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桶盖事件戳中中国制造痛点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7-06-29 浏览:151 海淘指南
“屁股”决定大脑 马桶盖的秘密
1月25日,财经作家吴晓波的一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引发舆论对于马桶盖的关注。文章背后,是国人对中国制造恨铁不成钢式的担忧。
很多人忍不住问:中国制造到底怎么了?然而,在国内的智能马桶盖生产商眼里,这个问题却有着另外一种解释:正是对待厕所、屁股的观念,决定了智能马桶盖生产在不同国家的命运,简单地说,是“屁股”决定了大脑。除此之外,被马桶盖戳中痛点的中国制造要想走向世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瞪羚谷,僻处西安南城,位于科技人才聚集的西安高新区,占地1100亩。在园区的中西部,下午5点,铁闸门开启,缓缓驶出一辆满载货物的中巴车,其中大部分货物,是运往物流中心西安集散地的,从那里发往全国。
从敞开的包装箱一角不难发现货物的秘密,一句显眼的广告语写着:便后用水洗,舒服在心里。“看,卖马桶盖的!”这时,过来两个装备齐全的骑行者,其中一个男子说。
“厂子占地5000平方米,是2009年10月搬过来的。以前厂址也在不远处,已经办了十几年了。”看守大门的门卫李师傅说。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产品在行业内却有很大的知名度:它生产的智能马桶盖,差不多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
如果不是这个市场太小,每年的销售量只有30万台,它或许就成功了!十三年前,这家企业的老板马悦,义无反顾地把关注点放到了人的屁股上。
“干啥不好非要卖马桶盖,你丢不丢人?”
“就像燃气灶和油烟机占领了厨房一样,马桶盖也是能占领茅房的。”
1989年7月,马悦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现),被分配到电力系统工作。1991年前后,他所在的单位要搞承包制,他选择了离开,进入到国内一家知名浴霸公司做代理商。“一开始是做西北总代理,后来干得不错,就做了西北分公司的经理。再后来越做越起劲,总公司就聘请我做了CEO。”马悦说。
为了扩展业务,1995年,马悦注意到了一家卖智能马桶盖的公司,打算引入。然而,公司管理层认为,智能马桶盖市场很小,国人无法接受,所以提不起兴趣。截至今日,当马桶盖事件戳中了中国制造的痛点时,很多人才发现,国内的大型制造业没有一家涉足这个领域。而一些涉足智能马桶盖的企业,也大都是传统的陶瓷马桶行业,智能马桶盖只是副产品。
2002年,马悦正式离开了那家浴霸公司,决定进军智能马桶盖行业。他花了300万收购了一家销售智能马桶盖的公司,当起了老板。当时,这家公司的马桶盖一年仅卖2000多台。
作为一个精明的市场经理,他的考虑是这样的:“营销无外乎两个层面:一是要有针对性的人群;二是市场需求。而中国人更关注需求,对于是什么样的人用这个产品不关注。但是,更深层次的营销必然是和人发生关系的,这样才可以长久地做下去。”
马悦觉得,市场上的浴霸产品,质量差距不大,而智能马桶盖不一样,它针对的是便秘、痔疮等肛肠患者以及孕产妇等。“就像燃气灶和油烟机占领了厨房一样,马桶盖也是能占领茅房的。”
干了这行之后,每当有人问他是“干什么的”,他总是简单明了地说:“卖马桶盖的。”简单的对话之后,他总要额外做一些解释,证明“下三路”对人的重要性。时间长了,关系好的总要打趣他:“干啥不好非要卖马桶盖,你丢不丢人?”
