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内容如何变现?亚马逊和苹果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7-07-29 浏览:214 海淘攻略
在互联网内容领域,关于版权和分成模式的探讨一直是业界的热点话题。日前,亚马逊和苹果分别就各自生态下内容的变现模式做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调整,前者「根据阅读页数向作家支付费用」的举措赢得了赞誉一片,而后者在新闻和音乐内容方面的强势则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亚马逊:优质内容如何变现
自下个月起,亚马逊将在 Amazon Lending Library 和 Kindle unlimited 中实行一项新的分成方式改革,即根据读者阅读电子书的页数向作家支付相应的费用。与以往通过下载和付费订阅的模式不同,亚马逊的新收费模式采用了一种名叫 KENPC v1.0 的方法,通过页数、行间距喝标准字体等维度来定义每一页的信息量;同时,读者需在页面上停留一定的阅读时间才能被算作有效阅读页数。
据亚马逊透露,这种新收费方法的诞生源于一些长篇作家的抱怨。在亚马逊此前的收费模式中,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阅读费用是一样的,不少作家为了扩大收益开始大量创作短片小说和拆分长篇系列小说形成单一的读本,这无疑是对读者和作者的双向利益损害。
这并非亚马逊对自己内容生态收费、分成模式的第一次调整。在最初的传统模式中,亚马逊和出版商之间采用了「三七」的分成模式,即读者每在亚马逊上购买一本书,亚马逊都将向出版商支付该书成交价的七成费用。为了刺激更多的读者进行阅读和消费,亚马逊于去年推出了 Kindle unlimited 计划,读者只需每月支付 9.99 美元即可随意阅读近 800 万本电子书,这种模式类似于以 Spotify 为代表的流媒体音乐订阅服务,不同的是,读者在下载图书后需阅读 10% 的内容才能会被计入收入统计。在这种模式下,读者的购书门槛被无限降低,不少书籍被放入购物车但并未产生阅读行为,这给出版商和作者的收益带来了极大的损害。于是,亚马逊的这一政策一度遭到了五大出版商的联合抵制。
作为筛选性的文化价值产品,书籍类的电子文化消费品较之音乐、电影等流媒体类的即时消费品有着相对狭窄的变现空间和议价渠道,采用订阅式的服务不仅会降低优质内容作者的创作欲望,还会因为相对廉价的阅读机制而使读者丧生阅读热情。这显然不是亚马逊想要看到的。在「根据阅读页数向作家支付费用」这种新的模式下,优质内容的出版商和作者不仅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好的作品也可以通过读者长期阅读的选择赢得更为长久的利润空间,这样也更能刺激作者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除此之外,亚马逊还将建立一个完善的服务和苹果系统用来回报那些优质内容的作者,鼓励他们创造出更多吸引读者的内容,以此来提高生态内优质内容的造血能力。
苹果:霸道总裁的任性条款
在早前结束得 WWDC 上,苹果发布了其文字内容聚合产品「News」,用以推荐优质的新闻内容。对于内容供应者而言,被苹果选中意味着在优质用户渠道面前展现价值的巨大机会,但是苹果的内容收录政策却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在「News」的收录规定中,苹果将不会对内容供应者进行广告收入分成,而且一旦内容面临法律指控,苹果也将从整个事件中免责;更为霸道的是,在收到苹果的收录邮件后,只有回复「NO」才能免于收录,否则将被视为自动接收苹果的收录条款。的确,对于内容供应者而言,被苹果选中推荐无疑是一件幸事,这不仅是对自己所创造内容的价值肯定,更是面对大量优质用户进行展示的良机。但是,苹果这一略带侮辱性的政策规定实则是令人难以接受。尽管吸引了不少优质内容作者,但对于一些内容供应商和作者而言,苹果对他们缺乏一定的尊重。
