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淘”进入大众视野,中国制造呼唤“匠人精神”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7-06-18  浏览:152  海淘动态

在不久前,“马桶盖”风波持续发酵,引发市场反应,也再次将“海淘”这个字眼推向大家关注视野。
如今,通过购物网站和代购平台,再经由国际物流购买海外商品,这些被称为“海淘族”的购物人群在我国逐渐庞大。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3年,内地“海淘族”规模已达到1800万人,预计到2018年这一数字将达到3560万人。
与此同时,购买品种也随着海淘人数急速扩展。2012年淘宝网发布的国内首份《网购奢侈品行业解析报告》称,海外代购已从奢侈品到保健品、美容品甚至日用品的全面扩张。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中国境外消费已经超过1万亿元。
看到如此巨大的海外购物需求,国内电商纷纷打起国际牌,将海淘作为集中发力点,阿里巴巴上线天猫国际,亚马逊开通海外商品直邮中国业务,京东推出海外购,上千种海外商品登台唱戏。海淘成为风险投资最新关注领域,相关电商、转运商生意兴隆,国外电商网站也纷纷开通中文版及中国信用卡使用通道。
那么,中国制造面对这场“压力测试”,是否准备好“大考”?又应如何答卷、破题?
消费升级发问“世界工厂”
浙江杭州“海淘族”於淑芳告诉半月谈记者:“现在除了一些急需用品会在超市买,剩下的东西基本都海淘,占总消费额的70%以上。”於淑芳不仅自己海淘,而且带动身边朋友一起加入海淘。如今她成了海淘代购,可以让其代为购买指定的国外商品。
杭州白领孙小君这样形容自己“亲子”的一天:把新西兰奶粉装在美国奶瓶里喂养孩子,再用日本洗涤液清洗餐具,出门散步把孩子们装进德国产的童车,回家则为他们浇上法国浴液洗澡。
孙小君说,她所在的一个育儿群有几百名妈妈,每天讨论最多的话题是,哪些国外的婴儿用品好用,如何购买。对很多父母来说,“全球采购婴童商品”成为喂养孩子的“必修课”。
“海淘一族”迅速扩大的原因,绕不开的是公众日益提高的质量安全要求和目前国内质量水平现状的矛盾。中国消费者协会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2012年,该组织受理儿童用品投诉4038件,其中涉及质量问题的投诉占93.8%,特别是在婴幼儿奶粉投诉中,78.2%的投诉与质量问题有关。
有意思的是,孙小君所在的杭州市,先后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婴童产业基地”、被国际信息发展组织评选为“中国婴童之都”,婴童企业的数量、年营业收入及总资产均居中国之首。巨大的消费人群在超量的供给面前,钱却花在了国外。
国内市场商品价格比国际市场高很多,这可能也是海外代购如此红火的原因之一。
对于较高端的化妆品来说,进入中国市场,要收30%的消费税、17%的增值税以及进口关税。进口关税的税率取决于消费品来源国,如果享受最惠国待遇就是10%的关税,其他国家可能达到20%~30%的关税税率。所以即使是来自享受最惠国待遇国家的化妆品,其三项税的总税率也在57%左右。
有专家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高端奢侈品,其他消费品进口环节税收有必要调低。
拉动消费一直是中国经济努力的方向,然而各种刺激政策带来的效果并不明显。与此相反,“海淘一族”、线下海外购物发展迅猛。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制造大国的同时,巨量的中国消费能力正在外流。
观察人士指出,不同于以往我国对国外高新技术产品的渴求,近几年出现的海淘热,体现了国内民众对于优质生活产品的需求非常旺盛。海淘热的兴起,也反映了普通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升、老百姓消费的升级。
如果我们回到海淘兴起的起点,或许对如何激发、留住消费能力看得更加清楚:国产消费品在急速增量的同时,忽略了质量问题,而消费者却早已从消费短缺走出,更看重产品质量。
制造业大国何以非制造业强国
有人感叹:一只马桶盖打败了中国制造。尽管在代表、委员眼里这样的说法言过其实,但也不得不承认差距。“这其实是个有点悲哀的事情。”一位全国人大代表说。狂飙猛进、看似无所不能的“世界工厂”为何难获消费者青睐,特别是在优质、中高端产品面前,为何“失了一城又一城”?
——生产能力世界第一,核心技术、人性设计阙如。全国人大代表瞿佳说:“我们的企业不缺乏生产能力,多好的东西都能做出来,但核心技术比较匮乏,往往宁愿交专利费也懒得自己研究。”“马桶盖”热起来后,不少“山寨”同款产品已经在网购平台出现,不过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
