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消费额度频被冒用 涉广州青岛电商平台较多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20-09-16  浏览:95  海淘人物

孔令鑫发现,另一个“自己”从美国买了双休闲鞋,价值99元。  这是今年6到8月间,他被记录在案的四笔跨境电商消费之一,但他从没下过单,也没见到过任何实物。  在孔令鑫加入的“维权群”里,几十人有着类似的遭遇,他们均遭遇了跨境电商消费额度被冒用的情况,其中有人的额度只剩下了几百元。  2016年4月8日起,我国正式实施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政策。新政中,20000元成为了个人年度交易额度的“分水岭”。在这之下,可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在这之上,则需全额缴税。  海关人士分析,可能有人正是看中了20000元额度内的税收优惠,开始了冒用他人身份进行跨境电商购物的行为。而据深一度(ID:intodeepthoughts)记者调查,在这一过程中,跨境电商平台也对购买人身份核实存在明显的“缺位”。  △孔令鑫在自己的跨境消费明细中,发现了一双并非自己购买的美国休闲鞋  冒用  今年8月,有着十几年网上跨境购物经验的刘家艺登陆中国海关推出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他录入自己的身份信息后发现,在名下的7单通关明细中,竟然有5单并非自己购买的国外商品,他的身份信息被盗用了。  根据刘家艺提供的订购人电话,深一度(ID:intodeepthoughts)记者联系到了其中两个“订购人”,但对方表示,自己也从来没有购买过订单中的物品,更不清楚自己手机号码为什么会出现在别人的通关数据中,其中一位“订购人”怀疑,自己的手机号码也被冒用了。  发现信息被盗用不久,刘家艺加入了一个“维权群”,目前群内已经有三十多名成员,涉及订单数量上百件。  群中,一位英文名字为Eileen的广州女士,其跨境电商交易额度被盗用的很“彻底”,在她查询到的通关数据中,20000元的额度只剩下了660.7元。  八月初,Eileen花了800元在网上给孩子订购了4桶国外奶粉,但对方久未能发货,最终交易没有成功,原因是他个人的额度已经不足。  “之前我只花了3000元买过国外奶粉,不可能达到两万限额”,在网上查询明细后Eileen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从今年6月28日开始就被人冒用,在七月和八月都有消费的订单生成,在她的通关数据里,总共19个订单都不是自己购买的商品,这些订单占用了她大部分的额度。  记者统计发现,已知的三十多个信息被盗用者中,涉及广州、青岛的电商平台较多。   △在维权群里,一位成员17笔订单中有10笔订单都是被冒用了身份信息  身份  孔令鑫也是群里的受害人之一,从2017年6月到8月,共有4个跨境消费的订单凭空出现在他的通关记录里,盗用了他594元的个人额度。“数量虽然不多,但是说不定以后还会被盗用”,孔令鑫决定查个究竟。  网上查询到的通关单据成了最好的“突破口”,孔令鑫发现,4个冒用他身份的订单,商品是来自美国的休闲鞋、唇膏、短裤和休闲包,而在中国的申报口岸都是青岛大港。  如果以正常流程,一笔跨境消费的起始,来自于消费者在跨境电商平台所下的订单,并要在此时提供个人信息。国外卖家发货后,经由当地的转运公司,以快递的方式将商品交由具有跨境运输资质的货代公司,再运至国内。随后,电商平台完成报关手续,国内的物流公司则负责清关,替消费者完成接货的程序。  孔令鑫被冒用的订单的中,一双价值99元的休闲鞋的交易发生在2017年6月7日。根据订单显示,报关的电商平台是一家名叫“青岛创客岛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而负责清关的物流公司是“青岛联力运商供应管理有限公司”。  深一度(ID:intodeepthoughts)记者和孔令鑫一起,先联系了“青岛联力运通”物流公司,对方表示,只负责配合电商平台做清关工作,订购人的信息是由电商平台提供的,物流公司并不清楚信息是否被盗用,并承诺让电商平台给于孔令鑫解释。  随后不久,一位李姓工作人员联系了孔令鑫,她表示,自己所在的单位是青岛创客岛公司的合作伙伴,主要代理通关信息整理、制表工作。据该名李姓工作人员称,青岛创客岛公司只是因为具有相关资质,而为他人“代劳”报关,并非休闲鞋实际交易的跨境电商平台,所有订单信息都是由海外一家货代公司提供的。  她同时坦言,每次接到的货物订单数千件,因为数量巨大,他们无法对每件商品的个人信息进行核实。  在李姓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孔令鑫联系到海外货代公司的高先生,高先生同样表示,订购人信息是由其“上游”的快递公司提供的,他们的工作是收集各地发来的快递和商品,统一发往国内,不会伪造个人信息。  之后,高先生代为转述了快递公司方面的解释,据称该公司和许多海外转运公司合作,收集转运公司数据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信息库”。孔令鑫在购物时可能曾把个人信息提供给了转运公司,进而他的身份证信息出现在了杨女士公司的“信息库”里。这次的订单,只是因为“信息库”系统匹配错误导致了孔令鑫的额度被占用  几乎追查遍了一次海外购物中可能涉及的所有公司,孔令鑫仍然没有找到身份被“冒用”的答案。