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B案例】阿里:快速崛起的背后逻辑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7-11-03 浏览:47 海淘人物
上市是一个企业最好的广告。只不过,老百姓津津乐道的是财富神话、苦尽甘来的故事,而投资者们显然更关注商业基本面、未来走向。 当地时间9月19日,阿里巴巴正式在纽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交易代码为“BABA”,发行价为每股68美元,开盘报价92.7美元,照此计算,阿里巴巴集团市值达2383.32亿美元。 阿里上市,创造了多项纪录:美国历史上最大IPO;首笔交易询价打破纽交所十年记录;按上市开盘公司市值计算,一跃成为仅次于谷歌的世界第二大互联网公司。 借此,全球资本市场乃至全球财经界刮起了一场阿里巴巴旋风。“华尔街的中国奇迹”、“争锋全球电商”等标签被国际各大媒体炒至沸点。 作为如今炙手可热的互联网巨头,阿里在马云的带领下,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18人小公司,发展到年交易额近3000亿美元,年活跃卖家8.5亿户,年活跃购物者2.79亿人,包括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网游和在线旅游等多领域在内的庞大商业帝国,给人们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叹号的同时,也带了诸多的问号,马云究竟有何点金妙手?真实的阿里又是怎样?迅速扩张的帝国版图,哪里又会成为阿里下一个增长点? 感恩这个时代 阿里为什么会成功?这个问题不止外界爱问,马云自己也经常自问,在他看来,阿里是个很有“运气”的公司,这些运气来自于客户,来自于互联网,来自于中国,来自于阿里每个人的努力。 阿里帝国的起点从1995年开始。 1995年的中国还带着一层厚厚的时代色彩,“要想富先修路”成为那一年的主题,在马云的家乡杭州也是如此,据马云回忆,当时有个美国人到杭州和政府谈修路项目,聘请了当时正在杭州科技大学做英语老师的马云做翻译,但这些项目进展并不顺利,为了索要拖欠款项,马云从杭州追到了香港,后来又追到了拉斯维加斯。 这段经历在马云此后接受采访时被多次提及,但是发展脉络却不甚清晰。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这段旅程中,马云做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他买了一张去西雅图的机票,计划回国前顺便看望一下自己的同事,杭州科技大学的外教比尔•阿霍。也就是在这次访友中,马云有了与互联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我不敢碰电脑,因为弄坏了很贵的。”时隔多年,马云依然记得当时的心情。 1995年个人电脑还是“奢侈品”,即便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不是人人都消费得起。在朋友的鼓励下,马云小心翼翼的在键盘上敲击出有生以来第一个单词“beer”,结果搜索出来德国啤酒、美国啤酒、日本啤酒,但没有中国啤酒,于是他又敲了“chinese”,但仍没有搜索出任何信息。 马云灵机一动,拜托朋友把他的海博翻译社做成简单网页,并在上面留了价格和联系方式。但是没想到,网页上午做好,傍晚马云就被告知已收到5封电子邮件,其中有两封来自日本,咨询报价情况。 虽然马云当时算得上“电脑白痴”,但嗅觉灵敏的他还是发自内心的感觉到,“互联网这东西未来肯定有戏。” 当时,而立之年的马云正在考虑创业。于是在几天后,他回国的行李中多了一台电脑。 做互联网项目,马云曾向24位好友征求意见,“我讲了两个小时,大家都没听清楚,我也不知道自己讲的是什么东西,讲完后24个人23个反对,只有一个人说,你试试吧,不行就赶紧逃回来。” 虽然很纠结,但马云还是毅然决然的开始自己的互联网创业之旅。对此朋友们齐呼“傻透了。”因为,在当时,多数国人尚不知互联网为何物,即便是中国互联网先驱瀛海威创始人张树新都还在专心学术研究,更甚至那个时候的杭州都没有开通拨号上网业务。虽然忠言逆耳利于行,但马云还就是不信这个邪,决定闯闯试试,于是便有了后来的“中国黄页”。 马云创业初期非常艰难,先后与“中国黄页”、“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两家公司分道扬镳。 踉踉跄跄,时间走到了1999年。这一年,在马云的创业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市场一片荒芜,阿里正式成立。 “在现在的经济世界,大企业是鲸鱼,大企业靠吃虾米为生,小虾米又以吃大鲸鱼的剩餐为生,互相依赖。而互联网的世界则是个性化独立的世界,小企业通过互联网组成独立的世界,产品更加丰富多彩,这才是互联网真正的革命性所在。”马云的B2B思路渐渐成熟,他选择用电子商务为中小企业服务。 为什么是中小企业?