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翁茶馆】黄若看跨境电商:未来格局三分天下,行业洗牌将聚焦在品类上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7-10-23 浏览:129 海淘动态
4作者翁耀雄(世界超市网创始人兼CEO) 【老翁说】今天上午我在北京拜访了中国电商行业的泰斗式人物黄若先生。他是天猫的创始总经理,原当当网COO(首席运营官),现在是国内首家线上会员制进口超市“百恩百特购社”的创始人,还著有《我看电商》、《走出电商困局》等畅销书。 我知道黄若,是因为他的书。最近公司的不少同事都在传阅《我看电商》这本书。昨天晚上,助理很兴奋地跟我说,她帮我约了黄若先生,明天终于可以见到这位传说中的电商男神了。 和黄若先生交流了一个上午,并对他做了专访,让我受益匪浅、脑洞顿开。对于跨境进口电商的现状、未来、模式等等问题,他有着非常独特的见解和分析。 还让我很意外的是,黄若先生也是福建人。我们两位老乡边喝茶边交流,“老翁茶馆”专栏的第一次专访就这样很应景地进行着…… 品类或将成为进口电商的下一个“洗牌点” 翁耀雄:进口电商近来大火,但有人说今年可能是洗牌的一年,就跨境进口电商平台而言,你如何看待这点?黄若:国内消费者生活水平及收入的提高,消费的升级,需求没有很好的释放去处,这是一切的源头。就像水蓄了很多,它就满了出来,得给它一个出口。国内整个零售端,甚至一定程度上,我们的生产端不具备满足这个需求的能力,所以它只能寻找一个出口。在所谓的跨境政策还未出来之前,更多的需求是到海外购买,通过在香港、澳门的朋友带回来,或者非常有限的海淘,这只是条小缝,并不是大道。比如我们做的进口快消品,消费者想要进口米、酱油、牙膏、面粉、饼干,但这些东西我们不可能靠海淘。需求得不到满足,需要新的释放点,在这个大的背景下,跨境、保税仓模式、进口电商等等各种各样的渠道才应运而生。是因为需求产生了渠道,而不是因为有了渠道刺激了需求。第二点,从去年年底,政府开始提“供给侧改革”,这是要和进口跨境电商联系在一起的。政府看到了这里面的断层很厉害,消费者需要的中高端产品得不到满足。最典型的例子,日本的马桶盖、德国的锅。但另一方面,国内有大量的生产产品积压,卖不出去,两边出现了失衡。国内绝大多数,尤其是传统国有企业的生产能力还停留在30年前的水平,那时候吃得饱不会饿死,穿得暖不会冻死,炒菜有个锅用就行,至于这个锅好不好,炒出来的菜好不好吃,不是它首要考虑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计划经济)都是如此。随着过去二三十年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消费需求从吃得饱到要吃得好,从穿得暖到要穿得靓。需求提高,但供给还是以往的水平。国内并不是说不具备生产能力,而是说不具备跟今天的消费者相匹配的,中高端的生产能力,包括工艺、流程、设计、品牌打造等等。这是大的背景,我觉得这样的水位落差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仍然存在。从这样大的环境来看,不管政策上有什么样的调整、变化,需求都会一直很旺盛。会不会出现进口跨境电商的洗牌?我觉得会。纵观过去几年,可以看出跨境电商有这几个特点。第一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大平台、靠流量,做蚂蚁搬家的模式。比如京东、淘宝平台,无论再怎么大,它们对商品端没有太多的把控和介入。这就是所谓的良心生意。出了问题,国内的卖家还可以打电话给315投诉下,国外的卖家就没办法投诉他们了。第二个问题,过度集中在少数几个商品类目(比如奶粉、尿布、轻奢)是不健康的。一个行业要走向良性发展的话,不可能只集中在一个点。换一句话讲,提高一个人的生活水平是全面的,不可能说开着奔驰,吃着路边摊,除非你真的喜欢路边摊。很难想象消费者买很高端的进口奶粉或者德国的锅,同时用着化学勾兑的酱油或醋,这是不平衡的。我觉得进口电商接下去的洗牌会开始在类目上,横向上,相对均匀地发展。过去两年其实是在寻找一个最大的突破口,而婴儿奶粉正好成为这一突破口,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的奶粉有很多问题,大家不放心;其次,奶粉关系到宝宝的健康,父母愿意为此花钱;第三,奶粉是个重复购买的东西。进口电商将由纯粹便宜朝着多样化驱动发展 翁耀雄:你觉得接下来具备什么样特质的进口电商企业会发展得更好?