“没有人想听你说该如何清洗臀部”
“打广告是太困难的一件事了,没有人想听你说该如何清洗臀部。”有一个故事证明了“卖马桶盖很丢人”,这在国内是个主流观念。大概8年前,马悦觉得马桶盖打不开销量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宣传不够,于是,他和某电视台签了个协议,大体是说花百万元投个几十秒的广告。但广告已经制作好了,电视台却有领导不赞同:认为这是一个低俗的产品广告,不同意播出。
还有一次,他想在西安打户外广告,结果遭到了广告公司的抵制。“不是我们不给你打,是这样的广告市民反感,放小区里业主也会提意见。”广告公司工作人员强调:“这不是钱的问题。”
关心人的屁股,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是不被接受的。它是一个隐晦的事情,难登大雅之堂。不仅是中国,在美国和欧洲,智能马桶盖也难以打开市场。
很多人都知道,智能马桶盖不是一块普通盖子,它是含有冲洗、烘干、自动加热和换膜等功能的。并且,一个不为人知的事实是:它最初是由美国人发明的,可偏偏在日本被发扬光大了。
据公开资料称,1964年,美国人Arnold·Cohen发明了集冲洗和烘干为一体的智能马桶盖并获得专利。Cohen花了两年时间研制出来这个由脚踏板控制的高级坐浴设备,主要是为了方便他患病的父亲。拿到专利后,Cohen认为这是一个商机,便成立了公司专门生产和销售,并雄心勃勃地投广告,参加各类商贸展会。
但是,智能马桶盖的销售却在美国遇到了很大的瓶颈。据《纽约时报》报道:随后45年里,Cohen的公司只卖出了20万个。很多人认为这个话题太粗俗了,拒绝登智能马桶盖的广告。用Cohen的话来说,“打广告是太困难的一件事了,没有人想听你说该如何清洗臀部。”
在北美市场经受打击后,Cohen把专利授权给了日本一家公司。上世纪80年代,这家公司开始推出本国出产的智能马桶盖,此后不断完善和新加技术,成了智能马桶界的巨头。
一个有趣的故事是,1982年,该公司大胆起用当时的日本女星户川纯,在夜晚电视黄金时段,播出含有“屁股也要洗才行”等词句的广告。这条广告在当年引起日本社会强烈关注,虽带有巨大争议,但有力地推动了洁身器在日本的知晓率。
但它们在美国的遭遇却恰恰相反。美国一位智能马桶行业的创业公司老总说,当我们试图告诉人们智能马桶盖的优点时,你想象不到有多少人说“好恶心”。
而英国人,则认为智能马桶盖约等于淫荡加道德败坏。二战期间,倒霉的坐浴式马桶被美国大兵在欧洲的妓院里碰见,更加深了人们对这种马桶的厌恶。
撬不动的450亿元隐形市场
在中国,厕所只是一个五谷轮回的场所,气味上“臭”,视觉上看上去很肮脏,“这可能是5年或者10年都无法解决的观念问题。”
现如今,根据华商报记者查询到的日本内阁府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日本每年卖出的智能马桶盖大概为400万台,这个数字等同于每年卖出的家庭热水器的数量。
其中,1992年,智能马桶盖在日本的普及率只有14%,到了2000年已突破40%,至2010年达到了71.3%。目前日本市场的家庭普及率已超过80%,甚至在公共场所和大小宾馆,洁身器也都成了标准配置。
马悦和他的员工去考察过,看看日本为啥能把马桶盖这样“粗俗”的东西卖得风生水起?结果他被彻底打败了。“日本有很浓厚的厕所文化。日本人信奉的神道教中有大量神灵,其中重要的一位是‘厕神’。一些地方民俗认为厕神主生育,是位美丽的女神,如果女性把自家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生出的小孩会清秀、漂亮。”马悦说。
华商报记者了解到的另外的一个版本是:出生21天的小孩被抱去附近3家邻居串门,还要到每家的厕所里去造访一番,放上一枚5元硬币,都是求孩子健康成长。
而在中国,厕所只是一个五谷轮回的场所,气味上它是“臭”的代名词,视觉上它看上去就很肮脏。“这可能是5年或者10年都无法解决的观念问题,”马悦说,“但是我有信心。”
让马悦充满信心的可能不仅仅是理想,而是这个市场下蕴藏的巨额财富。如果按照日本的规模来计算,马桶盖的数量等同于热水器的数量,那就意味着,中国每年能卖出3000万台马桶盖,按照平均每台1500元计算,那就有450亿元的市场。
当然,除了厕所文化观念的差异,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日本电子产品的优异品质和良好的印象。“他们的产品质量确实很好。战后,日本采取的基本国策是贸易立国,通过加工贸易出口的方式拉动经济。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又确立了电子立国的战略。所以,日本的电器制造业做得较好,一度打遍世界无敌手。”复旦大学教授、日本问题专家冯炜说。
目前,去日本购电子产品得到了中国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冯炜说,现在去日本购物,电饭煲、空气净化器、美容仪、电动牙刷等都成为了热销品,而就在今年春节,中国游客为日本零售、旅游业大概派发了价值百亿元的“红包”。
但是,由于中国存在庞大的低收入人群,整体消费水平被拉低。于是,很多国外的日常用品在国内反而成了奢侈品,极大地满足了出国游购买“奢侈品”的受众心理。正是这些产品,成为中高收入人群出国抢购的主要对象——马桶盖,躺着中枪了。
为什么不买中国制造?
