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一切?O2O风潮后最大的肥皂泡来了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21-01-05 浏览:22 海淘动态
李鑫源是一名年轻的共享充电宝创业者,他在回忆起自己有两个晚上被不同投资机构堵在公司门口要求签字的经历时,有些不无得意,对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文能武全上了,最后这两家的钱我都没要,我要的是几天内融资款到账的承诺,否则免谈。50%以上的精力放在投资共享经济上的猎鹰创投合伙人李圆峰为了抢项目也很拼,他告诉36氪,他不久前挖掘到一个共享项目时,发现已经被一家顶级投资机构吃下全部投资份额,决策仅用时3小时。面对这样的凶悍对手,为了挤进这次投资机会,李圆峰和创始人聊了半小时就决定投资,并敲定估值,又过了半小时,创始人还在回去的路上,就收到钱了。一小时极速到账大约代表着共享主题在今年资本市场上享受的VIP待遇。尤其是共享充电宝,已经炙手可热到了令蓝湖资本合伙人殷明和同行们感慨除了充电宝和人工智能,最近不知道还能投点什么主题的程度了。在疯狂的追捧下,共享充电宝却并非一个大生意,多位投资人对36氪估算,共享充电宝的市场规模应该在100亿左右,如果把充电宝产业链拆解为生产和流通环节,共享充电宝的天花板就是吃下流通环节全部的市场份额。李圆峰估算,这个市场的容量大约只有共享单车市场的五分之一。http://36kr.com/p/5080354.html但资本依然在迅速涌入。从3月31日共享充电宝密集露面到 5 月中旬,共享充电行业的创业项目已多达 22 个,参与的投资机构超过 38 家平均两天一个新项目。大额融资频现。短时间内,共享充电宝行业融资总额超过 12 亿元人民币,是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毫不意外,价格水涨船高。去年12月朱啸虎投的时候小电估值是1亿,估值就已经很高了,到了1月估值就涨到了3亿,我们嫌贵没投,现在的价格又翻了几倍。一家投资机构的合伙人颇为遗憾地对36氪感叹,当时谁能料到?九合创投创始合伙人王啸则说,来电在春节期间原本只打算融资三五千万,但年后聊着聊着就到了一个多亿。4月2日,在跟来电签完投资协议后,红点中国的投资人,因为担心来电创始人袁炳松第二天醒来又变卦了,坚持在凌晨2点把袁炳松送回家。来电去年融资时遭到冷遇,以至于不得不在内部筹钱来让公司续命,但没想到今年却遭到哄抢。李鑫源在3月份见了数十名投资人,一天好几拨人,以至于他已不愿意与低层级的投资经理接触,如果不是有决策权的人来谈,我都嫌浪费时间。现在只有几家创业公司是真正出了产品样机的,所以大部分的投资机构投不进来。连聚美优品的CEO陈欧都以3亿元人民币控股街电,并打算亲自操盘这个创业项目。当马化腾4月20日还在一次公开场合表示共享充电宝到底靠不靠谱,很多人都看不准时,腾讯投资部的钱早已在十天前打到了唐永波的账户上。共享充电宝是共享单车逻辑的延续无需利用线上流量、客流来自线下;利用了迅速推开的移动支付的便捷性;以及从第一天就有现金流。甚至不少人认为,充电宝有着比单车更好的财务模型单个充电宝的成本不过几十元,如果一天内被使用3-5次,每次收费一元,一两个月内就能回本,远远快于单辆车成本动辄数百上千元的摩拜。袁炳松在多个场合都曾说过,我发现这一轮投资来电比较积极的,全是错过了投共享单车的。他们看到我们的数据,发现似乎比单车更好。小电创始人唐永波感受到了竞争的汹涌。他说,不久前,就有一名男子当着餐厅服务员的面抢走了两台设备,商家当场就报警了,我们通个GPS定位发现设备被拿到了某栋写字楼,所以基本可以认定这是把机器拿回去拆解研究。竞争门槛比想象中低得多,一夜间多了无数个草台班子。一家遭到哄抢的共享充电宝创业公司,就被另一家知名投资机构的合伙人直指是草台班子。这位合伙人说,他们的项目我很早就接触过,属于草根创业,以前试了很多个创业方向,共享单车,mini KTV,什么都想尝试,看什么热就做什么的那种。