同样地,在苹果重新改造的音乐服务中,「霸道总裁」的任性条款也再一次得到了延续。在重金收购了包含耳机设备和流媒体音频业务的 Beats 后,苹果发布了其流媒体音乐业务 Apple Music。除了颇具诱惑的每月单人 9.99 美元订阅费和 14.99 美元 6 人家庭套餐,苹果对高质音乐的苛求也让外界对这一产品的前景充满了期待。
但是,在具体内容的分成上,苹果的政策却引起了较大的争议。根据苹果的规定,Apple Music 在前三个月的免费试用期中不回付给音乐所有者一分钱。这对听众来说的是一件好事,但以 Taylor Swift 为代表的音乐人却公开表达了对此的反对,「这令人震惊和失望,完全不像一个以进步和慷慨著称的公司的所作所为」。
虽然苹果表示,在三个月试用期后会把订阅收入的 71.5% 付给音乐版权所有者,在本土之外,这个比例会达到 73% ,而大多数流媒体服务商只付 70%。但这一解释并未让 Taylor Swift 满意。在舆论的压力下,苹果最终妥协,同意在三个月的免费试用期内向音乐人提供应有的应用收入。但是,在三个月后,苹果如何继续面对进一步的利益分割仍有待观察,毕竟音乐行业产业链分成远不止音乐人一方。
当下,把握流量的入口是互联网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而对优质内容的掌控则是流量获取与留存的重中之重。在数字载体的冲击下,书籍、音乐、电影等文化内容产品的传统运作方式已不再适用,内容生产者们也失去了对新变现渠道的把控能力。虽然各领域对版权和优质内容越来越重视,相应的分成比例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客观而言,任何领域都存在在整合垄断后寡头出现的可能。所以,无论是书籍作者还是电影、音乐人,过度依赖某一渠道只能束缚自己的创作空间和变现能力。市场是多元的,互联网带来的也不应该是垄断和对生存方式的挤压,从业者们更应该从传统模式消亡的警示中获得更多的启示,通过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去寻找更为多元的发展空间。正如 Taylor Swift 和李志所做的,「我们想要的,只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尊重而已」。
这不一定是最好的时代,但一定不是最坏的时代。
亚马逊:优质内容如何变现
自下个月起,亚马逊将在 Amazon Lending Library 和 Kindle unlimited 中实行一项新的分成方式改革,即根据读者阅读电子书的页数向作家支付相应的费用。与以往通过下载和付费订阅的模式不同,亚马逊的新收费模式采用了一种名叫 KENPC v1.0 的方法,通过页数、行间距喝标准字体等维度来定义每一页的信息量;同时,读者需在页面上停留一定的阅读时间才能被算作有效阅读页数。
据亚马逊透露,这种新收费方法的诞生源于一些长篇作家的抱怨。在亚马逊此前的收费模式中,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阅读费用是一样的,不少作家为了扩大收益开始大量创作短片小说和拆分长篇系列小说形成单一的读本,这无疑是对读者和作者的双向利益损害。
这并非亚马逊对自己内容生态收费、分成模式的第一次调整。在最初的传统模式中,亚马逊和出版商之间采用了「三七」的分成模式,即读者每在亚马逊上购买一本书,亚马逊都将向出版商支付该书成交价的七成费用。为了刺激更多的读者进行阅读和消费,亚马逊于去年推出了 Kindle unlimited 计划,读者只需每月支付 9.99 美元即可随意阅读近 800 万本电子书,这种模式类似于以 Spotify 为代表的流媒体音乐订阅服务,不同的是,读者在下载图书后需阅读 10% 的内容才能会被计入收入统计。在这种模式下,读者的购书门槛被无限降低,不少书籍被放入购物车但并未产生阅读行为,这给出版商和作者的收益带来了极大的损害。于是,亚马逊的这一政策一度遭到了五大出版商的联合抵制。