说起中国消费者赴日抢购马桶盖这个现象,董明珠毫不讳言地指出,“这其实是为我们过去的不诚信埋单。”
很多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工厂”的代名词,廉价、质量参差不齐的形象深入人心。格力集团总裁董明珠以亲身经历介绍说,自己在中东卖了八年空调,期间卖过的产品几乎没有维修过。即便当地人也承认他们的产品质量好,但销售商还是劝董明珠说,不要打“中国制造”的牌子,因为它意味着低质低价。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董明珠提交的几份议案中其中有一项非常受关注。她提出,国家应对家用电器规定使用年限,尽可能地规避用电安全隐患。比如空调,如果国家规定十年使用年限,那十年之内这个产品出现的质量问题都由企业承担,这就把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职责划清。
在董明珠看来,这项议案背后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可以倒逼企业升级技术,推动国家进入变频时代,促进节能降耗,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说起中国消费者赴日抢购马桶盖,董明珠毫不讳言地指出,“这其实是为我们过去的不诚信埋单。”此外,她还举例说,中国消费者为什么愿意到国外买电饭锅,那是因为国内有些产品质量不过关,因为我们有些企业急功近利,只管把东西卖出去就行了,没有很好的技术支撑它。
而从日本带回国的东西,意味着它就是按照日本标准制造的,质量就得到了保证。“别看中国游客从日本背回的很多东西都印着‘中国制造’的字样,它们不等同于中国货。因为,很多日本产品确实在中国加工,但他们定量返销。就比如我从日本带回的折伞,它是日本专利,中国制造,仅在日本销售。”冯炜说,在标准的选择上,中国游客并不是别人想象的那么傻。
据华商报记者了解,除了杭州代工点外,一些大品牌的马桶盖也在广东中山、佛山等地进行代工、贴牌,同时,国内的卫浴龙头企业也自主生产智能马桶。“目前从智能马桶的技术上来说,中国的企业并不输给国际品牌。但是在品牌认知度上确实有明显差距。”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卫浴分会执行会长王建业坦言。
当然,也有人提到日本的马桶盖卖得比中国便宜30%左右,所以要到日本去扫货。这一说法遭到了马悦的否认:“日本的马桶盖产品和安装、售后是分开的,各是各的钱,不像国内,所有的东西都包了”。3月14日,一个日本品牌的智能马桶盖销售人员也向华商报记者证实,它们的马桶盖都是在中国代工的,“价格上比在日本买还要便宜些。”一位销售人员举例说,“一款2900元的智能马桶盖,还有一款2400多的智能马桶盖,在日本都要卖到3000多元。”
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说,中国游客不相信中国的马桶盖比日本强,都是中国之前一直走山寨道路导致的。
国产品牌真的很差吗?
抢马桶盖不能说明中国制造差,中国企业一方面不必妄自菲薄,一方面应“苦练内功”,最终用户会用货币重新投票。
在谈到中国制造的问题时,一个挥之不去的阴霾是:中国制造真的很差吗?
