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云将出现两极分化 行业云或占半壁江山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7-10-11  浏览:44  海淘人物

2016年是云计算十年之终点,2017年将是云计算新十年的起点。在过去十年中,云计算从公有云起步,逐渐发展出私有云/专有云和混合云。特别是以VMware为代表的传统虚拟化厂商,终于在2016年10月达成与公有云厂商的妥协,出现了VMWare Cloud on AWS这样的全新组合。  展望未来十年,云计算接下来究竟将要以怎样的形态持续发展?来自Gartner和美国Interop ITX/InformationWeek公司的最新数据与观察,却揭示了一个与最近几年来十分流行的观点不同的结论:混合云的前景并不美妙,私有云在美国企业市场的部署率在下降,企业部署的私有云停留在虚拟化+自动化基础上,而不是全方位私有云。  但在中国市场,正在出现不一样的私有云市场形态。  私有云并不适合绝大多数企业  2017年1月,美国市场调查公司Interop ITX公布了与InformationWeek联合完成的一项年度调查。这份名为“2017云计算现状”(2017 State of Cloud)于2016年12月以在线调查的方式,调研了北美地区的307位IT高管对于云计算技术的使用情况、观点以及未来12个月的计划。因为调研对象多为来自传统企业的IT高管,这份调研报告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根据“2017北美云计算现状”报告,美国企业内部采用虚拟化和私有云技术的比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从2012年的52%下降到2016年的40%,而同时采用公有云IaaS服务的比率则从2012年的30%上升到2016年的57%。展望未来12个月,仅有28%的受访者表示将在新项目中采用虚拟化和私有云技术。  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所谓混合云的现实其实没有那么美妙。之前,很多业界专家、分析师和媒体都认为在通向未来云计算世界的转型道路上,混合云是最理想的选择。混合云的愿景是把部分企业应用部署在私有云上,把部分企业应用部署在公有云上,再由企业控制其中的比率,从而达到一个循序渐进和可控的向云转型之路。但实际上,在公有云与私有云之间的网络连接频繁出现问题,导致难以实现理想的混合云环境。  在另一方面,根据笔者与Gartner研究总监曾劭清的交流,Gartner调研了80%声称已经部署了私有云的国际企业,结果发现这些公司部署的私有云并不是全方位的私有云,所实现的主要是IT基础设施的虚拟化+自动化,只提供了私有云概念中的基本和普通的功能。根据Gartner的研究,对于单一企业来说,只要不提供对外服务,大部分企业对于私有云其实没有业务上的诉求,而一个全方位的私有云则需要巨大的投入,除非是业务量足够大的超大型企业才对私有云有实际的投入动力和能力。  结果是什么呢?就是80%的企业其实只需要一个简版的私有云,在北美这样已经建立了高度互信的商业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把自己的“私有云”部署到公有云中。  私有云形态的两极分化  虚拟化和私有云市场份额在北美出现了令人惊讶的持续下降态势,而且随着AWS、Google云、微软Azure云等公有云的持续成熟,以及VMware Cloud与AWS等公有云的进一步合作,公有云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但这样的发展态势却不适用于中国市场。  对于中国市场来说,行业标准和行业监管等往往由政府机构管理,企业在实施私有云的时候需要符合各自的行业标准和行业监管要求。而在北美市场,行业标准和行业管理往往由第三方非盈利性行业机构负责,而国际公有云厂商已经足够成熟到符合这些行业标准和行业监管要求,因此北美企业可以直接采用公有云服务。  此外,过去30年间,中国大量行业都没有经历行业性大整合,因而导致很多行业都存在过量企业。以银行业为例,根据Gartner客户的统计,中国现有3000多家银行,其中2000多家为农村银行或信用社,很多只有一到两个网点。这些大量存在的小型银行往往无法满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全部要求,比如接入银联的安全要求,其IT水平和能力也很差。但出于成本和效益等原因,大型银行也不愿意进入这些地点。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其它行业。  因此,在中国一方面因为行业和政府监管的要求而需要私有云的存在,这导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私有云市场之一;但另一方面因为大量中小型企业的规模无法部署完整的私有云,这就导致中国私有云市场的两极分化:行业云(多租户)和中小型私有云(单租户)。  中国企业要满足监管机构的要求,必须按照行业规范和政府要求来建设自己的IT,但公有云提供的一个标准架构和标准服务,很难按照这么多垂直行业去定制化公有云。在另一方面,10%-20%的中国大型企业集团有足够的业务需求来建设自己的私有云,同时符合本行业和政府监管要求,这种集团大型私有云往往会覆盖到下属企业,这就是多租户形态的大型企业集团云,而同一行业不同大型企业集团之间也可合建更为广泛的行业云。  Gartner研究总监曾劭清表示国内大部分企业对公有云还不太熟悉,存在很多不成熟的认知。特别在安全和企业定制IT和服务方面,国内企业和现有公有云服务提供商还需要很多磨合。企业要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但根据目前公有云提供商的成熟度和产品,企业还是很难在公有云商定制满足国内监管部门要求的IT设施。在这样的环境下,行业云是根据行业监管定制的IT平台,能够适合国内企业进行合规的要求,也能满足行业监管机构的要求。  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金融行业云。2015年12月,兴业银行和高伟达、金证科技、新大陆等数家公司共同投资设立兴业数字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兴业数金),建设了中国第一个银行行业云——兴业数金云,为中小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提供金融行业云服务。