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口扩内需 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将降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7-09-07 浏览:143 海淘动态
关于日用消费品降低关税的问题,多年来一直未能统一意见。对相关消费品的争论也从“奢侈品”到“中高端消费品”,再到4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中的“大众消费品”。目前看来,经济形势的发展,让不同的意见开始趋同。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昨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完善消费品进出口相关政策,丰富国内消费者购物选择。
较为引人关注的是,会议认为,增加群众购买意愿较强的消费品进口,促进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出口,有利于扩内需、保就业、惠民生,对推动国内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也有重要意义。会议确定,有关部门要在科学评估基础上抓紧拿出具体方案。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分析说,这些举措与第一季度进口贸易明显滑坡有关,更重要的出发点在扩大资源优化配置的范围,不仅重视技术、装备、关键原材料等生产资料,而且也越来越重视境外生活资料的配置,这也与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要求相契合。
“降关税”能否促进“降价”
降低消费品关税,能否真正促进降低售价,是此前争议的焦点。
支持降税的部门认为,目前中国人赴海外采购,或者通过海淘代购等方式的规模已经非常大。但是由于这些商品都没有计入海关统计里面,这实际上导致了对中国的进口低估了数百亿美元的规模,也就会影响到对于贸易平衡的判断。
一位接近决策层的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相关部门数年来一直都在酝酿调整消费品进口税率,但尚未拍板的原因包括,相关产品的降价可能会对国内同类产业竞争性品牌造成冲击,以及可能造成高收入者用较少的钱消费更多的奢侈性消费品,逃避较高的关税。
除此之外,此前对一些进口奶粉等商品降税的实际效果表明,一些高端消费品跨国公司出于其全球定价策略考虑,即便降低了关税,也会调整价格,消费者实际感知到的降价幅度有限。
白明认为,不同部门看问题的角度或许不同,都会有大局意识,但不同时间点对大局的理解不同,而以消费品为重点促进进口符合当前外贸稳增长的大局。至于关税,估计不会一刀切,有些降税多些,有些少些。
另有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真正让政策起到促进消费的作用,还应该配合国内的相关政策。“多罚几个滥用市场地位搞价格歧视的大牌或许有效果。”
本次常务会议决定的背景是,经季节调整后,今年3月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15.9%,其中出口下降4.4%,进口下降25.1%。
本报记者从权威人士处获悉,得知3月数据不太乐观,包括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等外贸主管部门3月底4月初已经组织到多地外贸企业调研,并试图找到破解之策。
如何定义“消费品”
会议确定,有关部门要在科学评估基础上抓紧拿出具体方案。
一是对国内消费者需求大的部分国外日用消费品,于今年6月底前开展降低进口关税试点,逐步扩大降税商品范围。二是结合税制改革,完善服饰、化妆品等大众消费品的消费税政策,统筹调整征税范围、税率和征收环节。三是增设和恢复口岸进境免税店,合理扩大免税品种,增加一定数量的免税购物额,方便国内消费者在境内购买国外产品。四是进一步推进境外旅客购物通关和退税便利化,严格落实进境物品依法主动申报纳税要求。制定支持跨境电商进口的检验检疫政策,清理进口环节不合理收费。
在以上涉及的消费品中,争议最大的就是如何定义“国内消费者需求大的部分国外日用消费品”。在上述会议中,并没有指出日用消费品与“奢侈品”的关系。如果能够进入免税店的商品,都是有一定档次的中高端消费品。
关于哪些产品应该降低多少关税,也是需要各个部门进一步科学评估的关键所在。
从字面上理解,非日用消费品就是指汽车、家电等“大件”,又称耐用品,而对应的就是日用消费品,即每天常用的“小件”,包括吃穿用等商品。日用消费品品种更多、需求潜在空间更大。
白明认为,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出于平衡外汇收支及保护民族产业需要,许多国家往往不鼓励日用消费品进口,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进口日用消费品从扩大资源优化配置范围角度更能体现出比较利益的红利。