3月11日下午,马悦破例让华商报记者参观了他的实验室,以及产品流水线。首先是实验室。在琳琅满目的样品架上,映入眼帘的是几十种国内外企业生产的马桶盖,由两名工程师负责进行过水测试。
“行业内没有争议的是,国产马桶盖更适合中国环境。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两个方面的指标,一是中国的马桶盖都是做了电路绝缘保护的,电子板上刷了一层绝缘体,即使水龙头对着它冲也没事,而日本的产品都没有,因为他们的卫生间都是干湿分离的。另外一个是,日本国内的电源都是110伏的,它的线路不适合中国。”马悦指着不同品牌的马桶盖,激动地走来走去。
华商报记者调查发现,许多消费者从日本买回来的马桶盖,用不了多久会发生冲洗孔堵塞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日本的自来水都是没有杂质的(可直接饮用),而中国的自来水中含杂质较多。
但不可否认的是,日本产品在细节的制作工艺上,具有中国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中国科技部党组书记王志刚表示,抢马桶盖不能说明中国制造差,中国企业一方面不必妄自菲薄,一方面应在功能、材料、工艺、创意、价格等各个细节上“苦练内功”,最终,用户会用货币重新投票。
1月25日,财经作家吴晓波的一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引发舆论对于马桶盖的关注。文章背后,是国人对中国制造恨铁不成钢式的担忧。
很多人忍不住问:中国制造到底怎么了?然而,在国内的智能马桶盖生产商眼里,这个问题却有着另外一种解释:正是对待厕所、屁股的观念,决定了智能马桶盖生产在不同国家的命运,简单地说,是“屁股”决定了大脑。除此之外,被马桶盖戳中痛点的中国制造要想走向世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瞪羚谷,僻处西安南城,位于科技人才聚集的西安高新区,占地1100亩。在园区的中西部,下午5点,铁闸门开启,缓缓驶出一辆满载货物的中巴车,其中大部分货物,是运往物流中心西安集散地的,从那里发往全国。
从敞开的包装箱一角不难发现货物的秘密,一句显眼的广告语写着:便后用水洗,舒服在心里。“看,卖马桶盖的!”这时,过来两个装备齐全的骑行者,其中一个男子说。
“厂子占地5000平方米,是2009年10月搬过来的。以前厂址也在不远处,已经办了十几年了。”看守大门的门卫李师傅说。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产品在行业内却有很大的知名度:它生产的智能马桶盖,差不多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
如果不是这个市场太小,每年的销售量只有30万台,它或许就成功了!十三年前,这家企业的老板马悦,义无反顾地把关注点放到了人的屁股上。
“干啥不好非要卖马桶盖,你丢不丢人?”
“就像燃气灶和油烟机占领了厨房一样,马桶盖也是能占领茅房的。”
1989年7月,马悦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现),被分配到电力系统工作。1991年前后,他所在的单位要搞承包制,他选择了离开,进入到国内一家知名浴霸公司做代理商。“一开始是做西北总代理,后来干得不错,就做了西北分公司的经理。再后来越做越起劲,总公司就聘请我做了CEO。”马悦说。
为了扩展业务,1995年,马悦注意到了一家卖智能马桶盖的公司,打算引入。然而,公司管理层认为,智能马桶盖市场很小,国人无法接受,所以提不起兴趣。截至今日,当马桶盖事件戳中了中国制造的痛点时,很多人才发现,国内的大型制造业没有一家涉足这个领域。而一些涉足智能马桶盖的企业,也大都是传统的陶瓷马桶行业,智能马桶盖只是副产品。
2002年,马悦正式离开了那家浴霸公司,决定进军智能马桶盖行业。他花了300万收购了一家销售智能马桶盖的公司,当起了老板。当时,这家公司的马桶盖一年仅卖2000多台。
作为一个精明的市场经理,他的考虑是这样的:“营销无外乎两个层面:一是要有针对性的人群;二是市场需求。而中国人更关注需求,对于是什么样的人用这个产品不关注。但是,更深层次的营销必然是和人发生关系的,这样才可以长久地做下去。”
马悦觉得,市场上的浴霸产品,质量差距不大,而智能马桶盖不一样,它针对的是便秘、痔疮等肛肠患者以及孕产妇等。“就像燃气灶和油烟机占领了厨房一样,马桶盖也是能占领茅房的。”
干了这行之后,每当有人问他是“干什么的”,他总是简单明了地说:“卖马桶盖的。”简单的对话之后,他总要额外做一些解释,证明“下三路”对人的重要性。时间长了,关系好的总要打趣他:“干啥不好非要卖马桶盖,你丢不丢人?”