作为筛选性的文化价值产品,书籍类的电子文化消费品较之音乐、电影等流媒体类的即时消费品有着相对狭窄的变现空间和议价渠道,采用订阅式的服务不仅会降低优质内容作者的创作欲望,还会因为相对廉价的阅读机制而使读者丧生阅读热情。这显然不是亚马逊想要看到的。在「根据阅读页数向作家支付费用」这种新的模式下,优质内容的出版商和作者不仅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好的作品也可以通过读者长期阅读的选择赢得更为长久的利润空间,这样也更能刺激作者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除此之外,亚马逊还将建立一个完善的服务和苹果系统用来回报那些优质内容的作者,鼓励他们创造出更多吸引读者的内容,以此来提高生态内优质内容的造血能力。
苹果:霸道总裁的任性条款
在早前结束得 WWDC 上,苹果发布了其文字内容聚合产品「News」,用以推荐优质的新闻内容。对于内容供应者而言,被苹果选中意味着在优质用户渠道面前展现价值的巨大机会,但是苹果的内容收录政策却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在「News」的收录规定中,苹果将不会对内容供应者进行广告收入分成,而且一旦内容面临法律指控,苹果也将从整个事件中免责;更为霸道的是,在收到苹果的收录邮件后,只有回复「NO」才能免于收录,否则将被视为自动接收苹果的收录条款。的确,对于内容供应者而言,被苹果选中推荐无疑是一件幸事,这不仅是对自己所创造内容的价值肯定,更是面对大量优质用户进行展示的良机。但是,苹果这一略带侮辱性的政策规定实则是令人难以接受。尽管吸引了不少优质内容作者,但对于一些内容供应商和作者而言,苹果对他们缺乏一定的尊重。
同样地,在苹果重新改造的音乐服务中,「霸道总裁」的任性条款也再一次得到了延续。在重金收购了包含耳机设备和流媒体音频业务的 Beats 后,苹果发布了其流媒体音乐业务 Apple Music。除了颇具诱惑的每月单人 9.99 美元订阅费和 14.99 美元 6 人家庭套餐,苹果对高质音乐的苛求也让外界对这一产品的前景充满了期待。
但是,在具体内容的分成上,苹果的政策却引起了较大的争议。根据苹果的规定,Apple Music 在前三个月的免费试用期中不回付给音乐所有者一分钱。这对听众来说的是一件好事,但以 Taylor Swift 为代表的音乐人却公开表达了对此的反对,「这令人震惊和失望,完全不像一个以进步和慷慨著称的公司的所作所为」。
虽然苹果表示,在三个月试用期后会把订阅收入的 71.5% 付给音乐版权所有者,在本土之外,这个比例会达到 73% ,而大多数流媒体服务商只付 70%。但这一解释并未让 Taylor Swift 满意。在舆论的压力下,苹果最终妥协,同意在三个月的免费试用期内向音乐人提供应有的应用收入。但是,在三个月后,苹果如何继续面对进一步的利益分割仍有待观察,毕竟音乐行业产业链分成远不止音乐人一方。
当下,把握流量的入口是互联网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而对优质内容的掌控则是流量获取与留存的重中之重。在数字载体的冲击下,书籍、音乐、电影等文化内容产品的传统运作方式已不再适用,内容生产者们也失去了对新变现渠道的把控能力。虽然各领域对版权和优质内容越来越重视,相应的分成比例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客观而言,任何领域都存在在整合垄断后寡头出现的可能。所以,无论是书籍作者还是电影、音乐人,过度依赖某一渠道只能束缚自己的创作空间和变现能力。市场是多元的,互联网带来的也不应该是垄断和对生存方式的挤压,从业者们更应该从传统模式消亡的警示中获得更多的启示,通过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去寻找更为多元的发展空间。正如 Taylor Swift 和李志所做的,「我们想要的,只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尊重而已」。
这不一定是最好的时代,但一定不是最坏的时代。
上一页:
盖过双11?亚马逊中国“黑五”要玩一个月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0/300
微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