黄若:我比较看好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跨境B2C平台,而不是C2C平台。跨境C2C平台会碰到当年淘宝、天猫碰到的问题,也就是对卖家没有追溯。卖的产品好坏,真假没有追溯。比如跨境B2C卖的是惠氏奶粉,至少是由惠氏批发商、品牌商来做。但我不看好C2C这种模式,海淘这种蚂蚁搬家的模式,就跟中国当年做淘宝、美国当年做eBay一样,起点低,来得容易。但无数次被证明,C2C模式是不可能持续。当年我做天猫的时候,所有人都反对做天猫。我说淘宝不可能是线上版的农贸市场,人的很多基本习性是延续的。后来被证明淘宝影响力不如天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天猫嫁接的卖家是企业,有着很多基本的保障。我们今天看到的跨境是早期阶段,今天跨境海淘相当于99年,00年的eBay,03年,05年的淘宝,只要买得到、买的便宜就行。早期的卖家还是比较重视自己的小生意的,假货问题并不算突出,但生意的模式不能建立在卖家有没有良心、良心够不够的基础上,而应该建立在可信赖的销售来源。所以我始终相信B2C会是更好的模式,并且是专注于跨境的B2C,而不是像京东、天猫这种什么都做的B2C。从长久来看,我不太认为天猫和京东会有多大的做为。他们当然有很多优势,支付系统,海量用户,好的信息技术底层架构,但毕竟他们不可能做得专业。就像,这个世界有新浪和世界超市网,从媒体的影响力来讲,世界超市可能没有新浪大,但从跨境电商的媒体影响力上讲,人们宁可看世界超市网,这个世界需要比较垂直的东西。相对比较垂直的模式有可能进一步对供应链把控,对货源优化,给消费者提供一个可持续性的购物去处。举个例子,坦率点讲,我个人更看好考拉。虽然它商品数量不多,但都是自己去采购,供应链就把握得更紧。跨境电商长尾效应不会很明显,绝大多数的消费者他要寻找的国外产品要么是国内找不到的,要么是为了改善生活品质需要,而这恰恰是垂直B2C买卖模式的机会。翁耀雄:最近一直在传4月8号税改,有很多种解读,我看到了行业内形成了一种恐慌气氛,很多企业对于未来,对于政策可能产生的变化难以把握。整个进口跨境电商行业都在等待,等待政策更明朗化。对于这一点你怎么看?黄若:两年前跨境电商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就说政府推出跨境政策是短期的。一方面,对正贸进来的产品设很多税、很麻烦,避开关税进来的(跨境的)又等于有绿灯。2014年,宁波正贸(一般进口,不含出口)200亿,跨境额3亿;2015年,正贸180亿,跨境40亿。此消彼长。从政府的角度,要算两笔账。首先不管怎么说,税收减少了。其次监控风险存在,如何去避免。在我看来,现在要推出的政策将是一个比较平衡的政策。相关部门最会把握平衡,一开始让一边很开心,一边很有意见,此后再平衡两边。你可以继续做跨境,并且进口限值提高,但税收(11.7%)也提高了。综合算下来,跨境电商进口比正贸便宜30%,还有一点优势就是某些商品只有通过跨境才能进来。政府新政策对跨境电商的影响:首先,产品成本增加,和正贸的成本差价减小了,差价缩小的情况下,就要考评跨境电商从业者的用户获得、服务和销售的能力。其次,更多的是其他的未被发掘的类目会通过跨境渠道进入中国。这个行业会从纯粹因为便宜来驱动板块到多样化驱动发展。国外有很多优秀消费品国内消费者没见过碰过,正贸渠道是进不来的,而通过跨境渠道可以。比如我们公司最近进的火焰酒。因此进口跨境将会横向发展,向有趣的、国内没有的方向去发掘。转型跨境电商:互联网企业前期得利,传统工贸后来居上 翁耀雄:中国进口电商近年来受到海内外不少行业人士的看好,但目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国外优秀的供应链资源引入中国。黄若:我们都知道,中西生活方式其实存在一定的差异,咱们国内很多消费者更注重别人的眼光。在这种情况下,品牌效应和聚众效应就被放大,就好比女人背个法国名牌包,男人戴个瑞士表就是成功的标配一样。但当你到了美国和澳洲,你就知道其实成功与穿戴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其实海外对于我们这种做法是挺不能理解,甚至排斥的。本来他们的一个品牌一年可能有几个亿的销售额,中国人一到那边大量采购,以至于中国人的消费占了他们企业50%的产量,最后导致价格上涨,当地人也跟着买不起,包括奶粉事件也是同个道理。我个人认为,跨境电商,或者说中国对海外商品的需求,不管是以扫街还是其他的方式,他们基本都是寻找当地一些大的或者主要的品牌,大品牌在中国有市场投入,在国际上有较大的曝光率,运回国内比较能让消费者接受。