“没有人想听你说该如何清洗臀部”
“打广告是太困难的一件事了,没有人想听你说该如何清洗臀部。”有一个故事证明了“卖马桶盖很丢人”,这在国内是个主流观念。大概8年前,马悦觉得马桶盖打不开销量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宣传不够,于是,他和某电视台签了个协议,大体是说花百万元投个几十秒的广告。但广告已经制作好了,电视台却有领导不赞同:认为这是一个低俗的产品广告,不同意播出。
还有一次,他想在西安打户外广告,结果遭到了广告公司的抵制。“不是我们不给你打,是这样的广告市民反感,放小区里业主也会提意见。”广告公司工作人员强调:“这不是钱的问题。”
关心人的屁股,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是不被接受的。它是一个隐晦的事情,难登大雅之堂。不仅是中国,在美国和欧洲,智能马桶盖也难以打开市场。
很多人都知道,智能马桶盖不是一块普通盖子,它是含有冲洗、烘干、自动加热和换膜等功能的。并且,一个不为人知的事实是:它最初是由美国人发明的,可偏偏在日本被发扬光大了。
据公开资料称,1964年,美国人Arnold·Cohen发明了集冲洗和烘干为一体的智能马桶盖并获得专利。Cohen花了两年时间研制出来这个由脚踏板控制的高级坐浴设备,主要是为了方便他患病的父亲。拿到专利后,Cohen认为这是一个商机,便成立了公司专门生产和销售,并雄心勃勃地投广告,参加各类商贸展会。
但是,智能马桶盖的销售却在美国遇到了很大的瓶颈。据《纽约时报》报道:随后45年里,Cohen的公司只卖出了20万个。很多人认为这个话题太粗俗了,拒绝登智能马桶盖的广告。用Cohen的话来说,“打广告是太困难的一件事了,没有人想听你说该如何清洗臀部。”
在北美市场经受打击后,Cohen把专利授权给了日本一家公司。上世纪80年代,这家公司开始推出本国出产的智能马桶盖,此后不断完善和新加技术,成了智能马桶界的巨头。
一个有趣的故事是,1982年,该公司大胆起用当时的日本女星户川纯,在夜晚电视黄金时段,播出含有“屁股也要洗才行”等词句的广告。这条广告在当年引起日本社会强烈关注,虽带有巨大争议,但有力地推动了洁身器在日本的知晓率。
但它们在美国的遭遇却恰恰相反。美国一位智能马桶行业的创业公司老总说,当我们试图告诉人们智能马桶盖的优点时,你想象不到有多少人说“好恶心”。
而英国人,则认为智能马桶盖约等于淫荡加道德败坏。二战期间,倒霉的坐浴式马桶被美国大兵在欧洲的妓院里碰见,更加深了人们对这种马桶的厌恶。
撬不动的450亿元隐形市场
在中国,厕所只是一个五谷轮回的场所,气味上“臭”,视觉上看上去很肮脏,“这可能是5年或者10年都无法解决的观念问题。”
现如今,根据华商报记者查询到的日本内阁府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日本每年卖出的智能马桶盖大概为400万台,这个数字等同于每年卖出的家庭热水器的数量。
其中,1992年,智能马桶盖在日本的普及率只有14%,到了2000年已突破40%,至2010年达到了71.3%。目前日本市场的家庭普及率已超过80%,甚至在公共场所和大小宾馆,洁身器也都成了标准配置。
马悦和他的员工去考察过,看看日本为啥能把马桶盖这样“粗俗”的东西卖得风生水起?结果他被彻底打败了。“日本有很浓厚的厕所文化。日本人信奉的神道教中有大量神灵,其中重要的一位是‘厕神’。一些地方民俗认为厕神主生育,是位美丽的女神,如果女性把自家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生出的小孩会清秀、漂亮。”马悦说。
华商报记者了解到的另外的一个版本是:出生21天的小孩被抱去附近3家邻居串门,还要到每家的厕所里去造访一番,放上一枚5元硬币,都是求孩子健康成长。
而在中国,厕所只是一个五谷轮回的场所,气味上它是“臭”的代名词,视觉上它看上去就很肮脏。“这可能是5年或者10年都无法解决的观念问题,”马悦说,“但是我有信心。”
让马悦充满信心的可能不仅仅是理想,而是这个市场下蕴藏的巨额财富。如果按照日本的规模来计算,马桶盖的数量等同于热水器的数量,那就意味着,中国每年能卖出3000万台马桶盖,按照平均每台1500元计算,那就有450亿元的市场。
当然,除了厕所文化观念的差异,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日本电子产品的优异品质和良好的印象。“他们的产品质量确实很好。战后,日本采取的基本国策是贸易立国,通过加工贸易出口的方式拉动经济。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又确立了电子立国的战略。所以,日本的电器制造业做得较好,一度打遍世界无敌手。”复旦大学教授、日本问题专家冯炜说。
目前,去日本购电子产品得到了中国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冯炜说,现在去日本购物,电饭煲、空气净化器、美容仪、电动牙刷等都成为了热销品,而就在今年春节,中国游客为日本零售、旅游业大概派发了价值百亿元的“红包”。
但是,由于中国存在庞大的低收入人群,整体消费水平被拉低。于是,很多国外的日常用品在国内反而成了奢侈品,极大地满足了出国游购买“奢侈品”的受众心理。正是这些产品,成为中高收入人群出国抢购的主要对象——马桶盖,躺着中枪了。
为什么不买中国制造?
