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1元生意 共享单车流量入口之争ofo领先摩拜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21-01-11 浏览:78 海淘动态
两年前,当第一批小黄车出现在北大校园时,ofo的创始人戴威和他的团队尽管对未来有着种种宏大的构想,但有关商业模式的思路并不十分清晰。盈利点究竟在哪里?这样的疑惑同样困扰着摩拜等共享单车领域的后来者。今天,当ofo小黄车联合创始人张巳丁,站在ofo品牌升级发布会的现场时,他展示出的一组数据似乎正在解开这个疑惑。截至 5 月,ofo小黄车已在全球 4 个国家、 100 个城市同步运营,连接车辆近 500 万辆,用户累计骑行达 10 亿次,和ofo小黄车合作的自行车供应商产能占到共享单车全行业的70%。在全球共享单车行业,ofo小黄车连接单车数量第一,覆盖国家和城市数量第一,产能第一,用户量第一,订单量第一,用户累计使用次数第一。这组数据至少说明了两个事实:一是ofo已经成为单车出行服务的最大入口,二是基于这个入口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流量。共享单车市场厮杀激烈,各路资本推波助澜,表面上看起来抢夺的是微不足道的 1 元生意,但事实上却是对最后 1 公里出行市场入口和流量的争夺。而到目前为止,任何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其本质无一不是流量的生意。共享单车归根结底是流量生意正如百度掌握着搜索市场的绝对入口和流量,阿里占据着电商市场的主要入口和流量,而腾讯则坐拥微信和QQ两大超级应用,把控着社交市场的入口和流量。BAT的商业模式无一不是建立在中心化的入口和大规模流量基础上的,归根结底都是流量的生意。而在出行市场,滴滴经过一轮轮的拼抢和并购已经占据网约车市场80%的市场份额,并由此逐渐走向整体性盈利,同时在广告和电商领域展开一系列尝试。而从一开始就被资本寄予下一个滴滴厚望的共享单车,当前面临的同样是对入口和流量的争夺战。在ofo方面,共享单车市场是没有亚军的生存空间的,未来的一切机会,唯一的前提就是,谁能在市场份额上取得绝对的领先。第三方数据调研机构Trustdata近期发布《 2017 年Q1 中国共享单车行业用户监测报告》,数据显示:覆盖更广、更懂用户的ofo实现了用户增量的巨大突破。自去年 6 月起,ofo用户月留存率连续 7 个月高于行业平均值70%,超高新用户留存率,继续稳居行业第一的宝座。事实上经过两年时间的发展ofo也的确做到了行业第一,不但是共享单车的原创者,更是领骑者,这个第一得来不易。两年间ofo不断进行创新和改变,用张巳丁的话来说:很多人都想成为下一个共享单车,而我们在想的是如何颠覆它。从共享单车ofo到ofo小黄车的命名转变,从随时随地有车骑到骑时可以更轻松的slogan转变,再从www.ofo.so到www.ofo.com的域名升级,乃至APP的不断优化调整,ofo迭代的速度就没有停过,小步快跑,正带领着共享单车大军,冲在了最前面。Ofo的一系列动作甚至都成为后来者的效仿路径。而所有直接面对C端用户的商业服务,用户本身就是流量。只有争取到更多的用户,才能产生更大的流量,继而形成绝对的入口。在这个入口基础上,一切商业模式才能够实现并运转起来。快!ofo赢得入口争夺战的秘诀张巳丁为ofo的高速发展下了结论,一个字快。在他看来,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更何况是在对手的步步紧逼之下,市场形势容不得ofo半点松懈。当共享单车在国内市场打得难解难分时,ofo率先将战火延伸到了海外。不久前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微博上晒出ofo小黄车的照片,说在哈佛大学发现了ofo的身影,引发网络热议。当年小米能够登顶智能手机市场,同样离不开一个快,快到许多传统手机厂商来不及反应,等回过味时已经晚了。ofo的快快到什么地步?从去年年底展开春雨计划以来,仅用 6 个月的时间就覆盖了 100 个城市,就在前几天,ofo小黄车第 100 城拉萨,也正是投入运营。而ofo的最大竞争对手,也只拿到了 50 个城市。不过一味求快并不是件好事,如果只顾扩张市场份额而忽视了用户体验,同样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Ofo会怎么破这个局?在争夺流量入口战中,ofo认为有两个指标,一方面是流量的绝对数量,另一方面是流量的稳定性。从第一个指标来看,ofo目前覆盖城市数量达到 100 个,并在 4 个国家同步运营,累计骑行次数达到 10 亿次,已经取得了绝对的数量优势。从稳定性上来看,由于ofo面向的是社会全年龄层的人群,本身就有着庞大的用户基数,车辆在城市铺放开之后,一般不会出现较大的用户数量波动。无论在流量的绝对数量还是流量的稳定性上,ofo目前都处于领先位置。与此同时,ofo还特别重视品牌形象的塑造和用户粘性的维护,不仅签约人气极高的鹿晗成为形象代言人,还吸引了林更新、周冬雨等年轻偶像为ofo站台。这一系列因素共同让ofo成为共享单车的代名词,被逐步推向市场的最高处。从ofo小黄车看共享单车的未来去年我曾应一本业内杂志之约写文章分析共享单车的未来,在文章最后我曾表示共享单车公司未来绝不会是一个单纯的自行车租赁公司,而是一家媒体公司、数据公司,甚至成为一个软硬件创新的平台。资本市场短期可能会被共享的概念所吸引,但从深层次看应该是被其蕴藏着的可能性所吸引。ofo已经展示出一定的规模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对其他对手的发展形成了规模优势的门槛,ofo既是共享单车市场的先行者也是行业的领先者,所以从它身上更能够看到共享单车未来的可能性。当初小米投资ofo,侧重的是小米生态链战略布局价值,能够在智能硬件上达成合作。而滴滴战略投资ofo,一方面是解决最后三公里的服务空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潜在的威胁。无论是战略性的投资还是以财务回报为目的的资本性投资,看重的都是ofo的市场规模,以及绝对的流量入口,这是任何对手目前所不具备的。那么在资本加持和众多资源的扶持之下,比如滴滴接入ofo入口,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共享单车市场出现马太效应,占尽优势的ofo逐步成为寡头式的存在,而其他对手则有可能黯然离场。竞争是无情的,特别是在资本的裹挟之下。网约车市场已经上演过一场残酷的厮杀,而同样的事情今天正在共享单车市场发生。在ofo取得绝对的领先之后,共享单车市场或将逐步走向一个较为稳定的格局。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0/300
微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