马云曾打过一个比方:听过捕龙虾致富的,没听过捕鲸鱼致富的。 从此,马云创业史上最精彩的演出正式拉开帷幕。 “中国商业环境太差” 今天阿里纽交所上市,人们做了一个有趣的统计,之前一直说阿里的业务范围是亚马逊与eBay的总和,如今,伴随着成功上市,阿里的市值也超过了这两家公司的市值总和。 其实,从时间上看,在阿里成立之前,亚马逊和eBay早已形成一定规模,并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阿里之所以能够超车成功,马云总结了一句话:“中国商业环境太差了。” 在马云看来,美国整个商业环境很好,它的银行体系、零售体系都非常好,所以导致电子商务发展比较艰难,虽然亚马逊、eBay的销售额非常大,但仍占只占美国商业的一小部分,只能是美国商务中的小小补充而已。 但是在中国,由于整套的商务环境,整个的零售体系、物流体系、信息体系、诚信体系都比较糟糕,这反而使得电子商务有可能成为整个中国商务体系的主要框架。“中国商业环境太差,只要阿里把支付做好一点,信用做好一点,就很可能充当中国商业的基础设施角色。” 人们常说,成功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中国这片土地便是阿里崛起的“地利”。据网上披露的阿里上市路演PPT,整个上市路演过程中,中国电子商务面临的巨大市场机遇是阿里推介的重点之一。在阿里看来,第一,阿里业务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中国消费者购买力的快速提升。根据欧睿国际的统计数据,中国2013年实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36.5%,远低于美国等其它国家,后者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66.8%。消费水平的进一步增长,将会推动在线和移动电商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 第二,中国在线购物群体仍相对较少。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网民,达到6.18亿人。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还显示,2013年中国在线消费者为3.02亿人。受互联网用户数量持续增长,以及在线消费者所占网民总数比例的提升,在线消费者的数量将继续增长。 第三,移动设备使用的增加,也将让互联网更加便捷,推动更高的在线购物者参与和更多的新应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国家,拥有5亿用户。受移动设备采用的不断增长,移动使用预计会继续增长。 “电子商务在中国只是刚刚开始。不管大家信不信,10年以后70%左右的商务都会在电子商务进行展开,这是个时代这是个未来,这个没办法改的。”对此,马云信心十足。 合伙人与投资人 事业一路高歌,但马云是怎么过来的呢?马云笑称“一路被人骂过来的。”创业之初,他曾被人称为“骗子”,后来成了“疯子”,接着又成了“傻子”。 在中国还没有联通互联网时,他做中国黄页,美其名曰:信息高速公路,在自己尚且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描绘着神秘的网络,被很多人当作骗子。后来拼命地推广互联网,在疯狂的时候大家开始烧钱,人们当他是疯子。后来弄一个没有盈利模式的淘宝网,免费为网商服务,并一个劲儿往里输液,仍没探索出很好的赢利模式,结果很多人当他是执着的傻子。 骗子也好,疯子也罢,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只有他一个人摇旗呐喊,也不会有阿里的今天。马云有句话常挂在嘴边,“感谢我们的团队。” 提及马云的创业团队,便不由得想起阿里的“十八罗汉”。1999年,在杭州一个叫做“湖畔花园”的小区,马云带着17个人成立了阿里巴巴。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分别是:孙彤宇、金建杭、蔡崇信、彭蕾、张瑛、吴泳铭、盛一飞、楼文胜、麻长炜、韩敏、谢世煌、戴珊、金媛影、蒋芳、周悦虹、师昱峰、饶彤彤。据创始人之一彭蕾回忆,创业的时候,初期的50万元是18名员工一起凑出来的,“马云不是没有这笔钱,但他希望公司是大家的,所以十八个人都出钱,各自占了不同比例的股份。” 但是,后来,在2009年阿里巴巴十周年庆期间,这17人向马云集体辞去“创始人身份”,一部分人以“返聘”方式继续跟着马云干,而另一部分人则逐渐淡出阿里巴巴。也就是在这一年,阿里“合伙人制度”正式确定。 说起阿里“合伙人制度”,这里面的水很深。但归根究底,这项制度能够得以确立,源自马云和他的管理团队一直为重新收回集团控制权做出的努力。 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引入各类投资者,而股份的稀释则是天经地义。但是对创始团队来说,投资者有时可以依靠在企业特殊时期换来的股权和投票权,反客为主,获得公司的控制权,从这个角度来说,投资者有时也被视为“门口的野蛮人”。 