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雨伞可以做的更精细、更性感一点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21-01-03  浏览:86  海淘动态

共享雨伞是真实用还是伪需求取决于我们站在哪个角度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不可否认目前的共享雨伞项目确实存在很多不足甚至哗众取宠之处,但先别一棒子打死整个行业,毕竟还是有一部分人有这个使用需求的。从行业媒体的角度来看,短期很难看好共享雨伞,而且这个市场不会太大,而从共享领域创业者和一名普通用户的角度来看,共享雨伞还是有机会的,但是得看方式方法。在前一篇内容的最后部分中提到,共享雨伞应该将区域化市场思维转变为点域化,这样可以保证前期的运营成本可控,而且最关键的是可以选择更有利于前期项目发展的优质用户,也就是说对比目前有桩式和无桩式的两种共享雨伞模式,我更倾向于前者,当然也可能是我目光短期不理解无桩式的好处。共享雨伞不能普世共享,而应特需共享,前者是深坑,后者更精准采用无桩模式的共享雨伞主要是参考了共享单车的随用随放的市场特点,这样虽然可以覆盖更多的用户,而且用户的使用门槛更低,但极大的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如此烧钱运作的方式正是目前共享单车的市场策略,但这需要建立在足够量的市场需求和持续的融资能力基础上。从使用需求和使用频次上来看,若是共享雨伞能够达到与共享单车同一个量级,无桩的优势将会发挥出来,但目前来看,无桩式的共享单车也给社会带来不少问题,而且监管部门已经在给共享单车设置监管电子围栏,无桩共享雨伞早晚也会受到监管,甚至刚一在杭州露面就被城管收走。另外,无桩模式虽然用户更方便了,但也带来了极大的产品损耗,恶意占有、随意停放、闲置废弃、蓄意损毁等已经发生在共享单车身上,若共享雨伞采取与共享单车相同的市场策略,难免不会历史重演。在初期阶段,最好让业务有序化,让运营可控,降低成本。所以共享雨伞需要选择更精细的场景,更优质的用户。最好的方式不是将共享雨伞摆放在大街、商场、地铁站内以求同时服务各类人群,这样只会增加综合运营成本,因为目前民众的综合素质摆在那里,同时服务所有类型用户,其中难免会有人不守规矩,恶意使用。若是先在办公区、校园、景区等场所布点,选择那些潜在用户群综合素质更高,对共享雨伞接受能力更强的场景,利用环境本身的人性制约氛围,这样可以极大的减少产品损耗。共享单车前期也是分别选择了校园和白领用户,再获得了这些高价值、强粘性的用户并拿到巨额融之后才开始无限制的扩张,共享雨伞不能一上来就跟现在的共享单车学习,而是该有了初创公司的样子,不能依赖并绑架资本。办公、校园、景区市场已足够大,又何必拘泥于商场、地铁等场景实际上,就目前共享雨伞的需求和使用频次来讲,抓紧时间抢占CBD、校园、景区以及各类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市场才是关键。第一,这部分早出晚归的上班族具有规律性,工作日每天都要上班,这部分用户第一天拿走雨伞,第二天可以再带回来,如果在他们工作点域内放置有桩共享雨伞,可以省去大量的人力运营成本。第二,这部分用户的综合素质较高,发生恶意使用、私占的比例较小。而且在他们的工作场所对个人有天然道德约束能力,所以轻易不会有人蓄意破坏共享雨伞和伞桩,可以降低产品损耗成本。第三,这部分用户群体的数量并不小,尤其在适合共享雨伞推广的北上广深杭,以及各省会级其他二线城市,这类用户占据了大半个市场,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并在这部分用户付费意愿也要更强。第四,这部分用户对共享雨伞的接受能力更强,已经有共享单车培育了这类用户的使用习惯,共享雨伞无需太多市场教育成本,只要收费价格合理,不能说所有人都会使用,但至少不会抵触排斥。