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HomePod看苹果的狼狈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21-01-07 浏览:53 海淘动态
蜷川实花的电影《狼狈》中说:青春亮丽,可是所有人都知道,那总有一天会结束的。为什么神先赐予我们年轻与美貌,再夺走呢?这部介绍整容女星从天堂坠入地狱的电影,用蜷川实花特有的艳丽色彩描绘了一个灰暗的未来。她将这种剧烈的下落称作狼狈。这个词我想把它用在苹果身上,准确的说是苹果的新硬件HomePod智能音箱上。人人都爱智能音箱,恰如人人都爱封面女郎在人人原子化的时代,在家庭作为一个社会单位饱受数字生活冲击的时代,在一切都在移动化的时代,有人妄图把人们重新拉回家庭,拉回客厅。最先在数字时代提出家庭场景概念的可能是电视厂家。受到PC、手机、平板的冲击,电视行业发现让人人都有台电视的愿望实现不了,倒不如聚焦在客厅。只是大家聚在一起看电视的机会实在太少,况且大家的口味又很难统一,最终都不了了之。电视无法承载家庭场景概念的根本原因是它不能互动。游戏可以互动,于是一帮主机厂商闻风而动。这些设备可以玩游戏,可以听音乐,可以看蓝光电影……家庭娱乐中心的概念某种程度上可以和游戏主机画上等号。主机无法填满家庭场景的方方面面,它们只是拿来娱乐的东西,不能教你学做菜,而家庭场景显然是用来生活的。这是一个更大的场景,需要更强大的产品来满足。然而吊诡的是,生活场景的智能化革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止步于碎片化的升级,却完全忽略了对整个家庭场景的中心化思考。冰箱、空调、饮水机、扫地机器人……仿佛一夜之间,它们的名字前都多了智能二字。过这些所谓的智能家居并没有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化,倒是手机里多了几个控制它们的app。问题是,手机作为一个移动设备,从来不是为了家庭场景设计的。诚然,它可以从不离手,上厕所都带着。但一个舒适的未来家庭场景有赖于更先进的人机交互、更有效率的控制系统、更加智能的计算和更像人的灵魂。所以智能家居的的重点并非更智能,而是更舒适。甚至可以说,所有的移动化的努力都是在变相降低人的舒适度。Airpod无论多么优秀,都无法和客厅里的拜耳音响相提并论;iPhone的屏幕再大,和夏普的42吋4K电视相比还是很不公平。就算什么都不比,至少家庭设备不用充电,而一边插着电源充电一边撅着屁股刷微博的样子显然谈不上有舒适。或者可以这样说,所谓科技的炫酷感其实就是将狼狈不堪合理化。这不是生活的真谛,这是时代进步的代价。大概我们都太步履匆匆了吧,都很难想象我看见绿树和红玫瑰/我看见它们为你我开放该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了。我们只会关心iOS 11什么时候更新,谁谁谁又在包治百病。消费主义思潮释放了每个人心里的魔鬼,我们吞噬着自己的灵魂,也把传统家庭冲击的支离破碎。不管怎么说,亚马逊Echo的出现让人们相信:家庭场景的巴士底狱就要法国大革命了。舒适的定义之于亚马逊Echo,是一切都恰到好处,本该如此。把智能语音助手放在任何移动设备上都可以算是天才的想法,但在大街上对着siri喊附近哪有卖杰士邦的店显然非常狼狈和尴尬。但在你的客厅里对着Echo说就毫无问题,一方面是贝佐斯制造这个家伙的目的就是想让你买东西方便一点;更重要的是这是你家,你裸睡都行。Echo的核心是Alexa,它和苹果Siri以及微软Cortana一样,是声学、语音识别、语义、搜索、内容多层融合后的产物。但Alexa还有一个更大的使命,那就是成为一个操作系统,因为只有操作系统才能承载完整的应用生态。这个应用生态将完全基于生活场景,可以满足未来智能家居方方面面的需求。现在Echo已经有一万多应用正服务于它的1000多万用户。注意,这是1000多万家庭用户。这正是微软、Google、苹果最担心的地方。