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LV专卖店里的中国人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7-08-28 浏览:166 海淘攻略
法国花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推开路易威登专卖店大门,就听到一句汉语“换成人民币的话是12000元吗?”店里挤满了游客,6成左右似乎都是中国人。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巴黎路易威登专卖店里排队购物的还是日本人。笔者就曾经被一位法国人问到“为什么日本人会喜欢LV”,当时颇感尴尬。与十余年前相比,如今这里只能偶尔瞥见日本人的身影。
巴黎的百货店里可以看到用汉语书写的“请到地下一层办理免税手续”指示牌。免税受理柜台前,挤满了坐观光大巴赶来的中国团体游客。曾几何时,这里是日本观光客的天下。
如浪潮般汹涌而至的日本购买大军已经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中国旅游团。这绝不仅限在巴黎,“主角转换”应该在全世界的商业区上演。
这一幕幕的光景不由得让人感慨“中国人的购买力实在是太惊人了,我们日本人只能望其项背”。但我认为事实上中国人的消费能力绝非想象的那么强。比如,中国的民间消费占GDP的比例为30%多,与占到60%的日本以及占到70%的美国相比,这一比例要低得多。另一方面,中国居民储蓄总额占到了居民可支配总收入的50%左右,大大超出了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不到20%的比例。从中可以看出,比起购物,中国人更热衷于储蓄。
那为什么中国人出国旅游时会乐此不疲地购物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名牌商品在海外的价格要远远低于其在中国国内的价格。
中国一家网站上登出了一张名牌商品内外价格对照表。据此,同一款COACH(蔻驰)手袋,在美国的售价约合人民币666元,而在中国国内要卖到1500元。另外索尼电视机在美国的价格是5334元,在中国则为9400元。这些商品的制造地均为中国。这篇网上文章对“中国制造”产品在海外售价比国内还要低廉的怪现象作了剖析。
高物价是中国网络上热议的一个话题。对于高物价的原因,专家和老百姓都异口同声地将其归为流通成本过高。在中国的流通领域,有些行业的流通环节完全被国有企业所垄断,市场竞争在这里根本就不起作用。
从生产厂家到最末端的零售店,商品在流通过程中要经由众多的中间环节,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再加上地方政府还要在运输、流通等环节征收各种手续费用,这部分也要计入成本,最终导致零售价格高得离谱。
这种讨论让我这个日本人有点怀念。当年日本人扎堆涌向巴黎的LV专卖店的年代,在日本杂志的特辑里也会经常看到这种价格对照表。当时也正值日美贸易摩擦对峙正酣之时。美国政府指责在日本国内购买日本产的高尔夫球杆和照相机等反而要比在国外买还贵。美国直接将矛头指向日本复杂的流通机制及对流通领域的限制,称这是导致日本国内价格过高的原因所在。
当时,美国对巨额日美贸易赤字深感头痛,要求日本进一步刺激日本国内对日本产品及美国产品的消费。他们对日本一味出口却不购买商品渐渐失去耐心,对日本的抨击也日趋严厉,美国指出日本消费增长迟缓、进口停滞不前的原因就在于日本流通制度复杂导致的零售价格过高。
20年过去了,日本发生了巨大变化。曾因过于错综复杂而被称为“黑暗世界”的流通领域已经大大简化。随着大型零售店铺相关法律放宽对开设大型分店的限制,具有价格优势的大型卖场也铺向全国。进入2000年后,网络销售的普及更是让全球的市场价格尽收眼底。日本内外价格差距不再象过去那样显著,组团去巴黎购物也就不再那么必要了。
中国也同当年的日本一样,由于受到比工业领域更多的限制,加之既得利益者的力量强大,因而零售业、服务业发展缓慢。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只有40%多一点,远远低于占到70%以上的日本和美国。不过,中国计划要在2011年开始的五年计划中将服务业所占GDP比例提高4个百分点。
尽管有些晚,但中国终于也拿出实际行动重视及发展服务业和消费。如果中国能够顶住既得利益阶层的压力,实现放宽限制,那么流通业就很可能会迅速发展并提高效率。到时商品的国内外价格差也会象日本一样不断缩小。
