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优化发展模式 信息化助力钢铁业变强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20-10-01  浏览:32  海淘人物

今年钢铁企业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资产负债率接近70%,销售利润率只有0.13%,6月份出现全行业亏损。一串鲜活的数字告诉钢铁行业,迫切需要进行调整与变革。如何加速从钢铁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是钢铁行业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而信息化与钢铁工业的深度融合无疑能够成为促进综合竞争力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  实际上,随着钢铁行业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两化融合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升。钢铁行业坚持以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有效推动、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的发展方针,坚持产销一体、管控衔接、三流同步的钢铁企业特色,在打通产销一体、冶金规范解析、冶铸轧一体化计划与作业排程、跨区域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关键技术突破等方面应用,取得重大进展,行业龙头企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同时,装备大型化和自动化控制能力显著提升,能源管理促进节能减排已纳入正式信息化管控议程。网络与信息安全有效地保障了企业控制级与管理网、公网的有效隔离控制,信息化正在推动钢铁行业由大变强的转变。  推动发展模式优化  信息化已经改变了企业传统以产定销的生产组织模式,生产过程物流流转效率显著提升,MES系统应用改善了企业产销模式,使得企业产销一体、管控衔接、业财无缝应用能力显著提升。信息化有效推动钢铁行业发展模式优化。  目前,企业主观上也较重视信息化建设,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流程,基础自动化控制系统、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已基本普及。多数企业的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已实现信息化,大型企业已基本实现了管控衔接,产销一体,能源管控和环境监控系统的应用普及。这使钢铁行业信息化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信息化还有效支撑了企业重组与集团化经营。“十一五”至“十二五”初,我国钢铁工业基本完成了装备大型化和品种结构的初步调整,企业集团化经营迅速扩展,宝钢、河北钢铁、山东钢铁、沙钢等钢铁企业集团相继组成,跨地区信息化应用对企业重组、集团化经营创造了有效的支撑条件,远程视频、跨地域协同办公、多组织多法人跨地域的ERP系统业务应用,极大地规范了的市场规则,资金集中合理使用效率显著提高,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技术创新应用能力大幅提升。  六大关键力促两化深度融合  ———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支撑新产品研发。钢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用信息技术研发出新产品以满足用户的需要,是钢铁企业信息化探索的方向之一。钢铁行业企业产品研究开发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比较薄弱,原因较多,产品研究开发领域中新产品需求、设计输出等管理流程有待进一步梳理、优化,研发领域的信息化建设目前处于探索阶段等。因此产品研究开发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有待持续研究、推进。  ———制造管理的关键在于融合跨工序、跨层级的管理与控制。钢铁行业企业制造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组织与协同,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制造出满足用户要求的高质量产品。制造管理的环节比较多,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准时、集中、快速完成用户订货合同;生产主作业线保持连续均衡的一体化生产,确保物流畅通;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工序能力达到最佳组合,实现效益最大化。制造管理还涉及众多业务部门,主要包括职能部门、生产部门两大类。制造管理的关键在于融合跨工序、跨层级的管理与控制,实现企业管理要素参与现场生产控制。其中,钢铁行业制造执行管理系统是核心,管控衔接是难点。订单优化排产、作业计划编制的全局优化与动态调度是钢铁行业制造管理深化应用的薄弱环节。  ———钢铁行业两化融合对经营管理集约化的支撑作用明显。钢铁行业的经营管理的集约化,主要体现为产供销一体以及信息共享与数据分析等方面。产供销一体反映了企业在面向市场、按客户订单组织生产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程度;业财无缝则反映了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上,财务流程与业务流程的紧密结合;以BI和信息门户为主要内涵的信息共享与数据分析,帮助管理人员及时、全面地掌握公司的生产经营和外部市场情况,提升对外部市场变化的快速应对能力。  ———“十二五”期间,集团管控信息化需求更加迫切。近几年来国内大型钢铁企业都在进行兼并重组,已经涌现出一批钢铁集团型企业,正面临着决策、人力资源、财务、采购和销售等业务和信息系统的适应性调整。集团型钢铁企业根据新一轮的发展需要,结合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编制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对现有业务需求和信息系统进行深入分析,对老系统作出准确定位,制定信息化实施路线。  ———产业链集成与服务应优先发展客户协同、产业链延伸服务、供应链价值分析。近年钢铁行业发展迅速,钢铁产能的急剧扩大,带来钢铁产品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中国的钢铁企业面对这样的市场变化,已经意识到单纯的产品生产制造已经远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必须重视与上下游产业的衔接。开发资源渠道、完善销售网络、产品深加工、产品物流配送、客户生产计划衔接、客户厂前库管理、客户整体供货等,这些产业链上的集成与服务措施使得钢铁制造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适用的产品,更加周到的服务,在与下游企业合作共赢的环境中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也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产业链的集成与服务就是将上下游之间的信息链、需求链、物料链、资金链进行跨行业的有效沟通和协同运作,形成企业生态价值链,这样的运作通常是跨地域、跨企业的,其信息化的支撑有别于原有的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建设,通常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和在上延伸的供应链协同平台提供集成与服务。  ———环境分析、节能降耗、废弃物回收利用是环境经营的重点,也是两化融合的关注点。钢铁行业具有典型的高耗能特点,钢铁能源消耗量约占全国工业总能耗的15%。在钢铁产品的成本构成中,能源成本约占产品总成本的20%左右,在能源价格不断走高,能源成本压力持续增加的今天,能源转换、使用和管理的经济性对产品价格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钢铁业是三废排放的大户,不但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也分别占到工业排放总量的14%和17%。随着企业与城市的发展,环境保护的要求明显提高,钢铁行业已成为整个工业节能减排中的重中之重,钢铁产业的相应变革势在必行。  点评  把信息化融进钢铁里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下,中国已经成长为钢铁大国,钢铁产量连续十多年居世界第一位。2012年,全国粗钢产量7.17亿吨,占世界粗钢产量的50.5%,生铁产量6.58亿吨,占世界生铁产量的59.8%。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粗钢产量快速扩张,成为引领全球钢铁工业新一轮增长的核心国家。  钢铁大国并不等于钢铁强国。我国钢铁行业长期粗放发展积累的矛盾,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今天显得日益突出,产能过剩、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产业集中度较低、资源控制能力较弱等问题严重地困扰了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今年上半年一系列的统计数字让钢铁大国汗颜,资产负债率接近70%,销售利润率只有0.13%,6月份出现全行业亏损。  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钢铁行业迫切需要进行调整、变革和发展。中国钢铁工业要在应对挑战中寻找机遇,解决存在的现实问题,就必须提高综合竞争力,而信息化与钢铁工业的深度融合无疑能够成为促进综合竞争力提高的有力抓手。  目前已经有一批优秀企业,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在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经营管理信息化两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不仅有宝钢、武钢、鞍钢、首钢、太钢、济钢、唐钢等在两化融合方面取得巨大成果的钢铁企业,还有众多优秀企业纷纷瞄准国际先进钢铁企业,提出了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做强做大的战略目标。  信息化在推动钢铁企业精细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制造成本、应对市场变化、科学决策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国内外先进企业信息化实践所验证。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钢铁企业已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营销及物流的全过程,这不但促进了钢铁工业整体技术经济指标的进一步改善,而且有效地推动了两化融合的深入开展。(来源:中国工业报 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海客讨论(0条)

头像

0/300

微博发布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1698.5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