操作系统可能是这个世界上移植难度最大的品种了。Windows Phone的失败证明了PC操作系统进入移动领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以PC为主要使用场景并和平板模式作为补充的的二合一设备卖得还不错;iOS的移动性和macOS的专业性也让苹果放弃了移植的可能,转而艰难的统一它们的操作体验与用户界面;安卓借由开源的优势,理论上可以用在任何智能设备上,但Google还在执意开发Chrome设备,这也是无奈之举:安卓即使可以用在PC上,但移动应用在桌面的体验实在不敢恭维。人们往往相信足够多的设备上搭载的操作系统有助于企业建立起来基于操作系统的生态环境;人们往往相信自家的操作系统适应性非常好,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场景;人们不愿意相信操作系统和人体的免疫系统一样具有排异反应;人们特别不愿意相信新场景下的新操作系统一旦扎稳脚跟,其它系统就没什么机会了。在谷歌、微软和苹果看来,它们充满机会,似乎每家公司都能上演《出埃及记》。它们相信There can be miracles when you believe,而理由看起来合情合理。但苹果的智能家居注定不是这场革命的旗手。这句话不是指HomePod发布的晚,而是这款产品的基因过于古旧。HomePod作为苹果新开辟的硬件产品线,可以看做是苹果在家庭场景最重要的布局锚点:作为未来家庭控制的中心,人机交互的入口,人工智能服务于用户交互的触点,作为巨头的苹果,无论如何都不会在这个位置缺失。苹果有理由这么做,而且基本判断正确,却连出昏招据市场调研机构ComScore最近的调查显示,美国60%的智能音箱用户就是做一些简单的询问,57%的用户会通过它来询问天气情况,54%的用户会让它播放歌曲。考虑到简单会话与询问天气都是替代性极高且使用率随机性更大等原因,所以现在的智能音箱本质上就是个装了语音助手的蓝牙音箱。按照苹果发布会的官方口径,这款产品主要是音质好,其次是能做个人助手,最后才是智能家居遥控器。对于一款智能产品来说,这叫做避重就轻;对于一款家庭音箱来说,没它音质好的比它便宜,没它智能的比它音质好,这叫做首鼠两端。苹果的逻辑是,它有曲库丰富的音乐商店,有市场份额不低的语音助手Siri,还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音频硬件制造经验。它还有Homekit的第三方和睥睨众生的供应链,于是理所当然的,它撺掇了一个带Siri的蓝牙音箱。(智能音箱不听音乐难道用来做菜?)这很苹果,又非常不苹果。iPod的成功除了重新定义了MP3播放器,更在于它从消费端改变了人们听音乐的方式,从产业链上打破了唱片工业固步自封的产业现状。这是那个值得尊敬的苹果给这个世界带来的改变。在流媒体时代它落后于先行者Spotify,于是像素级抄袭了它,而后靠着iTunes的老本挨到现在。这是它平庸的一面,但好歹跟上了时代。HomePod生在苹果最好的时代,现金充裕,市值高涨,产业链的绝对话语权。它有很多理由去重新定义智能音箱,却没这么做。错不在HomePod这个产品本身,错在苹果的保守。这款产品是苹果的安全牌,它符合所有商业逻辑和产品逻辑,卖的应该会不错,却注定止于不错。那个打破重塑的苹果不存在了,现在的苹果倒像是华强北的白牌厂家,利用现有的技术、市场、供应链,用胶水把这些部件粘合在一起,生产出各种所谓的智能硬件。这不是真正的创新,这叫胶水创新。你很难在胶水创新的产品身上发现技术的亮点,也不太可能痴迷于这样没有灵魂的产品。因为实在没什么好炫耀的。苹果倒也没想怎么炫耀。苹果官方的口径只突出了两点,一个是它保护隐私,一个是它音质好。实际情况是,HomePod的这两条优点都站不住脚。站在公司的角度看,保护隐私更像一种宣传策略,这主要是因为产品乏善可陈,没什么好说的。用户隐私在IT和互联网领域从来不是竞争力的来源,甚至大家在标准的执行上都高度一致。一方面,技术的趋势都倾向于大家贡献出自己的隐私,因为信息越公开透明,越有利于互联网的发展。