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货无人机如何避障?解密亚马逊新专利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7-06-13 浏览:136 海淘动态
据美国《福布斯》杂志12月3日报道,上周日亚马逊在其发布的宣传视频中公布了旗下最新型送货无人机的设计原型后,不少人在表示惊讶的同时对如何保证送货无人机不会撞到障碍物上发出了疑问。而这一疑问在两个月前公布的亚马逊申请的一项专利中得到了解答。
据报道,亚马逊去年为其开发的“感知和规避技术”提出了专利申请,该专利申请于两个月前公布。“感知和规避技术”能使无人机通过使用激光、声呐和其他信号进行路线规划、规避障碍物和降落任务。
亚马逊在其专利申请中对 “感知和规避技术”的一种解释是,借助机载感应器和信号发射器,送货无人机能够通过分析激光信号从一棵树或一只鸟上反射回来所需的时间来确定它与该物体的距离。另一种解释是将激光测距仪装入一个无人机螺旋桨的驱动马达中,测距仪就会随螺旋桨一起旋转,360°探测与附近物体的距离。
除了在无人机中安装感应器外,亚马逊申请的专利中还描述了在固定地点或固定地点附近,如加油站、降落场、信号塔等,安装发射器。这样无人机就能判断自己与固定物体的相对位置。
此外,专利中还包含了一个装有发射器的降落板的图解。亚马逊表示该降落板能帮助送货无人机在无GPS的区域定位降落点。
除了“感知和规避技术”,亚马逊的新专利还囊括了许多其他新潮的无人机技术,其中最有趣的一个想法就是一组无人机能形成一个全连接网络,通过Wi-Fi或其他信号进行数据分享。这一网络甚至可以与家里的电脑或平板相连接,成为另一种可供选择的通讯网络。
亚马逊入驻天猫,留下的三大悬念
亚马逊低调入驻天猫,似乎并不想声张,可还是被细心的观察人士发现了。尽管过去几年陆续有当当、国美、1号店入驻天猫的案例,不过这一次世界前“首大”电商平台亚马逊入驻今日最大电商平台,引发的关注还是大得多,由于双方缄默以对,也留下了一些悬念。
悬念1、这是总部意志,亚马逊中国是否成弃儿?
亚马逊此前在天猫有一个名为“Kindle官方旗舰店”的品牌店,售卖Kindle系列电子书阅读器、平板等产品。因为品类稀少,对亚马逊的品牌、亚马逊中国的模式不会构成冲击。这一次亚马逊直接入驻天猫,虽然当前品类只是海外直采,但带来的影响却不容小觑。
2013年6月,新浪科技崔西曾报道,亚马逊全球BD负责人推动中国区负责人曾与天猫高层密会沟通,主要内容是探讨亚马逊与天猫合作及进驻的可能性,当时说此一合作由亚马逊全球直接沟通,总部牵头洽谈此事,意味着亚马逊全球更加重视中国市场的发展,现在则有媒体报道提及,此时由亚马逊CEO贝索斯亲自推动。显然,这是亚马逊总部的意志。
这似乎并非亚马逊中国想要的结果。大家选择去天猫选购亚马逊的优势品类产品,亚马逊中国的竞争优势在哪里?就在双十一期间,亚马逊中国应对阿里海外购的策略便是海外购物节,亚中高管称对结果十分满意,似乎还在做最后的努力,向总部证明亚中实力。到了2月却悄悄入驻当时要狙击的敌人,含笑泯恩仇的结局来得太快了点。如果日后亚马逊旗舰店上架更多SKU,亚马逊中国何去何从?
悬念2、亚马逊和阿里巴巴的甜蜜期会持续多久?
在阿里巴巴上市宣布启动国际化战略之前,亚马逊和阿里巴巴几乎是井水不犯河水。一是双方在模式上有本质区别,亚马逊自营B2C为主,跟京东一样都相当于超市,更擅长供应链,阿里则是B2C平台,相当于万达地产。二是亚马逊中国市场份额只有1.5%(截至2014年6月),天猫商城占B2C网络零售市场的57.4%,并不在一个量级竞争。一个立足全球市场,一个聚焦中国市场,并无冲突。
2014年9月,随着阿里巴巴上市,火药味浓烈起来。亚马逊在阿里巴巴上市之前一直雄踞全球最大电商平台,旋即被市值2000亿美金的阿里反超,名词的变化,暗含着双方在资本市场的交锋,两者分别在纳斯达克和纽交所争夺者投资者。更大的冲突来自于阿里巴巴全球化的野心。现在,阿里真正的竞争对手已经不再是京东,而是亚马逊和EBay。因为,阿里想要走出去,这有两个意思,一是帮助中国人更便捷地购买海外产品,二是帮助中国商家把产品直接卖给海外终端用户。
双十一全球上百个国家参与、英国威廉王子来华推介英国品牌、在多个国家举办设计周、投资新加坡邮政,阿里在上市之后国际化动作频繁。一名接近亚马逊中国人士更是向我透露,亚马逊有一个不归属与亚马逊中国的团队,负责狙击阿里的国际化,拉拢中国卖家入驻亚马逊全球。因为今天不拉拢他们,明天他们就在天猫卖货到海外,与亚马逊竞争。两家的竞争正在趋于激烈,未来全球电商必将是“AA大战”。
在阿里上市当天马云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不排除会和亚马逊设立合资公司,共同服务中小企业。阿里需要学习其供应链、走出全球;亚马逊需要借助阿里这颗中国大树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双方现在走到一起,但又能坚持多久呢?
