、每一根钢管的出入库及质量信息,做到“原材料管到卷、钢管管到根”,实现生产过程管理精细化。 集中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支持生产全过程管控,通过对各方面的网上实时监控、及时预警,促进本质安全、本质环保。 通过数字化与信息化的有效集成,大幅减少前线员工派遣和车辆运行,使驻地规模投入与运转更节能、更节省。 兰州石化利用炼油与化工运行系统,加强对水、电、汽、风等能耗信息的实时监控,大大减少了“跑冒滴漏”现象,年节水240万吨,节电5000万千瓦时。 西气东输通过管道生产管理系统,实时掌握油气供、运、销业务全过程的生产动态数据及能源消耗情况,建立科学优化调度方案,压缩机年耗气量减少2700万立方米。 通过数字化建设,将一线员工从驻井看护方式转变为相对集中工作、集体生活,工作环境由室外转向室内,明显改善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 通过完善油库液位仪等自动化设备,改变传统的人工大罐量油,使员工远离高温、高压、有毒、有害气体巡检与操作,保障了他们的人身安全。 运输公司通过GPS监控等系统,实现对1.8万多台车辆的有效监控,“十一五”期间,交通事故总量从1.39%降到0.25%,百万车公里人员受伤率从1.07%降到0.33%。 商业智能作为“十二五”信息规划中重要的一环,集团公司也在探索利用商业智能技术改善决策水平,提升管理效能,全面增强企业管理能力。 东方物探信息技术中心与哈工大联合成立了石油行业商业智能联合实验室,在5个月的时间内,研发出Richfit@BI产品,成为大司库项目的一大亮点。 此外,经过6年建设,中国石油已建立统一的公共数据编码、申请审批和集成发布管理平台,大幅度提升了中国石油公共数据管理能力,为物联网建设奠定了基础。 记者随笔 拥抱大数据时代 随着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现代企业各个领域的竞争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党和国家把加速信息化建设作为事关全局发展的战略举措,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 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创造价值。对中国石油来说,无论是发展油气主营业务,还是增强集中管控能力、提高整体运营和管理水平,信息化管理都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要素。 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石油认真贯彻党和国家“两化融合”战略部署,把信息化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驱动力,列为实施“资源、市场和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保证措施之一,全面推进集中统一的信息系统建设,在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取得了长足发展,有力推动了传统管理向现代网络化管理的转变,传统石油企业向数字化企业的转变。 智领云海,拥抱大数据时代。从数据蓝海中发掘埋藏的智慧和能量,促进能源央企实时掌控生产经营动态,评价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变革还在持续,一个信息化的中国石油正在朝我们走来。(文/王巧然 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下一页:
企业电子商务网站的安全策略分析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0/300
微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