第五,市场发展需要循序渐进,先以点域化的使用方式培育好这部分用户的使用习惯之后,再扩大布点范围,把共享雨伞放置到商场、景区、地铁、便利店等场所,并将经营方式从点域化升级为区域化。至于景区这个场景也很有市场潜力,主要是室外景区,如果有游客不带伞的话,此时共享雨伞正好可以派上用场。采用点域化的经营方式时,游客可以在景区内使用,结束游览归还;而升级到区域化经营方式时,游客可以将共享雨伞带到景区外的归还点归还。而校园这个半封闭的场景,从借还关系来讲,非常方便,教学楼借,寝室楼还,或者反过来寝室楼借,教学楼还。不过在校园这个场景内,需求量有多大很难讲,毕竟如果去上课,学生需要带课本,在包里多带一把伞并不麻烦,而下课之后没带伞的人可以蹭同学的伞回寝室。校园市场不能先考虑盈利,主要还是战略性价值更高一点,学生的场景延展能力还是非常强的。筛选用户确定场景后,以滴滴方式做共享雨伞,借伞故事会更性感确定场景并筛选用户之后,共享雨伞这个事,还可以做的更性感一点。有些人在纠结B2C共享是给租赁套个马甲的为伪共享,而C2C共享才是利用闲置资源的真共享,其实纠结这个概念问题的都是圈外的围观群众,创业者要的是借助市场热度寻找机会,而资本要的市场价值,只要有市场价值就是真共享,反之就是伪共享。那共享雨伞这件事能不能用C2C的方式做的更有市场价值一点呢?暂时不能给出定论,但用C2C的方式或能让共享雨伞更性感好玩一点。例如,很多中产阶层去干滴滴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社交,或是为了撩妹,那共享雨伞可以考虑直接加入撩妹等社交功能。当然,这个撩肯定不是恶意骚扰,而是正常的借用关系,至于之后能不能撩到,那就是后续用户自己社交能力的问题,如今世道还是有人愿意撩,有人愿意被撩的。如果追求共享雨伞用于挡雨的基本使用价值,B2C模式是最简单直接的市场运作方式,C2C相当于需要管理出借和借用两端用户,管理成本太高,更适合用来作为辅助的市场营销手段。不过,话又说回来,资本投资共享雨伞的最终目的并非局限在共享雨伞这一块业务上,是对后续增值业务市场有更多的想法。就如滴滴最开始做的是打车应用,如今演变成打车、专车、拼车、代驾等一系列的出行服务,而共享雨伞可以视为最初的滴滴打车,其是最基本最常用的物品,属于一个切入口性质的产品,若以此培养出稳定的用户群体之后,就有机会升级为身边物共享平台,这样一来这个故事看起来才更性感。再进一步看,若是想模仿滴滴的发展路径,就有必要尝试C2C的共享模式,因为不可能所有身边物都采用B2C的共享方式运作,因为B2C的运作模式每增加一件身边物的共享服务,就相当于再做一遍共享雨伞业务,资金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市场风险都太高,另外,身边物共享平台到最后肯定会附加生活技能共享服务,这也不适合采用B2C的运作模式。举一反三的话,共享充电宝的未来也可以成为身边物的共享平台,但这还得看具体的场景,共享充电宝与共享雨伞之间的场景有很大不同,这就决定了二者的市场路径有很大不同,这个问题讨论起来更偏于理论,所以会很啰嗦,就等后续有机会再展开探讨。纯B2C式的共享雨伞这个事情,天花板很低,而且很难做,若是采用共享雨伞C2C的运作模式,天花板会很高,但是非常难做,这个就得看企业自身如何选择了,共享雨伞这件事还是挺好的,利民便民,但想做大确实有难度。以上只是作为科技自媒体和共享经济创业者的一点分析和建议,也不用急着反驳,或许有点班门弄斧了,因为有些共享雨伞公司已经这么做了,肯定也考虑过类似的市场策略和模式问题,我这里只是公开化的提出来供大家探讨,也是希望共享雨伞可以取得成功,不要昙花一现,毕竟共享雨伞若是垮掉了,对其他共享项目也有着极大的市场冲击,共享概念还能火多久,共享雨伞的表现是其中重要一环。文/王利阳,共享经济、自助终端创业者
海客讨论(0条)

头像

0/300

微博发布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623.41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