2011年以来,中国已经出台多轮促进进口政策,重点都意在鼓励进口能源资源类产品与高技术发展相关的零部件等产品,以及奶粉等与民生相关商品进口。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昨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完善消费品进出口相关政策,丰富国内消费者购物选择。
较为引人关注的是,会议认为,增加群众购买意愿较强的消费品进口,促进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出口,有利于扩内需、保就业、惠民生,对推动国内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也有重要意义。会议确定,有关部门要在科学评估基础上抓紧拿出具体方案。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分析说,这些举措与第一季度进口贸易明显滑坡有关,更重要的出发点在扩大资源优化配置的范围,不仅重视技术、装备、关键原材料等生产资料,而且也越来越重视境外生活资料的配置,这也与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要求相契合。
“降关税”能否促进“降价”
降低消费品关税,能否真正促进降低售价,是此前争议的焦点。
支持降税的部门认为,目前中国人赴海外采购,或者通过海淘代购等方式的规模已经非常大。但是由于这些商品都没有计入海关统计里面,这实际上导致了对中国的进口低估了数百亿美元的规模,也就会影响到对于贸易平衡的判断。
一位接近决策层的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相关部门数年来一直都在酝酿调整消费品进口税率,但尚未拍板的原因包括,相关产品的降价可能会对国内同类产业竞争性品牌造成冲击,以及可能造成高收入者用较少的钱消费更多的奢侈性消费品,逃避较高的关税。
除此之外,此前对一些进口奶粉等商品降税的实际效果表明,一些高端消费品跨国公司出于其全球定价策略考虑,即便降低了关税,也会调整价格,消费者实际感知到的降价幅度有限。
白明认为,不同部门看问题的角度或许不同,都会有大局意识,但不同时间点对大局的理解不同,而以消费品为重点促进进口符合当前外贸稳增长的大局。至于关税,估计不会一刀切,有些降税多些,有些少些。
另有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真正让政策起到促进消费的作用,还应该配合国内的相关政策。“多罚几个滥用市场地位搞价格歧视的大牌或许有效果。”
本次常务会议决定的背景是,经季节调整后,今年3月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15.9%,其中出口下降4.4%,进口下降25.1%。
本报记者从权威人士处获悉,得知3月数据不太乐观,包括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等外贸主管部门3月底4月初已经组织到多地外贸企业调研,并试图找到破解之策。
如何定义“消费品”
会议确定,有关部门要在科学评估基础上抓紧拿出具体方案。
一是对国内消费者需求大的部分国外日用消费品,于今年6月底前开展降低进口关税试点,逐步扩大降税商品范围。二是结合税制改革,完善服饰、化妆品等大众消费品的消费税政策,统筹调整征税范围、税率和征收环节。三是增设和恢复口岸进境免税店,合理扩大免税品种,增加一定数量的免税购物额,方便国内消费者在境内购买国外产品。四是进一步推进境外旅客购物通关和退税便利化,严格落实进境物品依法主动申报纳税要求。制定支持跨境电商进口的检验检疫政策,清理进口环节不合理收费。
在以上涉及的消费品中,争议最大的就是如何定义“国内消费者需求大的部分国外日用消费品”。在上述会议中,并没有指出日用消费品与“奢侈品”的关系。如果能够进入免税店的商品,都是有一定档次的中高端消费品。
关于哪些产品应该降低多少关税,也是需要各个部门进一步科学评估的关键所在。
从字面上理解,非日用消费品就是指汽车、家电等“大件”,又称耐用品,而对应的就是日用消费品,即每天常用的“小件”,包括吃穿用等商品。日用消费品品种更多、需求潜在空间更大。
白明认为,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出于平衡外汇收支及保护民族产业需要,许多国家往往不鼓励日用消费品进口,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进口日用消费品从扩大资源优化配置范围角度更能体现出比较利益的红利。
2011年以来,中国已经出台多轮促进进口政策,重点都意在鼓励进口能源资源类产品与高技术发展相关的零部件等产品,以及奶粉等与民生相关商品进口。
下一页:
跨境电商渠道多 进口商品进入毛利时代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0/300
微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