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研究报告》全文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20-09-27 浏览:46 海淘人物
内容中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提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对于优化经济结构、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信息化发展指数(Ⅱ)指标体系的监测结果显示:201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达到0.756,比2011年增长8.78%。31个省份信息化建设继续以较快速度发展,但存在显著的不均衡问题,其中重庆、宁夏、安徽和广西等省份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较2011年有较大进展。未来中国应积极构建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建设体系,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丰富信息消费手段,稳步提高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完善信息化发展统计监测评价体系,提升信息化发展的智力支撑力度。 关键词:信息化发展指数;信息技术;基础建设;信息消费;统计监测 中图分类号:C8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794(2014)04-0003-05 当前,中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提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继续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对拉动有效投资和消费需求,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把信息化发展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草案)》和2013年发布的《信息化发展规划》中引入信息化发展指数(Ⅱ)来综合评价和监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总体目标的实现。信息化发展指数(Ⅱ)是在国家“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综合性指标——信息化发展指数(I)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信息化发展指数指标体系、完善统计监测方法而研究制定的国家“十二五”规划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数(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2011)。信息化发展指数(Ⅱ)从“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应用消费、知识支撑、发展效果”5个方面测量国家信息化的总体水平,对国家信息化发展状况做出综合性评价,从而为“十二五”期间准确把握我国及各省份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进程提供科学的、量化的依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2012;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2013)。 据最新统计数据测算结果显示,201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0.756,比2011年增长8.78%。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等地信息化发展水平在全国居领先地区。 一、201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达到0.756 2000年以来,中国信息化水平逐年提高,2012年信息化发展指数(Ⅱ)达到0.756(见表1)。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北京和上海依然位居前两位,信息化发展指数分别达到1.105和1.008,京沪两地信息化水平的差距较上年略有扩大;天津、浙江、广东、江苏分别位居全国第三位至第六位,信息化发展指数分别为0.874、0.855、0.847和0.844。与2011年相比,天津上升0.017个点,增长5.69%;浙江上升0.027个点,增长8.24%;广东上升0.024个点,增长6.56%;江苏上升0.029个点,增长9.92%。 表1 2000—201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与分类指数20002005200720082009201020112012总指数0.4940.5890.6330.6540.6810.7070.7320.756 基础设施指数0.1790.3090.3540.3590.3890.4170.4500.479 产业技术指数0.6460.8080.8690.8970.9140.9410.9801.009 应用消费指数0.3490.4420.5050.5510.5980.6440.6770.707 知识支撑指数0.7260.7520.7770.7920.8030.8220.8310.840 发展效果指数0.5710.6330.6590.6700.7010.7110.7230.744 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的5个分类指数值都较2011年有所上升,各分类指数的情况是: 1.产业技术指数最高,2012年为1.009,比2011年提高0.029个点。从构成指标看,2012年,每百万人发明专利申请量为395.35个,比2011年增长28%;人均电信产值为794.87元,比2011年增长8%。 2.知识支撑指数居其次,2012年为0.840,比2011年提高0.009个点。从构成指标看,2012年教育指数为0.831,比2011年提高了0.009个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6.1%,比2011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北京已达75.6%。 3.发展效果指数居第三,2012年为0.744,比2011年提高0.021个点。从构成指标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8420元,比2011年增长9.21%;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4.6%,比2011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为1.98%,只比2011年提高0.14个百分点。 4.应用消费指数居第四,2012年为0.707,比2011年提高0.030个点。从构成指标看,人均信息消费额为1303.38元,比2011年增长12.46%,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9.86%;互联网普及率为每百人41.65户,比2011年增加3.57户。 5.基础设施指数最低,2012年为0.479,比2011年提高0.029个点。从构成指标看,电话拥有率为每百人103.3部,比2011年增加8.4部;电视机拥有率为每百人39.47台,比2011年增加0.69台;计算机拥有率为每百人18.61台,比2011年增加1.74台。 中国不同地区信息化发展程度不仅在总体水平上有高有低,而且在结构上也有所差异。如北京和上海是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最高的2个省份,同属发展水平一类地区,但是发展的均衡程度却各不相同,本报告延续采用雷达图比较的方法,对全国、北京和上海信息化结构差异进行比较。图1显示,2012年全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偏向于产业技术指数,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尚显不足;北京偏向于发展效果指数、产业技术指数和知识支撑指数;上海的信息化发展较为全面与均衡,各分类指数的发展状况基本相当。 图1 2012年全国、北京和上海信息化发展(Ⅱ) 二、201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持续增长 (一)201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Ⅱ)增长8.78% 2012年中国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与2011年相比,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增长8.78%。5个分类指数的增长速度由高到低排列,产业技术指数保持较高增速,增长18.25%;应用消费指数、基础设施指数和发展效果指数较快增长,分别增长10.92%、6.97%和6.62%;知识支撑指数增速稳定,增长1.13%(见图2)。 图22006-201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I)与分类指数增长速度比较图 (二)2001年至2012年信息化发展总指数(Ⅱ)年均增速比较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横跨了国民经济三个五年计划时期。