另一方面,大家都希望别人公开透明而自己躲在角落八卦,因为窥探隐私会面临道德法律的风险,是对每个人的信息掠夺;但别人的隐私又非常下饭,拿来娱乐很不错#人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隐私保护作为网络安全的一部分,是有成本的。一家公司注重网络安全会增加它的成本,不注重网络安全又会损坏商誉。这样的波动最终形成了某种约定俗成。就这点来说,苹果不会比其他人做得有多好,也不见得有多差。任何一家公司在这方面都会做成本控制,无论得当与否,都只是经济行为,没必要过分解读,前提这是可控的。最不可控的还是人。WWDC刚刚开完一天,新华社就报道了这样一起打脸的事件:苹果员工非法盗取Apple ID关联的公民个人信息,并在网上兜售,每条10~180元不等。涉案犯罪嫌疑人22人,其中20人为苹果中国销售公司,及外包企业员工,涉案金额达5000万。联想到苹果之前在斯诺登的泄漏报告里、阿桑奇的维基解密里、iCloud的艳照门里都榜上有名声名显赫,公众实在没办法对苹果的安全性抱有有多大信心,毕竟事实甚于雄辩。不可控的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大公司的野心和这个行业的未来。这个行业的未来是:所有互联网公司最后都是数据公司,所有硬件公司最后都是人工智能公司。然而驱动人工智能的,还是数据。这些数据中,最广泛的是搜索引擎索索引的公开数据,最值钱的是电商们内部产生的交易数据,最难处理的是社交应用产生的自然数据。但最有价值也是最难获得并且法律风险最大的是我们所有人的隐私数据。这些数据共同构成了未来数字世界的信息燃料,是人工智能用来进行深度学习的化石能源。我们是新时代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被数字巨头们手拿电钻从天灵盖捅到屁眼,开采提炼制成工业品再卖给我们。在生产消费再生产的经典模型中,我们绝大多数人成了人工智能手里的生产资料。不要再担心学区房了,反正我们将来都是要住库房的。换句话说,谁占有生产资料更丰富,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苹果在人工智能领域可能没什么机会了。仅从目前的的语音助手来看,各家竞争的领域有三个层面。数据,算法和产品。在数据上,有搜索技术的微软和Google在现阶段能获取海量的数据供机器学习,让自家的算法更聪明。苹果Siri原本有机会在搜索之外建立自己的非结构化数据库,但封闭的商业模式害了它。Google显然在这方面吃尽了甜头,这是先天优势。微软的人工智能是封闭和开放并存。在自家的Windows生态中,微软寄希望于WP生态来补充这一部分数据的宏愿,如今看来没什么希望了。好在Windows 10让Cortana在PC上安家。开放平台方面,姐妹花小冰的开放合作也是遍地开花,热闹至极。数据上先天不足的苹果砥砺于算法的创新的想法并不可取。人工智能领域目前是纯技术导向的,先发优势和技术积累都非常重要。苹果作为后起之秀,现在才开始补课可能有点晚了。HomePod本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数据获取工具,现在却要本地化,委实毫无道理。可笑的是,这种本地化也不太能站得住脚。在发布会上,苹果希望自己的人工智能与众不同。简言之,苹果的人工智能是协助型而非替代型。举例来看,就是让Safri浏览器更懂你,让Siri更懂你,让苹果手表更懂你。但上文已经提到,没有海量数据就没有更聪明的算法,你让它们怎么懂你?数据和算法都没有,你的浏览器还能更懂你,那只能说明你的safri出卖了你,还谈什么保护隐私,这不是当婊子立牌坊吗?这次苹果说为了保护用户隐私,HomePod的智能计算工作都在本地。个人认为这是取巧的无奈之举。技术上苹果在这方面谈不上领先,倒不如用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让用户对HomePod的智能化有一个较为宽容的评价。