王思聪嘲讽说,如果共享充电宝做成了自己吃翔他让这样一个不足百亿市场规模的生意,意外地成为一个娱乐话题。即便如此,共享充电宝如今看起来已经是相对靠谱的生意了。继共享充电宝之后,更多的共享项目,来了。原来一切皆可共享?李圆峰近期投资了两个共享项目,两个月不到,A轮的估值已经比天使轮的估值翻了十倍。天使轮完了就是pre-A轮,pre-A轮结束了立马就A轮,以前每一轮都会间隔很久,现在都是连起来。和共享经济有着很高相似度的线下自助贩卖机,也成为VC眼中的风口。一家投过自动榨汁机的投资人透露,他们几年前投过一个案子,一直默默无闻,今年年初突然被投资人发掘出来,竞相给出高价,估值翻了几倍,让他有些猝不及防,面对众多投资机构的哄抢,创始人心态变得有些浮躁。投资人们循着共享单车和充电宝,去寻找一切贴着共享、自助标签的项目,创业者亦投其所好。共享篮球、共享雨伞、共享按摩椅,甚至是共享厕纸的商业计划书都开始出现在李圆峰的邮箱里,像厕纸这种我是连见一面都不会见的。但饱受戏谑的共享雨伞却真的获得融资了:5月22日,共享雨伞春笋宣布获得500万元天使轮融资;5月24日,共享e伞宣布已经完成1000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四野创投会;5月28日,共享雨伞品牌JJ伞对外公布已获得昂若资本数百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一家原本是做工业无人机的创业公司,索性连公司名称都没有改变,就摇身一变成了一家做共享篮球的创业公司。其创始人最初在传统行业,为了熟悉互联网的打法,特地看了十几本书。为了向36氪论证共享篮球是刚需,这位创始人举例子说,我有一次在外地出差,突然想打球了,发现没球,这时候就觉得共享篮球会是一笔好生意。共享篮球一问世,就遭到了朱啸虎的嘲笑,4月26日,朱啸虎在朋友圈称:听说创业者为我们量身定制了一系列共享经济项目,共享雨伞,共享篮球,还要到我们办公室来堵门。所以在此分享一下我们投资共享经济的基本逻辑。堵门的就不必来了,我在办公室的时间也很少。而这家被朱啸虎嘲笑过的项目,居然还真的融到了千万级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马笛儿投资。市场容量太小,需求不旺盛,频次太低,是李圆峰对于这类还在模仿单车和充电宝运营模式的共享创业项目的评价,他认为,但凡还是将物品放置在线下并分散到C端的创业都没机会了,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品类已经挖空殆尽了,人们家里有几百件东西,平时常用的就那么几件,适合分散且自助的刚需品类其实很少。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即使是打车这样的高频刚需,滴滴和Uber都花了几年,往这个市场倾注了数百亿人民币的补贴才刺激起市场需求,培养起用户习惯,而一批共享项目,指望融资几百万这样的蜻蜓点水就能改变用户出门不带篮球或雨伞的习惯,可能有些天真。创办了oto共享雨伞的刘开俭,5月31日在上海投放了100把免押金、免收费、不设密码的雨伞,还没走到广告变现的那一步,所有雨伞就去向成谜了。他在创业家撰文称,起初,我们团队有8个人,分别负责软件、硬件、机械设计等。但由于发展没有达到预期,结果还流失了3名员工。在改变用户习惯的漫长过程中,成本是不可控的。即便如此,少有人敢错失风口。没有哪家风险投资机构会无视(共享)这样的风口。就算不投,去聊一圈还是有必要的。一位业内人士如此告诉36氪。填充焦虑朱啸虎并没有在朋友圈里透露的是,尽管他一边嘲笑共享篮球,但他后来还是派出金沙江的一位高层去实地调研了共享篮球项目。尤其是在投资主题青黄不接的时期,争抢好项目更是进入白热化。蓝湖资本合伙人殷明近期也撰文称:这恐怕是中国 TMT 风险投资历史上最焦虑的一段时光。但在这样的游戏中,赢家总归是有的。