在2004年之前,马云和其团队一直都是集团的“控制者”,但是2005年阿里与雅虎签署的一份协议则为这家公司的“控制者”带来变数。2005年,正处于阿里与eBay交战的关键时刻,正是用钱的时候,阿里与雅虎签订协议,规定:从2010年10月开始,雅虎的投票权将增加至39.0%,而马云及其团队的投票权将从35.7%降为31.7%,软银的股权和投票权都保持在29.3%不变。也就是说,如果马云及其管理团队不采取行动,2010年10月以后,阿里巴巴集团的实际控制者将变为“雅虎”。 马云及其团队当然不会让“门口的野蛮人”反客为主,为了夺回阿里的控制权,马云整整用了七年时间。在这七年中,马氏谋略出了三步棋。第一步,2011年3月,马云“暗度陈仓”完成支付宝转移。第二步,拉拢软银和孙正义。阿里控制权看似是阿里与雅虎的龙虎斗,其实是阿里、雅虎、软银的三方制衡,为了让孙正义在争斗中站到自己这一队,马云使了不少招儿,最终取得了孙正义在转移支付宝问题上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第三步,通过全盘收购雅虎,来吸引大量私募入局,以此进行正面反攻。最终,2012年5月,马云以63亿美元和不超过8亿美元的新增阿里集团优先股换回了阿里巴巴的“自由”。 对只持有少数股权的马云及其团队来说,夺回多数投票权还不足以形成对阿里巴巴的有效控制。实际上,从2010年,即马云面对控制权摇摆的节点,马云及其团队就开始了另一种公司治理的试验:阿里巴巴合伙人。 2014年6月16日,阿里巴巴在其更新的招股书中公布了27位阿里巴巴合伙人名单,作为其掌握了投票权之后的保障,合伙人制度成为马云及其团队“控制”阿里巴巴的第二道保险。根据阿里招股书的信息,阿里巴巴合伙人实际上已经超越了董事会,成为阿里巴巴实际的“控制者”。 按马克思的说法,资本控制劳动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事情,而如今阿里却想让劳动,让公司创办人的心血控制资本。虽然遭遇了诸多质疑和猜忌,但作为一项制度创新,阿里“合伙人制度”仍被业界视为一个公司治理的绝佳样本。 下一步:阿里生态 阿里巴巴是第一个以生态系统概念上市的公司。 上市前夕,马云发表了一封《在15年争议中如履薄冰,不回避挑战》的公开信。在这封信中,他27次提到生态系统。 他这样描述阿里生态,“我们不是靠某几项技术创新,或者几个神奇创始人造就的公司,而是一个由成千上万相信未来,相信互联网能让商业社会更公平,更开放,更透明,更应该自由分享的参与者们,共同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热情建立起来的一个生态系统。” 为何紧握“生态系统”四字不放?这是因为,在马云看来,帝国可以倒台,但生态系统可以不亡。 过去十五年电商混战,阿里巴巴一支独秀,深层次原因便是,“互联网给了我们一个‘千年一遇’的机会,让我们能在中国建立一个全新的商业生态系统。” 阿里上市钟声敲响的那一刻,马云在心里许了个愿望,希望阿里可以在纽交所呆上87年,使公司能够得以延续102年,横跨三个世纪。这是他的宏图伟业,也是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中也许会出现三个关键词。 O2O: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APP的繁荣,让线上、线下商业的深度融合成为可能,O2O已并不仅仅是概念。现在不开始O2O,未来就是0。 移动:用手机端浏览购物、多屏切换,对消费者来说已经很熟练。就像移动互联网数倍于PC互联网,移动电商也将是一个远远大于PC电商的市场。 大数据:消费资讯如何更便捷地达到消费者,这需要基于地理位置、基于消费者的数据挖掘、个性化的智能推荐。 阿里巴巴的未来充满变数,更充满想象。 链接 马云创业大事件 1992年,第一次创业,成立海博翻译社。 1995年,创办“中国黄页”,与互联网接触,不了解资本的滋味导致失败。 1997年,加入外经贸商务信息中心。 1999年,创立阿里巴巴。 2000年,阿里首次危机——裁员。 2003年,成立淘宝网,创办支付宝。 2004年,网商大会,为电子商务生态圈鸣锣开道。 2005年,阿里联姻雅虎。 2006年,淘宝大战eBay,致命三动作击败eBay。 2007年,B2B上市。 2008年,做阿里巴巴云。 2009年,马云造节“双十一”,线上狂欢。 2010年,实行“合伙人制度”,与港交所隔空辩论。 2011年,阿里巴巴供应商涉嫌欺诈,阿里集团诚信反腐。 2013年,布局物流,成立“菜鸟”。 2013年,余额宝诞生。 2014年,阿里上市,全球市值最大互联网公司诞生。(来源:《小康·财智》;文/刘彦华;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上一页:
海口计划投入3000万元发展电子商务
下一页:
肥西首批20家企业借跨境电商平台拓市场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0/300
微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