这种安全牌打的值不值得我们不去探究,因为苹果本来可以做的更好。这真的很让人沮丧,因为苹果本可以利用Siri抓住一个巨大的机会,因为苹果已经开发了Apple Watch和iMessage这样的平台,而为什么不给HomePod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开发者能够在iPhone平台上开发对应的应用。苹果没有让HomePod能够与iPhone连接,我们无法通过iPhone来直接开启HomePod,不能用HomePod进行FaceTime和拨打电话。科技媒体The Verge对这款苹果产品有这样一段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评价。另一个HomePod的优点是音质好,同样也经不起推敲。平心而论,HomePod比亚马逊Echo和Google Assistant在音质上确实可能做得更好,关键在于这俩家用智能音箱的目的并不全是为了听歌。Echo要卖东西,Assiatnt用来收集数据训练人工智能。更何况在家庭这个场景里,音质更好的高级音响的普及率并不低,恰巧这两家没有主角光环的厂商都提供了连接家庭音响的借口。可惜的是,按照目前的消息,苹果HomePod并没有提供这个功能,它可能觉得自己能吊打JBL吧。另一个是音源的问题。HomePod目前只支持苹果音乐商店。在流媒体服务上Apple Music占不到什么便宜。音乐流媒体市场是一个内容为王且较为分散的行业,各家流媒体厂商都有各自的合作伙伴和独家授权的内容。作为亚马逊Echo的合作者,Sonos则几乎囊括了所有流媒体服务商。更何况,苹果iTunes和Apple Music这两支音乐团队还在内斗。彭博社报道,目前来看,苹果的音乐部门内部似乎已经产生了一些冲突或意见不一致的现象,而所有的迹象似乎都指向了传统唱片业务高管及Beats联合创始人吉米·艾文(Jimmy Iovine),艾文的实力在苹果公司逐步崛起。而iTunes和其它在线服务则由苹果公司高级副总裁埃迪·库(Eddy Cue)负责。会不会像当年Windows内斗毁了WP一样也未可知,只是HomePod前途未卜,却又蒙上一层尘埃,总不见得是好事。最大的问题是,苹果好像完全没想过家庭场景下智能音响的本质。它首先是音响。音响不是什么高科技的东西,音质更是被发烧友称作玄学,无法用参数、工艺、材质来表达。听感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它的艺术化程度要高于商品化程度。一般这种情况都是追旧不追新的,因为年代感本身也是艺术的一部分。用胶片拍照的老法师和听黑胶唱片的是一类人。它们可能用苹果手机,但买beats耳机就得考虑一下,因为多数发烧友都把beats的产品当作一个笑话,何况是音响。在一根线材都成千上万的发烧级音响市场中,的确没有任何理由去消费HomePod。魅族黄章为了埋线都能拆屋子,但它肯定不会为了HomePod去砸墙。在发烧友中讨不到便宜,范围更广的伪发烧友也不见得买账。毕竟在网易云音乐里都能找到Flac的无损音乐,苹果的256K有损音乐实在谈不上什么音质。在iPod时代,出于移动性和容量的考虑,有损音乐还能接受。但在家庭场景下,什么人会用死贵的丹拿音响放256K的苹果音乐呢?实在是暴殄天物。这么分析下来,潜在用户就只有苹果的死忠粉丝和追逐新潮的广大青少年了。苹果看来是要做年轻人的第一个智能音响了。可苹果终究不是小米,这么搞会砸自己招牌的。不过按照苹果的影响力,过不了几天,国产品牌就会跟风做智能音响了。这里给他们提个醒:在中国,智能音响的场景不在每个家庭,而在每一个广场。作者邢书博,B站帐号HSINGBO熊提督,转载必须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99189.html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0/300
微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