如果仔细对照进入这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这两个领域的机构名单它们是高度重合的: 金沙江、经纬、红杉、腾讯、滴滴等大资本悉数出现。不管风口怎么变化,细心的人会发现,朱啸虎总是能提前潜伏进这些风口,以至于业界调侃:怎么老是你?因为顶级投资机构有品牌优势,最牛的创业团队一定先找最顶级的机构,他们是会互相吸引的,所以,优质创业者都会先被顶级投资机构收割了,根据我的个人经验,优质创业者只有不到10%,李圆峰说。一位资深投资人认为,VC行业正在迅速寡头化,资本圈熟人之间的关系不断强化,已经很难被其他基金插足了,几乎所有的项目都会在这张网络内部消化掉。正因如此,顶级投资机构不仅有机会吃到头啖汤,也不愁没有接盘侠。一位VC从业者举例称,比如朱啸虎,他可以直接走上高瓴资本张磊的游艇,也可以直接找到腾讯战投的老大。一知名投资机构合伙人判断说,你看看,4月份以后才开始投充电宝天使轮的,还有几家是知名的机构?时机早就过了!现在再投这类项目的基金基本都等着被清盘吧。面对顶级投资机构结成的紧密网络,跟风就成了长尾投资机构的宿命。面对风口时,投错不要紧,至少不能无所作为,免得不好向LP交待,遇到一批to VC的项目送上门来,双方一拍即合。上述知名投资机构合伙人估计,这样的投资机构占到了80%以上。投资共享雨伞这种项目也出于无好项目可投的无奈。一位投资机构合伙人认为,是因为暂时看不到更好的方向了,而且头部的创业团队毕竟有限,长尾投资机构投不进去,就只能发掘一些奇奇怪怪不靠谱的项目,纯粹参与一下,一般也就投几百万,他们肯定是不抱有多大希望的。一门难做的生意在共享充电宝这个类型的项目中,点位是被业内反复提及的一个词汇。多位投资人都对36氪表示,随着竞争者越来越多,给餐厅这样的点位送进场费,在今后越来越无法避免。与共享单车不同,自行车可以就放在马路上,但充电宝要放进餐厅、商场,得先搞定商家。而难就难在搞定商家。充电宝本身的门槛很低,唯一的门槛就成了用大资金量尽早签约尽可能多的餐馆,用资本封住进入的通道。于是,投资人被绑架到了这场赛跑当中,不下重注,扔到市场上可能都没响动。而强势的渠道一定会吞掉最多的利润。商家的圈子很小,谁敢开第一个先河去补贴,后面每一家都要给,拿多少资金都不够。一家给五百块多不多?算下来融十个亿都不够花。一位创业者担忧,一旦补贴战开打,海量的餐厅很可能会迅速榨干共享充电宝们的资金,在渠道面前,共享充电宝玩家有什么议价能力?最终还是会沦为餐厅管理充电宝的一种工具而已。这也是为什么,众多充电宝企业在筛选投资机构时,重要标准就是到账快。充电宝生意的卡位效应非常明显一旦有一家占领某家餐馆之后,第二家再进来,成本会升高,所有人都在拼命用地推速度来筑起壁垒。李鑫源说,几家领跑的公司,用不了4-6个月,市场就几于饱和,无地可铺了。你不觉得现在速度很疯狂么,北京和上海的地盘可能很快就被瓜分完了。李鑫源说,到了5月还做不出样机,就没太多机会了。每个人速度都会很快。前面的人现在以每天几千台的速度在扩展。最可怕是产能提升后,后面每天可能是几万台的速度去铺开。 并非所有商家都认可这种新玩意。在36氪的走访中,部分高档餐厅经理表达了对收费充电宝的抗拒,他们认为收费会影响食客的用餐体验,如果再需要食客交押金,买充电线恐怕只会更引起反感。一位知乎名为安祖的投资行业人士则认为,餐厅的最大诉求是提高运营效率,小机柜和台牌能做到提高餐厅运营效率的任一项吗?我基本看不到。甚至有可能会降低翻台率这一点,就足以判了小机柜和台牌的死缓,贴钱也未必让他们进场。更要命的是,美团亲自上阵了。一位业内人士向36氪展示了他和美团点评餐饮平台总裁王慧文的聊天记录,记录显示,美团原本打算以投资的方式来进入这个市场,但在摸过多个充电宝项目的底之后,美团希望将此业务与其他会员业务打通,决定自己上手这桩生意了。一家投资了充电宝的投资机构合伙人悲观地认为,美团的进入,一定会改变目前整个市场的格局。充电宝这件事情最核心的壁垒是控制商户的能力,融到很多钱的玩家只能拼命补贴商户,但美团除了有钱,还能花更少的代价来控制场景。相比创业公司要从头开始组建地推团队,美团和餐厅的关系更加紧密,留给充电宝创业公司的时间并不多了。