他也无法满意高先生的解释,“如果是系统匹配错误,那么电话号码为什么不是我的?”  孔令鑫怀疑这其中“有意为之”的成分更大,目前,他已将自己的情况反馈给了青岛海关相关部门。  额度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进出口总额)5.4万亿元,同比增长28.6%。  跨境消费增多的同时,税收方式也在改变。  北京海关监管处赵唯真处长负责跨境电商相关工作多年,他介绍,2016年4月8日之前,入境商品的税收只分为“货物”和“个人物品”两类。对于“货物”,企业需要缴纳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等,“个人物品”只需要缴纳行邮税,以往,区分这两者主要看通关的申请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  “跨境电商模式出现以后的。跨境电商进口商品虽然具有货物的属性,但购买者是自然人。”赵唯真说,很长一段时间,跨境电商相关的零售商品很难定性。  一度,跨境电商仅按照“个人物品”的标准来征收行邮税,低于以贸易进口形式进入国内的同类货物的税负,这个“税差”也为跨境电商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利益。  直到去年4月8日,我国正式实施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政策,,新政规定,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将按照“货物”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商品的直接购买人承担纳税的义务。  “但考虑到消费者有一定的合理需求,不能一刀切的按照“货物”标准来纳税,于是就出现了20000元的年度限额”。赵唯真说,在这个范围内,消费者不需要缴纳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则按照正常税率的70%缴纳,同时提高行邮税税率,相比而言,浮动其实不大。但一旦大于20000元额度之后,商品将均按照一般贸易方式全额征税。  唯真推测,一些卖家看中了20000元额度内的优惠政策,便开始收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为自己所用。目前,出现的冒用他人身份进行跨境电商购物的行为,有可能是被税差或逃避进出口管制带来的利益所驱使的。  至于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赵唯真表示暂时无法断定。  失守  跨境电商的出现,让海关的监管分散化,碎片化,赵唯真认为,跨境电商平台应该在交易过程中就去核实订购人的身份。  赵唯真介绍,中国电子口岸一个主要功能就是信息交换,消费者的“订单”、“支付单”、“运单”通过电子口岸向海关申报,海关能够保证的就是这张身份证不是假的,但很难核实商品是其本人购买的。“因为目前进行跨境购物的消费者众多,单据也有了巨大的增加。”  “目前商品都是由物流公司来取,除非让订购人自己来海关排队拿身份证取货才行,每天近万单,相当于把海关变成一个国内市场,这样不符合跨境电商业态的实际”,赵唯真认为,只有跨境电商平台在进行交易的初期就对个人信息进行把关,才能避免问题扩大。  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北京分中心软件开发部副部长宋堃介绍,其实海关总署2016年第26号公告已经明确提出,电商企业有义务核实订购人的身份。  海关总署2016第26号公告第六条提到,“电子商务企业应当对购买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的个人(订购人)身份信息进行核实,并向海关提供由国家主管部门认证的身份有效信息。无法提供或者无法核实订购人身份信息的,订购人与支付  据宋堃了解,一些大型的电商平台,操作比较规范,往往是一些小的跨境电商平台在打擦边球,甚至还有一些转运和“海淘”公司为了方便通关,会把自己包装成跨境电商平台。  如此,转运公司就能把一些不是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购买的产品按照跨境电商的流程入关,让商品在海关的网站上有据可查,提高客户的认知度”。但这就涉及电商平台“下单人”身份从何而来的问题,从而滋生了个人信息被冒用的情况。  有业内人事认为,解决这种情况的方法只有两种,要么就是增加人力和物理,加强监管,杜绝信息被冒用的情况,要么就是重新对跨境电商税制进行改革,使得跨境电商的税率与传统“货物”的税率持平。  赵唯真坦言,目前跨境电商仍属于一个新兴的业态,相关法规、政策都还处于一个研究实验的阶段,每人每年20000元的限额实际上也是被“逼”出来的折中办法,这样既保证消费者的合理需求,又能使大型跨境电商的税率和传统进出口货物税率看齐。“目前,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把跨境电商和传统进出口商管理方法统一,那跨境电商这个业态就死了”。
海客讨论(0条)

头像

0/300

微博发布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119.67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