全国人大代表张华明认为,一直以来中国制造解决的是短缺问题,对优质产品探索、研发、生产刚刚起步,但消费者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已经被国际市场逐渐培养,供需之间产生裂痕。
——有些企业“等、靠、要”,创新企业遭“山寨”。“中国市场巨大,粗制滥造的东西也有市场,不少企业‘等、靠、要’,在中低端徘徊。”全国人大代表郑雪君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江南控股集团总工程师黄作兴说,其实国内很多企业并不缺乏创新能力,但是创新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很快就被“山寨”了,仿冒的成本太低,劣币驱逐良币,几轮下来,投入大笔资金精力做创新做自主研发的企业反而面临生存压力。
——品牌“叫不响”,服务难到位。全国政协委员、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认为,我们国家特别是浙江的制造业水平和能力,不少层面已达到了先进国家水平,但从立法、标准、市场监管以及消费宣传引导等层面来看,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品牌‘叫不响’是一大问题。品牌引导消费倾向,人们普遍会觉得欧美日的产品更好些,那么自然而然会去买。”南存辉说,“现在并非是卖一个或一套产品的问题,而是要做整体工程和服务来提升产业附加值。”
——“工业1.0”“工业4.0”并存,质量这个“制造业之基”被忽视。浙江省质监局质量处处长王青说,现在中国制造高端低端并存,但整体来看,核心的质量、标准问题仍旧缺失。“德国、日本的制造业建立在坚实的质量、标准引领之上,因此可以稳步跃升。”王青说,中国制造夯实基础的工作还没完成。
10多年专注做好一根吸管的“吸管大王”浙江义乌双童日用品公司董事长楼仲平说,与日本制造坚定信仰的“匠人精神”不同,不少中国制造企业将互联网营销视为救命稻草,把像匠人一样追求产品品质的精神抛在脑后。
正视差距,向“中国制造2025”迈进
“‘中国制造2025’让人充满畅想。”全国人大代表葛明华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马桶盖”事件不啻为一种警醒、鞭策,让“世界工厂”正视自身差距,向创新研发这一制造业“皇冠”迈进。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期间谈到“出国买马桶盖”问题时说,中国的企业要升级,如果国内也有相同质量的产品,应该更有竞争力。“起码能为消费者省下机票钱!”“我一直说,中国经济要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这一过程将会释放巨大的发展潜力。”
如何迈向中高端?有全国人大代表指出,去日本买回的马桶盖的确是中国生产的,苹果手机也是中国生产的,但现在是创新研发者“通吃”的时代,代工生产只有微薄的利润,唯有提升自身的创新研发水平,才能逐步向中高端迈进。
“政府要做好制度建设,让创新者有力前进、山寨者寸步难行。”黄作兴说,只有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尊重到位了,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到创新和产品升级中去。
产品好不好,让百姓用钱来投票。“中国企业应该学习德国、日本企业那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专注态度。”张明华说,支持德国、日本制造业领先的动力源是专注、匠人精神,中国企业只有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为中国制造正名。
南存辉认为,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商家,在品牌宣传上,长期形成了一个高科技、高质量的形象,这就是制造业附加值。“中国企业也只有日拱一卒,以质量、标准为引领,构建自身品牌形象,吸引消费者关注。”南存辉说。
一只马桶盖背后是中国制造遭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面夹击”的双重挑战。中国制造业亟须从旧有的格局中升级转型、变大为强,在迈向中高端的过程中重塑形象、获得认可。
海客讨论(0条)

头像

0/300

微博发布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117.3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