同样在2015年,海航把服务于企业内部的云服务对外开放,成立了海航云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海航产业云对外输出已有的公务航空、机场、实业、资本、支付、物流及其上下游合作伙伴以及通用航空、旅游、酒店、零售、P2P、虚拟运营商、房地产等服务。  所以私有云在中国市场接下来的发展形态,将出现以大型行业云、产业云或企业集团云为主的完整私有云形态,在另一方面则是大量中小企业的简版或定制化中小型私有云形态。  中国将成为最主要的私有云市场  由于中国经济的体量、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以及中国整体“互联网+”战略大力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私有云市场之一(这里指行业私有云+企业私有云)。  特别是随着中国十三五将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物联网、5G通信网络、人工智能等大型数字化产业,以及政府、金融、电信、电力、制造、零售、医疗健康等多个行业的转型,私有云市场将得到进一步支撑。中国中投证券研究总部预测,中国私有云市场将在2018年接近千亿,到2020年有望达5500亿元规模。  那么如何看这5500亿私有云市场的结构与机会?这里面包括了两大趋势的交互作用:一是企业数字化,也即“互联网+”应用的趋势;二是企业新IT,也即IT基础设施的云化、社交化与大数据化。  先说企业数字化,IDC预测到2017年底,全球企业2000强中的2/3就将把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的核心策略。在中国,“互联网+”正推动数字经济的整体发展。数字经济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G20杭州峰会把数字经济作为“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的四大行动之一。随着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为融合平台、数据资源为核心要素,信息技术对于数字经济带动作用越来越呈现爆发性增长态势。  具体来说,以电信运营商行业为例,埃森哲预计到2020年中国运营商的数字化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1760亿美元(约1.2万亿元人民币),约等于2015年传统电信服务市场的规模,相当于在5年内再造一个传统电信服务市场。其中的数字化服务又可以分为数字化消费服务,这包括付费电视、第三方支付、在线视频和在线音乐等业务,以及包括受物联网连接、物联网服务、公有云和数据中心等驱动的数字化企业服务。  在另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电力行业,数字化也是巨大的趋势。根据平安证券的研究,2016年以来电改尤其是售电侧改革加速落地,售电企业开始参竞价交易,竞价交易电量比重逐步提升,预计未来全国竞价售电市场有望达千亿级。竞价售电的背后就是数字电表、电力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承载的技术平台就是电力行业云或电力企业私有云。  企业新IT则是数字化应用的承载平台。企业IT技术体系正从原来的Client/Server客户服务器结构向Cloud/Mobile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应用结构的大转型,这个转型是从闭环、闭源、封闭的技术体系走向开环、开源、开放技术系统的过程,原先的IOE阵营在这个过程逐渐失效,新的技术阵营尚在形成过程中。  Gartner认为,未来五到十年向云转型的企业IT必定是一个多种架构混合IT演进的状态,企业在混合IT时代将面临的四大挑战包括:多云管理、混合应用、混合编排和混合基础设施。在这个过程中,以核心的IT配置管理为例,就有PowerShell、Docker、Puppet、Chef、Ansible、Rocket、Kurbernetes、Mesoshpere、Rancher、Salt等多种开源工具并存。  云计算开源技术体系与技术阵营出现了群雄并起的现象,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人力争成为企业云计算时代的IOE。与传统IT时代的垄断型技术公司不同,企业云计算时代不会出现垄断型技术公司,而是代之以主流型开源技术社区。以核心的云管理层为例,以Kurbernetes为代表的容器技术阵营正在获得广泛支持,有望成为新兴云管理软件领域的技术标准框架,从而成为整个私有云/行业云架构的核心。  因此,未来将出现两大类私有云架构;一种是面向行业云、大型集团云等的多租户、完整私有云架构,以超大规模数字化应用为业务驱动,以DevOps应用持续集成持续开发和生产环境的运营支撑为主要IT诉求,自上而下构建SaaS、PaaS、IaaS三层私有云体系;另一种是面向中小企业和中小型应用场景的单租户、简版私有云,向上衔接和承接大型SaaS应用、行业云及大型集团云等技术体系,同时完成本地计算任务。  无论在行业云还是私有云的赛道上,都有可能诞生独角兽型创业公司,因为中国的市场空间足够大且处于空白阶段。而且因为中国市场的复杂性和成熟的互联网环境,在中国市场孵化出的私有云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还有机会复制到其它国家,最终产生世界级的新一代企业IT公司。  总体来说,未来私有云的技术世界将进一步体现“软件吞噬硬件”的思想。在走向未来云世界中,竞争关系并非你死我活的零和竞争,而是多家公司并起、联合做大蛋糕的共生、共赢过程。即使是有朝一日达到了成熟稳定的未来云世界,竞争关系依然是更多的公司能够加深整个云生态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生态活力,就像开放的热带雨林那样。
海客讨论(0条)

头像

0/300

微博发布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1771.6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