说起中国消费者赴日抢购马桶盖这个现象,董明珠毫不讳言地指出,“这其实是为我们过去的不诚信埋单。”
很多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工厂”的代名词,廉价、质量参差不齐的形象深入人心。格力集团总裁董明珠以亲身经历介绍说,自己在中东卖了八年空调,期间卖过的产品几乎没有维修过。即便当地人也承认他们的产品质量好,但销售商还是劝董明珠说,不要打“中国制造”的牌子,因为它意味着低质低价。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董明珠提交的几份议案中其中有一项非常受关注。她提出,国家应对家用电器规定使用年限,尽可能地规避用电安全隐患。比如空调,如果国家规定十年使用年限,那十年之内这个产品出现的质量问题都由企业承担,这就把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职责划清。
在董明珠看来,这项议案背后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可以倒逼企业升级技术,推动国家进入变频时代,促进节能降耗,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说起中国消费者赴日抢购马桶盖,董明珠毫不讳言地指出,“这其实是为我们过去的不诚信埋单。”此外,她还举例说,中国消费者为什么愿意到国外买电饭锅,那是因为国内有些产品质量不过关,因为我们有些企业急功近利,只管把东西卖出去就行了,没有很好的技术支撑它。
而从日本带回国的东西,意味着它就是按照日本标准制造的,质量就得到了保证。“别看中国游客从日本背回的很多东西都印着‘中国制造’的字样,它们不等同于中国货。因为,很多日本产品确实在中国加工,但他们定量返销。就比如我从日本带回的折伞,它是日本专利,中国制造,仅在日本销售。”冯炜说,在标准的选择上,中国游客并不是别人想象的那么傻。
据华商报记者了解,除了杭州代工点外,一些大品牌的马桶盖也在广东中山、佛山等地进行代工、贴牌,同时,国内的卫浴龙头企业也自主生产智能马桶。“目前从智能马桶的技术上来说,中国的企业并不输给国际品牌。但是在品牌认知度上确实有明显差距。”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卫浴分会执行会长王建业坦言。
当然,也有人提到日本的马桶盖卖得比中国便宜30%左右,所以要到日本去扫货。这一说法遭到了马悦的否认:“日本的马桶盖产品和安装、售后是分开的,各是各的钱,不像国内,所有的东西都包了”。3月14日,一个日本品牌的智能马桶盖销售人员也向华商报记者证实,它们的马桶盖都是在中国代工的,“价格上比在日本买还要便宜些。”一位销售人员举例说,“一款2900元的智能马桶盖,还有一款2400多的智能马桶盖,在日本都要卖到3000多元。”
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说,中国游客不相信中国的马桶盖比日本强,都是中国之前一直走山寨道路导致的。
国产品牌真的很差吗?
抢马桶盖不能说明中国制造差,中国企业一方面不必妄自菲薄,一方面应“苦练内功”,最终用户会用货币重新投票。
在谈到中国制造的问题时,一个挥之不去的阴霾是:中国制造真的很差吗?
3月11日下午,马悦破例让华商报记者参观了他的实验室,以及产品流水线。首先是实验室。在琳琅满目的样品架上,映入眼帘的是几十种国内外企业生产的马桶盖,由两名工程师负责进行过水测试。
“行业内没有争议的是,国产马桶盖更适合中国环境。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两个方面的指标,一是中国的马桶盖都是做了电路绝缘保护的,电子板上刷了一层绝缘体,即使水龙头对着它冲也没事,而日本的产品都没有,因为他们的卫生间都是干湿分离的。另外一个是,日本国内的电源都是110伏的,它的线路不适合中国。”马悦指着不同品牌的马桶盖,激动地走来走去。
华商报记者调查发现,许多消费者从日本买回来的马桶盖,用不了多久会发生冲洗孔堵塞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日本的自来水都是没有杂质的(可直接饮用),而中国的自来水中含杂质较多。
但不可否认的是,日本产品在细节的制作工艺上,具有中国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中国科技部党组书记王志刚表示,抢马桶盖不能说明中国制造差,中国企业一方面不必妄自菲薄,一方面应在功能、材料、工艺、创意、价格等各个细节上“苦练内功”,最终,用户会用货币重新投票。
上一页:
即墨开启国内首个海运跨境电商平台
下一页:
【干货】7步引爆亚马逊流量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0/300
微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