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阿里B2B小贷业务的三次模式转型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20-09-28  浏览:48  海淘人物

这是我们对阿里B2B小贷合作分析的第一篇,主要讨论阿里B2B小贷的三次转型。第二篇将聚焦于阿里巴巴B2B的角色转换与战略操作。回到正题。  7月22日,阿里巴巴国际、阿里小微金服在上海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与七家银行共同开拓外贸小微贷款产品。从与银行合作,到自营小贷,再到合作,面向B类的小微贷款模式为什么出现了三次转向?  一、阿里与银行初次握手 2007年,阿里就与建行合作小贷产品,遗憾的是,阿里的数据彼时并未获得银行承认,双方的合作以低效率为由嘎然而止。  当时的数据存在什么问题?B2B一直以来未能进入交易阶段,这意味着阿里提供的平台数据说服力不足--B2B平台上的意向交易额难以成为授信认可的数据。而另一方面,彼时的外部数据阿里并未建立完整的大数据平台,那些企业运营消耗的数据(如水费、电费、物业费乃至租赁费用)是孤立的点,没有模型的数据易于被获取,这意味着银行可以辅以自己掌握的企业交易流水等建立自己的模型,实现授信。对银行来说,唯一需要突破的是对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和收益不佳的潜意识的克服。建行的善融商务、行业解决方案则是典型的产物,阿里缺乏合作方独立竞争的护城河。  二、阿里小贷自营 阿里在无人合作的背景下,借助国内对小微金融的支持,在重庆和浙江两个地区上线阿里小贷,自行运营。这一阶段,在授信的基本环境没有改变的前提下,阿里通过对数据纬度,风控模型的建设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比如,上下游供应商的联合贷款模型就帮助阿里小贷风险的控制。  然而这一阶段,阿里同样面临问题。对阿里而言,其时25亿的小贷公司注册资本,对其造成的一个影响即是贷款余额总量有着较为明显的上限。这与银行200-300亿面向小微金融的投放可以说有着很大的差别。那么考虑到资本的重复盈利能力,阿里对平台上企业的控制力,阿里的这一服务更多地向淘宝卖家,偏向消费领域的企业客户倾斜,而B类企业获得支持的比例自然不佳。10万左右的额度可以帮助淘宝卖家完成一到数个批次的备货,却无法帮助生产型企业实现生产线的改造,遑论新建生产能力。不过阿里仍然在自己的体量优势下,对优质数据的发掘与把握的能力大大提高。其数据模型也更为优化,更为完善。  三、阿里与银行的二度握手 阿里小贷因为资本金造成的局限性一直存在,这也带来了阿里对与银行的再合作呈开放态度。而此次在B类小微贷款合作的全面展开,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阿里对一达通的全资收购。  提供外贸服务的一达通,并不一定参与了交易过程,却获得了真实可信的交易数据。这一数据在资本授信中的作用甚于阿里巴巴国际掌握的数据,乃至银行掌握的数据。这一数据的关键性,以及高真实性,为资本授信提供了现实可操作的基础。多年运转的阿里B2B部门也好,阿里小贷(现归属于阿里小微金服)对于这一点自然有着清晰的认识。而这些客户对资金的需求也远远超过阿里服务的淘宝店家或者面向消费者的企业主,100万以上的授信是否能在一定时间内超过少量多次的阿里现有的小贷产品,这是一个问题。  一达通此前已经以自己的数据与中国银行展开了多年合作,所以这一次,一达通被阿里巴巴全资收购后和银行谈合作,就变得简单了许多。双方对数据价值的认可空前一致。有意思的是,此次合作中,七家银行有六家银行的合作都是其中小企业部门或者是互联网业务线,未来这种合作能走多远,极具想象空间。而阿里巴巴B2B在这样的趋势下,角色的转变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这一点我们将在第二篇文章中加以分析。(来源:托比网 文/申飞 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海客讨论(0条)

头像

0/300

微博发布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1921.2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