悬念3、京东会不会是下一个入驻天猫的B2C自营电商?
亚马逊与阿里巴巴的牵手说明了两点,一是没有永远的敌人;二是自营B2C入驻B2C平台,已是大势。众所周知的案例是,当当、国美和1号店便已入驻天猫,更有意思的是,国美还入驻了当当。“入驻”,正在成为电商合作的主流方式。看上去是到对方地盘开一个店,实际是要获取对方的流量、用户和订单,代价则是租金、广告费、交易费,以及话语权。更重要的是,就算能够获得别人的流量填饱肚子,但却必须遵守其游戏规则,被卡住脖子,渠道为王。
即便有诸多代价,各大垂直自营B2C对天猫纷纷缴械,核心原因还是在于利益。在当当、国美、1号店们有精力考虑未来是否会被控制之前,它们需要活下去,或者做起来。李国庆在当当入驻天猫时的比喻可谓生动:“人家在人流热闹的商业街上搞一个商业地产,我们就是卖商品的,当然要进驻了。再说租金也不贵。”阿里已经占据了热闹地盘了(用户量),建设了支付宝、阿里妈妈等基础设施,卖东西的早看清、早低头、早实惠。阿里巴巴不是卖东西的,而是做基础设施的,与自营B2C平台本质上存在合作机会。
我的问题是,京东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入驻者?
现在谁都会觉得没有可能。不过看看京东财报,2014年,亏损50亿人民币,是上一年的十倍。何时盈利尚未可知,流量成本高企不下,2014年销售成本1016亿元同比增长63%,主要是流量采买成本,阿里拥有的正是流量,尤其是在国际化取得一定成果之后还会拥有京东不具备的海外流量,这些未来对京东诱惑只会越来越多。京东的优势是供应链和物流,这与阿里存在互补之处。因此,看看亚马逊旗舰店,未来京东入驻天猫是否也会成为可能?
据报道,亚马逊去年为其开发的“感知和规避技术”提出了专利申请,该专利申请于两个月前公布。“感知和规避技术”能使无人机通过使用激光、声呐和其他信号进行路线规划、规避障碍物和降落任务。
亚马逊在其专利申请中对 “感知和规避技术”的一种解释是,借助机载感应器和信号发射器,送货无人机能够通过分析激光信号从一棵树或一只鸟上反射回来所需的时间来确定它与该物体的距离。另一种解释是将激光测距仪装入一个无人机螺旋桨的驱动马达中,测距仪就会随螺旋桨一起旋转,360°探测与附近物体的距离。
除了在无人机中安装感应器外,亚马逊申请的专利中还描述了在固定地点或固定地点附近,如加油站、降落场、信号塔等,安装发射器。这样无人机就能判断自己与固定物体的相对位置。
此外,专利中还包含了一个装有发射器的降落板的图解。亚马逊表示该降落板能帮助送货无人机在无GPS的区域定位降落点。
除了“感知和规避技术”,亚马逊的新专利还囊括了许多其他新潮的无人机技术,其中最有趣的一个想法就是一组无人机能形成一个全连接网络,通过Wi-Fi或其他信号进行数据分享。这一网络甚至可以与家里的电脑或平板相连接,成为另一种可供选择的通讯网络。
亚马逊入驻天猫,留下的三大悬念
亚马逊低调入驻天猫,似乎并不想声张,可还是被细心的观察人士发现了。尽管过去几年陆续有当当、国美、1号店入驻天猫的案例,不过这一次世界前“首大”电商平台亚马逊入驻今日最大电商平台,引发的关注还是大得多,由于双方缄默以对,也留下了一些悬念。
悬念1、这是总部意志,亚马逊中国是否成弃儿?