也许,20年后当中国人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名牌店里看到排队购物的外国人时,也会满怀感慨地回忆:“我们当年也是这样过来的”。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巴黎路易威登专卖店里排队购物的还是日本人。笔者就曾经被一位法国人问到“为什么日本人会喜欢LV”,当时颇感尴尬。与十余年前相比,如今这里只能偶尔瞥见日本人的身影。
巴黎的百货店里可以看到用汉语书写的“请到地下一层办理免税手续”指示牌。免税受理柜台前,挤满了坐观光大巴赶来的中国团体游客。曾几何时,这里是日本观光客的天下。
如浪潮般汹涌而至的日本购买大军已经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中国旅游团。这绝不仅限在巴黎,“主角转换”应该在全世界的商业区上演。
这一幕幕的光景不由得让人感慨“中国人的购买力实在是太惊人了,我们日本人只能望其项背”。但我认为事实上中国人的消费能力绝非想象的那么强。比如,中国的民间消费占GDP的比例为30%多,与占到60%的日本以及占到70%的美国相比,这一比例要低得多。另一方面,中国居民储蓄总额占到了居民可支配总收入的50%左右,大大超出了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不到20%的比例。从中可以看出,比起购物,中国人更热衷于储蓄。
那为什么中国人出国旅游时会乐此不疲地购物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名牌商品在海外的价格要远远低于其在中国国内的价格。
中国一家网站上登出了一张名牌商品内外价格对照表。据此,同一款COACH(蔻驰)手袋,在美国的售价约合人民币666元,而在中国国内要卖到1500元。另外索尼电视机在美国的价格是5334元,在中国则为9400元。这些商品的制造地均为中国。这篇网上文章对“中国制造”产品在海外售价比国内还要低廉的怪现象作了剖析。
高物价是中国网络上热议的一个话题。对于高物价的原因,专家和老百姓都异口同声地将其归为流通成本过高。在中国的流通领域,有些行业的流通环节完全被国有企业所垄断,市场竞争在这里根本就不起作用。
从生产厂家到最末端的零售店,商品在流通过程中要经由众多的中间环节,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再加上地方政府还要在运输、流通等环节征收各种手续费用,这部分也要计入成本,最终导致零售价格高得离谱。
这种讨论让我这个日本人有点怀念。当年日本人扎堆涌向巴黎的LV专卖店的年代,在日本杂志的特辑里也会经常看到这种价格对照表。当时也正值日美贸易摩擦对峙正酣之时。美国政府指责在日本国内购买日本产的高尔夫球杆和照相机等反而要比在国外买还贵。美国直接将矛头指向日本复杂的流通机制及对流通领域的限制,称这是导致日本国内价格过高的原因所在。
当时,美国对巨额日美贸易赤字深感头痛,要求日本进一步刺激日本国内对日本产品及美国产品的消费。他们对日本一味出口却不购买商品渐渐失去耐心,对日本的抨击也日趋严厉,美国指出日本消费增长迟缓、进口停滞不前的原因就在于日本流通制度复杂导致的零售价格过高。
20年过去了,日本发生了巨大变化。曾因过于错综复杂而被称为“黑暗世界”的流通领域已经大大简化。随着大型零售店铺相关法律放宽对开设大型分店的限制,具有价格优势的大型卖场也铺向全国。进入2000年后,网络销售的普及更是让全球的市场价格尽收眼底。日本内外价格差距不再象过去那样显著,组团去巴黎购物也就不再那么必要了。
中国也同当年的日本一样,由于受到比工业领域更多的限制,加之既得利益者的力量强大,因而零售业、服务业发展缓慢。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只有40%多一点,远远低于占到70%以上的日本和美国。不过,中国计划要在2011年开始的五年计划中将服务业所占GDP比例提高4个百分点。
尽管有些晚,但中国终于也拿出实际行动重视及发展服务业和消费。如果中国能够顶住既得利益阶层的压力,实现放宽限制,那么流通业就很可能会迅速发展并提高效率。到时商品的国内外价格差也会象日本一样不断缩小。
也许,20年后当中国人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名牌店里看到排队购物的外国人时,也会满怀感慨地回忆:“我们当年也是这样过来的”。
上一页:
一文看懂12个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0/300
微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