缩水的财务模型一个尴尬的事实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充电宝并没有表现出太高的使用频次。36氪获悉,一家较早拿到大额融资的充电宝企业,其产品的实际使用频次就从商业计划书中预估的单个充电宝一天出借3-5次,缩水至0.5次-0.7次。另一家获得知名机构投资的共享充电宝企业则在采用了免费策略之后,勉强把频次拉升到一天一次。如果连每天一次都达不到,你还谈什么共享。上述投资人始终把频次作为审视共享项目最重要的标准。腾讯创业的蹲点调查也显示,即使是在朝阳大悦城这样的繁华商圈,使用大机柜来电充电的,在上午仅发生一次,晚上发生三次;而在一家餐厅和一家咖啡厅,用户使用桌面充电设施的次数均为零。考虑到充电宝相关报道自3月底就开始频繁占据各家媒体的头条,这意味着,在经历了两个月的市场教育之后,仍然无法达到当初财务模型所预期的租借次数。一位投资人对36氪估计,要培养出用户消费习惯,提高使用频次,起码需要一年时间,这并不是所有的共享充电宝公司都能熬得起的。在投资人眼中,共享经济还有一种重要的变现方式广告,这也是VC行业押注充电宝这种传统生意时非常在意的想象空间。祥峰合伙人赵楠就表示,他看重充电宝生意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广告变现的价值,他认为桌面式充电宝上的小频幕在食客用餐期间反复播放两个小时,能给食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广告价值不亚于分众传媒的电梯广告。几乎所有的共享生意都把广告作为变现方式,比如便利峰借投放单车本身就是一种广告展示行为,还比如小蓝单车计划在车把装上显示屏,期望骑行者在用车过程中能看6次广告,就连共享篮球也在商业计划书中强调变现靠广告。但实际上,一位业内人士告诉36氪,有着十几年自动贩卖机经营历史的友宝,近年来开始尝试广告,但广告收入占比仍然有限。更何况,友宝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在全国拥有三万多台自动贩卖机,才算是具备了规模效应,品牌是讲究门当户对的,如果是一群散兵游勇,什么样的广告商会光顾他们?李鑫源向36氪坦承,投资人们都喜欢提广告的变现模式,我其实觉得并没有多少广告价值,一共也没多少量,至少短期内是很难有的,但是投资人就是喜欢听,所以我也都一股脑写进BP里面去了。投资人所看重的线下流量入口也被李鑫源嗤之以鼻,如果是手机插上充电之后就给手机预装软件,这样的二次流量分发简直会伤害消费者本来就脆弱的信任,给行业带来灭顶之灾。蓝湖合伙人殷明反思,一个共享单车项目可以在一年内融上四轮钱,但管理层可能都无法了解公司的车都去了哪里,故障率是多少,一天被骑行了几次,作为资产属性如此强的一个产品可以从免押金甚至到免费骑行,没有人再考虑资产回报率和网络效应毕竟为了持续融资增加订单量才是最重要的。但忙着抢项目的投资机构,甚至已经顾不上评估财务模型了,开始凭着感觉做投资。一家投资机构的合伙人对36氪说,我们投了几个共享的项目,都没有严格地算过财务模型,因为资本市场火了,现在A轮都不算财务模型了,到了B轮才算。对于声称除了妻儿父母,身外的一切均可共享的oto共享雨伞创始人刘开俭来说,除了以估值1亿寻求融资之外,他还在寻找当初丢失的那100把共享雨伞。就在马化腾和朱啸虎还在争论谁投资的单车更智能时,共享单车的第一位跟风者已经倒下了自今年1月5日开始投放了一千辆单车的悟空单车创始人雷厚义,花了4个月仍然拿不到融资,也找不到并购方,最终只找回了几十辆单车。最终,亏损三百万的雷厚义选择放弃,他自我安慰道:就当做公益了。(李鑫源为化名)文 | 周天http://36kr.com/p/5080354.html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0/300
微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