但大品牌也有一定的问题,比如大众化生产和产品相对比较雷同。当然,国内也有部分人在寻找接受小众化的产品,其实国外这种小众化品牌很多,但如果把它们运回国内又不好销售,只能选择特定的小众市场。比如我之前做过一款来自澳洲塔斯马尼亚的樱桃,这种樱桃的产能很低,只能按公斤计算,价格比美国加州的要高出三倍,你觉得消费者能接受吗?一边是量多便宜,一边是物以稀为贵,如果不先去尝试,你根本不知道哪个比较好。但这种再往市场介绍时,接受度往往并不高。那这类产品真的就没有市场了吗?也不一定,这个过程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的成熟,一是需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为自己消费,不盲目跟风,愿意购买小众化产品。二是配套的供应链能够满足这方面的需求。翁耀雄:跨境电商大热,带动不少传统企业比如房地产和工厂转型。你觉得这种现象对行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们能做好跨境电商吗?黄若:我觉得,跨境电商基本上是两个板块构成。一个是用户端流量获得,另一个就是供应链端的商品的组织、挑选、定价、运输、包装等等。它们各有各的好处,在用户获取方面,互联网公司具有先天优势,他们更能够获接触用户。但是如果从供应链端来看传统企业的资源积淀,这就要比互联网企业有优势。有人说电子商务以“电子”为主,也有人说是以“商务”为主。我个人认为都不对,既不能把电子作为形容词,说是电子化的商务,也不能像马云说的商务是一个形容词,是商务化的电子。我个人理解来看,电子商务是一个双名词。就好像当初做世界超市网要有两个东西,既要获得流量,同时要懂得怎么样去产生好的内容,你获得流量没有好的内容,有好的内容没有流量都是不行的。同样的道理,传统企业和所有的互联网企业各自的强项是不一样的,具体会表现出来。在早期阶段,互联网企业一定会走得比较快,因为他更懂得去获得流量获得用户。但是在后期,我相信传统企业会做得更强,因为消费者来找你还是要购买东西,单单依靠流量是不够的。进口电商三分格局,几家独大通吃天下不存在 翁耀雄:你如何看进口电商在接下来两三年内的发展趋势,会形成怎样的格局?黄若:我个人认为,从长线来看会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第一块是传统电商,如天猫、亚马逊、京东利用本身巨大的流量占有一块领地,他们总体销量会占到整体格局的30%到40%,但是对他们企业本身来讲,提升可能只有1%到0.5%;第二个板块也是我本人十分乐于看见的专门做跨境电商的B2C平台,就如同在传统产业中出现世界超市网这种新媒体,我相信这种企业一定会出现。目前有几家企业在做,但是还没有做得那么出众;第三个板块就是小型且聚焦在某一个小版块上的企业。但我觉得和做国内电商不一样的是,几个大平台会吃掉所有市场,也就是赢家通吃的情况,这是不存在的。主要是因为上游太分散,供应链这一段没有一家平台是具有把控上游的能力。虽然天猫淘宝能打通国内的供应链,但海外供应端有上百个国家,是不可能完全打通的。我有个朋友专门卖格鲁吉亚的葡萄酒,虽然市场很小,但是中国有5-8万的消费者感兴趣。我经常说,中国市场“分母”太大,所以只要有小小的分子都有机会,毕竟中国有6亿网民。翁耀雄:最后我们想了解一下特购社的一个定位。黄若:特购社就目前来说应该是一个“非主流”的网站。所谓的“非主流”就是说我们不太会去凑热闹,不太会去做市场投放、做广告,不会去追求热点产品。我们的定位就三个关键词:会员制、进口、超市。第一是会员制模式来保证服务,定位服务于追求品质生活的中产阶级家庭的人;第二是我们只做进口,基本上都是贸易进口:第三是超市,我们只做快消品。从这里折射出一个信息——中国消费者消费升级和老外不一样,老外的消费升级是由内而外,中国的消费升级是由外而内,这无关好坏但一定会回到内。中国消费者的升级会让别人知道,买LV买奔驰让别人知道我很有钱,这是第一阶段。第二个阶段在意的是是否好用。进入第三阶段,会在意吃的是否健康、优质,消费升级之后最终还是会在意健康。我们希望满足追求“吃的健康”的消费需求。举个例子,20年前大家都在喝雀巢的速溶咖啡,现在大家开始追求现磨咖啡。一样是咖啡,但是确实在追求品质上有所升级。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0/300
微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