从信息化发展指数的增长速度来看,信息化增长经历的3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至2005年的“十五”计划期间):为快速增长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建设在各方面蓬勃发展,移动电话在城乡快速普及,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互联网用户群体日益壮大,信息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据测算,“十五”期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年均增长速度为16.33%。 第二阶段(2006年至2010年的“十一五”计划期间):为平稳增长阶段。与“十五”时期相比,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年均增速为11.5%,回落4.83个百分点。从分类指数看,增速回落的有3个,分别是基础设施指数、产业技术指数和应用消费指数,而知识支撑指数、发展效果指数增速比“十五”时期有所上升。需要说明的是,增速减慢是信息化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必然趋势。两个五年时期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并不相同,在经历了前一个五年时期的快速发展和不断积累后,增速在更高水平的基础下有所减缓是合理的,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总体上看,这十年间中国信息化发展已经产生了质的飞跃。 第三阶段(2011年至2015年的“十二五”计划期间),作为“十二五”计划期间的开局之年,2011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I)的增速达到2008年以来的峰值11.51%,而2012年增速仅为8.78%,与2011年相比明显回落,降低2.73个百分点。 从分类指数本身的增速看,2012年产业技术指数和应用消费指数增速最快,均位于10%以上;而基础设施指数、发展效果指数和知识支撑指数的增速则相对较慢。与2011年的增速相比,5个指数的增速均有所回落,其中产业技术指数和基础设施指数回落的幅度较大,分别为7.05和4.53个百分点;而发展效果指数、应用消费指数和知识支撑指数的回落幅度较小,分别为0.84、0.80和0.45个百分点。 经历了“十五”至“十一五”期间10年的信息技术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信息化已经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应继续加强信息化在我国各领域的应用和推广,普及信息化基础教育以及大力培育信息化人才,为中国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见表2)。 表2 2001—2011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与分类指数增长速度2001—2005年平均2006—2010年平均2011年2012年总指数16.3311.5011.51 8.78 基础设施指数23.889.1411.50 6.97 产业技术指数21.5316.7525.30 18.25应用消费指数28.0122.0011.71 10.92 知识支撑指数1.231.821.58 1.13 发展效果指数7.007.787.46 6.62 三、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信息化发展指数比较 根据2012年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的测算结果,可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以下5类地区(见表3)。 第一类地区(信息化发展高水平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江苏,共6个省市。此类地区2012年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平均达到0.922,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2倍,在世界主要国家的比较中属于中高水平行列。 该类地区的主要特点是:5个分类指数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上海2个直辖市信息化总指数自2000年以来一直位于全国前2位,其中基础设施指数、产业技术指数、知识支撑指数、发展效果指数均高于其他各省市区,使其发展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较好的发展效果。天津、浙江、广东、江苏4省近年来紧随北京、上海,加快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水平,以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下一代通信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为支撑,加快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稳步推行“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等信息化建设措施,不断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继2011年之后,继续跻身信息化发展高水平地区行列。 第二类地区(信息化发展中高水平地区):包括福建、辽宁、陕西、山东、重庆、湖北,共6个省市。此类地区2012年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平均水平为0.76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005,是第一类地区的82.50%。 该类地区的主要特点是:①各分类指数的平均水平较高。②应用消费指数、知识支撑指数低于第一类型地区,但差距相对较小。③产业技术指数、基础设施指数、发展效果指数明显低于第一类型地区,差距相对较大。④与2011年不同的是,重庆的信息化发展总指数首次超过湖北。 第三类地区(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地区):包括山西、宁夏、吉林、安徽、黑龙江、海南、内蒙古、湖南、四川和河北,共10个省份。此类地区2012年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平均水平为0.693,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1.74%和第一类地区的75.20%。 该类地区的主要特点是:①除知识支撑指数的平均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分类指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②产业技术设施指数、基础设施指数、应用消费指数和发展效果指数与第2类地区尚有较大差距。③与2011年相比,位于该类别的省份没有发生变化,但彼此之间的排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除了排在首位的山西和排在末位的湖南、四川和河北没有发生变化之外,其余省份的排位均有变动,尤其是宁夏和安徽分别从2011年的第18位和第19位,上升至2012年的第14位和第16位,主要原因是2个省份的产业技术指数和应用消费指数在2012年有了较大的提升。 第四类地区(信息化发展中低水平地区):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广西、江西、贵州和河南,共7个省份。此类地区2012年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平均水平为0.653,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6.40%和第一类地区的70.82%。 该类地区的主要特点是:①5个分类指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②知识支撑指数、发展效果指数、应用消费指数接近第三类地区的水平。③基础设施指数和产业技术指数与第三类地区的差距相对较大。④类别内的省份由2011年的6个扩大到2012年的7个,其中广西从2011年的信息化发展低水平地区首次进入到2012年的中低水平地区,这种质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其产业技术指数的增速较快。 第五类地区(信息化发展低水平地区):包括云南和西藏。该类地区2012年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平均水平为0.616,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1.48%和第一类地区的66.79%。 该类地区的主要特点是:①5个分类指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②发展效果指数高于第四类地区的水平。③知识支撑指数、产业技术指数、基础设施指数、应用消费指数与第四类地区的差距相对较大。④类别内的省份由2011年的3个缩小到2012年的2个。 