亚马逊此前在天猫有一个名为“Kindle官方旗舰店”的品牌店,售卖Kindle系列电子书阅读器、平板等产品。因为品类稀少,对亚马逊的品牌、亚马逊中国的模式不会构成冲击。这一次亚马逊直接入驻天猫,虽然当前品类只是海外直采,但带来的影响却不容小觑。
2013年6月,新浪科技崔西曾报道,亚马逊全球BD负责人推动中国区负责人曾与天猫高层密会沟通,主要内容是探讨亚马逊与天猫合作及进驻的可能性,当时说此一合作由亚马逊全球直接沟通,总部牵头洽谈此事,意味着亚马逊全球更加重视中国市场的发展,现在则有媒体报道提及,此时由亚马逊CEO贝索斯亲自推动。显然,这是亚马逊总部的意志。
这似乎并非亚马逊中国想要的结果。大家选择去天猫选购亚马逊的优势品类产品,亚马逊中国的竞争优势在哪里?就在双十一期间,亚马逊中国应对阿里海外购的策略便是海外购物节,亚中高管称对结果十分满意,似乎还在做最后的努力,向总部证明亚中实力。到了2月却悄悄入驻当时要狙击的敌人,含笑泯恩仇的结局来得太快了点。如果日后亚马逊旗舰店上架更多SKU,亚马逊中国何去何从?
悬念2、亚马逊和阿里巴巴的甜蜜期会持续多久?
在阿里巴巴上市宣布启动国际化战略之前,亚马逊和阿里巴巴几乎是井水不犯河水。一是双方在模式上有本质区别,亚马逊自营B2C为主,跟京东一样都相当于超市,更擅长供应链,阿里则是B2C平台,相当于万达地产。二是亚马逊中国市场份额只有1.5%(截至2014年6月),天猫商城占B2C网络零售市场的57.4%,并不在一个量级竞争。一个立足全球市场,一个聚焦中国市场,并无冲突。
2014年9月,随着阿里巴巴上市,火药味浓烈起来。亚马逊在阿里巴巴上市之前一直雄踞全球最大电商平台,旋即被市值2000亿美金的阿里反超,名词的变化,暗含着双方在资本市场的交锋,两者分别在纳斯达克和纽交所争夺者投资者。更大的冲突来自于阿里巴巴全球化的野心。现在,阿里真正的竞争对手已经不再是京东,而是亚马逊和EBay。因为,阿里想要走出去,这有两个意思,一是帮助中国人更便捷地购买海外产品,二是帮助中国商家把产品直接卖给海外终端用户。
双十一全球上百个国家参与、英国威廉王子来华推介英国品牌、在多个国家举办设计周、投资新加坡邮政,阿里在上市之后国际化动作频繁。一名接近亚马逊中国人士更是向我透露,亚马逊有一个不归属与亚马逊中国的团队,负责狙击阿里的国际化,拉拢中国卖家入驻亚马逊全球。因为今天不拉拢他们,明天他们就在天猫卖货到海外,与亚马逊竞争。两家的竞争正在趋于激烈,未来全球电商必将是“AA大战”。
在阿里上市当天马云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不排除会和亚马逊设立合资公司,共同服务中小企业。阿里需要学习其供应链、走出全球;亚马逊需要借助阿里这颗中国大树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双方现在走到一起,但又能坚持多久呢?
悬念3、京东会不会是下一个入驻天猫的B2C自营电商?
亚马逊与阿里巴巴的牵手说明了两点,一是没有永远的敌人;二是自营B2C入驻B2C平台,已是大势。众所周知的案例是,当当、国美和1号店便已入驻天猫,更有意思的是,国美还入驻了当当。“入驻”,正在成为电商合作的主流方式。看上去是到对方地盘开一个店,实际是要获取对方的流量、用户和订单,代价则是租金、广告费、交易费,以及话语权。更重要的是,就算能够获得别人的流量填饱肚子,但却必须遵守其游戏规则,被卡住脖子,渠道为王。
即便有诸多代价,各大垂直自营B2C对天猫纷纷缴械,核心原因还是在于利益。在当当、国美、1号店们有精力考虑未来是否会被控制之前,它们需要活下去,或者做起来。李国庆在当当入驻天猫时的比喻可谓生动:“人家在人流热闹的商业街上搞一个商业地产,我们就是卖商品的,当然要进驻了。再说租金也不贵。”阿里已经占据了热闹地盘了(用户量),建设了支付宝、阿里妈妈等基础设施,卖东西的早看清、早低头、早实惠。阿里巴巴不是卖东西的,而是做基础设施的,与自营B2C平台本质上存在合作机会。
我的问题是,京东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入驻者?
现在谁都会觉得没有可能。不过看看京东财报,2014年,亏损50亿人民币,是上一年的十倍。何时盈利尚未可知,流量成本高企不下,2014年销售成本1016亿元同比增长63%,主要是流量采买成本,阿里拥有的正是流量,尤其是在国际化取得一定成果之后还会拥有京东不具备的海外流量,这些未来对京东诱惑只会越来越多。京东的优势是供应链和物流,这与阿里存在互补之处。因此,看看亚马逊旗舰店,未来京东入驻天猫是否也会成为可能?
上一页:
跨境电商行邮税政策利大于弊?
下一页:
亚马逊:国人前十月海淘花了过去20年的钱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0/300
微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