表3 2012年全国及五个类型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的对比基础设施指数产业技术指数应用消费指数知识支撑指数发展效果指数总指数全国合计0.479 1.009 0.707 0.840 0.744 0.756 第一类地区0.922 0.709 1.148 0.872 0.972 0.910 第二类地区0.761 0.500 0.997 0.730 0.887 0.691 第三类地区0.693 0.431 0.899 0.664 0.847 0.626 第四类地区0.653 0.384 0.850 0.630 0.811 0.591 第五类地区0.616 0.333 0.795 0.590 0.752 0.609 四、对策和建议 2012年,全国及各地区信息化建设继续以较快速度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信息化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在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各地区间存在着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为了加快中国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建议做好以下5方面工作。 (一)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演进升级,积极构建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建设体系 把握信息网络演进升级的机遇,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以宽带普及提速和网络融合为重点,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宽带网络升级改造,推进光纤入户,统筹提高城乡宽带网络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进一步推进移动通信发展,扩大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覆盖,优化网络结构,提升网络质量。全面推进三网融合,鼓励发展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有线电视网宽带服务等融合性业务,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完善三网融合技术创新体系。加快部署下一代互联网,抓紧开展IPv6商用试点,推动我国互联网国际互联架构优化,提升互联层次和流量转接水平。 (二)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信息化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 围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全方位、多层次推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覆盖渗透、应用集成和融合创新,努力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突破技术和产业瓶颈,面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热点,加快实施智能终端产业化工程,促进终端与服务一体化发展。增强电子基础产业创新能力,完善产业配套能力。提升软件业支撑服务水平,推进企业信息化,提升综合集成应用和业务协同创新水平,促进制造业服务化。 (三)培育信息消费需求,丰富信息消费手段 拓展新兴信息服务业态,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鼓励企业设立移动应用开发创新基金,推进网络信息技术与服务模式融合创新。丰富信息消费内容,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互动新媒体、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促进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网络艺术品等数字文化内容的消费。拓宽电子商务发展空间,拓展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积极培育城市社区、农产品电子商务。把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出位置,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民生活、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信息强农惠农。 (四)全面深化电子政务应用,稳步提高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 加强电子政务应用的顶层设计,推进政府组织结构优化,加大信息技术与政务工作深度融合,提升基层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适应新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要求,优先支持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住房等业务系统建设。深化财政、税收、工商、质检、海关、金融监管、价格、能源、工业经济运行等业务系统应用,寓管理于服务,提高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为加快社会事业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五)完善信息化发展统计监测评价体系,为决策提供科学的量化支撑 一方面,应在目前的信息化发展指数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中国信息化迅速发展的特点进行补充完善,借鉴主要国际组织研究和推出的信息化统计与评价指标体系,由单纯反映发展水平向反映效益与影响层面深化,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统计服务。另一方面,还应完善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评估认定体系,推广行业评估规范,指导中介机构开展重点行业和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健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工作机制,建立科学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方法,为政府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提供科学的量化依据。 (六)重视信息化人才培养工作,提升信息化发展的智力支撑力度 加强高等院校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加大信息教育培训力度,提升高素质人才的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加快向信息基础薄弱的地区和人群提供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服务。通过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快培养创新型、专业技术型、技能型信息化人才。完善中小学信息化学习环境,加快普及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国民信息素质状况动态监测和定期评估,有针对性地促进国民信息教育水平和信息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Kazuyuki,M. and Takahito,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Growth: A Comparison between Japan and Korea[J].Seoul Journal of Economics,2008,21(4) : 505-526. [2]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201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研究报告[J].调研世界,2012(12):3-7. [3]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201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国际比较研究[J].调研世界,2013(1):4-9. [4]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信息化发展指数优化研究报告[J].管理世界,2011(12):1-11. [5]何强.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和动态效应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2(5):11-18. [6]徐瑾.地区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统计研究,2010(5):74-80. (来源:国家统计局科研所 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0/300
微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