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妆强势入华,进口韩妆首超10亿美元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7-07-26 浏览:137 海淘动态
爱逛街的薛佳发现,如今无论是商场还是商业街,韩国化妆品专营店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比如上海的吴江路。在这条不长的商业街上,目前市面上流行的韩国化妆品品牌Skinfood、Innisfree、TheFaceShop、EtudeHouse几乎一个不落地开业。这些店铺里,常有年轻的女孩子驻足选购商品。生意相对于原本商场一楼中的化妆品柜台要热闹许多。
不只是感觉。各种数据也证明了韩妆风潮的强劲表现。韩国贸易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称,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里,韩国化妆品对华出口同比增长一倍至10.88亿美元。这一数据创下历史新高。
那么,韩妆品牌真的就那么受欢迎吗?
商机来了
“你确定这跟千颂伊(2014年大热的韩国电视连续剧《来自星星的你》的女主角)的橙红色唇膏一样吗?”韩国济州岛的新罗免税店里,一位中国姑娘问柜台上的销售员。而这样的场景似乎已经成为常态。
按照韩国旅游组织统计,2014年超过300万名中国游客抵达济州岛,而每位中国游客平均在岛上花费2000美元,其中购物占了大头,化妆品则是他们主要购买对象。按照韩亚大投证券公司预测,中国游客对韩国化妆品市场的贡献度,将从2013年的18.2%提升到2020年的30.1%。
虽然如此,各大韩妆品牌已经不再满足于在本国等待游客的到来,他们需要“走出去”。
数据显示,从2010年以来,韩国化妆品出口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尤其是2013年以后,每年增速都超过50%,其中2014年对华出口同比增长95%,2015年增长100.6%。
中国俨然已经成为韩国化妆品的消费大国。《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注意到,韩国化妆品在去年一整年的出口总额为27.53亿美元。这也意味着,韩国出口的化妆品中,39.52%都销往了中国市场。
市场调查公司英敏特美容化妆分析师杜蕾称,在彩妆品类中,国内的消费者对韩国产品的偏爱与欧美产品差距较小,且超过日本品牌。
韩妆品牌商们嗅到了商机,包括爱茉莉太平洋和LG生活健康在内的多个韩国化妆品企业,都纷纷拓展在华市场。据悉,前者是在韩国位列第一、在亚洲排名仅次于资生堂和花王的化妆品公司,拥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兰芝、梦妆、EtudeHouse、Innisfree以及雪花秀等多个品牌。2014年的财报里,爱茉莉的海外收入中有一半来自于中国。这也许让这家公司意识到了中国的重要性。2014年底,爱茉莉在上海建立了集生产、研发、物流于一体的产业园区,将其生产能力扩大了10倍,这也是它迄今为止在韩国以外兴建的最大的生产研发物流基地。
为什么要买韩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的化妆桌上是清一色的西方品牌。
美国的宝洁和法国的欧莱雅是这一领域的最大赢家。上世纪整个90年代,宝洁旗下的玉兰油受到中国女性宠爱。进入21世纪后,品牌系列更加多元化的欧莱雅在整体市场份额方面占据了上风。其间不断有各种品牌进入市场,但追溯根源,发现其实来自同一个母公司。
直到近几年,风向开始转变:欧莱雅旗下的卡尼尔宣布退出中国内地市场,随后,美国品牌露华浓也因业绩不佳退出,宝洁和联合利华都收入下降。即便是能够代表亚洲影响力的资生堂,也将部分品牌撤出中国。
韩联社援引分析人士的话称,韩国化妆品的热销主要是因为韩流风靡世界,尤其是一些韩剧中男女主角使用的产品,更受中国消费者欢迎。此外,韩国化妆品质量在全球市场得到认可,拉动出口大幅增长。
“的确,流行文化对于化妆品的影响非常大,有助于提升我们在亚洲的品牌知名度。”爱茉莉太平洋的第三代传人、董事长徐庆培表示。
而作为某海淘网站上的资深美妆红人,薛佳则认为,相对于那些欧美品牌开在一楼商场的柜台,韩妆的专营店形式更加适合年轻人,“专营店店铺布置得让人愿意进去逛,而且相对于欧美品牌常年都只有那么几个万年款式,韩国的牌子产品线够多,选择面更广。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款推出来,特别适合我们这些喜新厌旧的人。”薛佳思考了下,“打个比方说,韩妆有点像是服饰里所谓的快时尚。”
当然到目前为止,欧美和日资品牌依然在中国化妆品市场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不过一位为欧莱雅做市场营销的人士告诉记者,“它们(欧莱雅)对爱茉莉的一举一动可敏感呢。对方每次一有新品发布它们就紧张。”
趁着势头强劲,韩国的化妆品品牌商不断在中国市场开拓自己的“疆域”。Skinfood公司相关负责人1月27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就透露2016年准备在中国开100家门店的计划。“2015年我们开得不多,新店开了30余家。”该负责人透露。据悉,目前该品牌在中国的门店数目超过250家。
正如开头提及的那样,那些韩妆品牌店将会出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街道上。
“以前大家都说上海的吴江路是美食一条街,现在你也可以说是韩妆一条街了。”薛佳戏谑道。
比如上海的吴江路。在这条不长的商业街上,目前市面上流行的韩国化妆品品牌Skinfood、Innisfree、TheFaceShop、EtudeHouse几乎一个不落地开业。这些店铺里,常有年轻的女孩子驻足选购商品。生意相对于原本商场一楼中的化妆品柜台要热闹许多。
不只是感觉。各种数据也证明了韩妆风潮的强劲表现。韩国贸易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称,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里,韩国化妆品对华出口同比增长一倍至10.88亿美元。这一数据创下历史新高。
那么,韩妆品牌真的就那么受欢迎吗?
商机来了
“你确定这跟千颂伊(2014年大热的韩国电视连续剧《来自星星的你》的女主角)的橙红色唇膏一样吗?”韩国济州岛的新罗免税店里,一位中国姑娘问柜台上的销售员。而这样的场景似乎已经成为常态。
按照韩国旅游组织统计,2014年超过300万名中国游客抵达济州岛,而每位中国游客平均在岛上花费2000美元,其中购物占了大头,化妆品则是他们主要购买对象。按照韩亚大投证券公司预测,中国游客对韩国化妆品市场的贡献度,将从2013年的18.2%提升到2020年的30.1%。
虽然如此,各大韩妆品牌已经不再满足于在本国等待游客的到来,他们需要“走出去”。
数据显示,从2010年以来,韩国化妆品出口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尤其是2013年以后,每年增速都超过50%,其中2014年对华出口同比增长95%,2015年增长100.6%。
中国俨然已经成为韩国化妆品的消费大国。《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注意到,韩国化妆品在去年一整年的出口总额为27.53亿美元。这也意味着,韩国出口的化妆品中,39.52%都销往了中国市场。
市场调查公司英敏特美容化妆分析师杜蕾称,在彩妆品类中,国内的消费者对韩国产品的偏爱与欧美产品差距较小,且超过日本品牌。
韩妆品牌商们嗅到了商机,包括爱茉莉太平洋和LG生活健康在内的多个韩国化妆品企业,都纷纷拓展在华市场。据悉,前者是在韩国位列第一、在亚洲排名仅次于资生堂和花王的化妆品公司,拥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兰芝、梦妆、EtudeHouse、Innisfree以及雪花秀等多个品牌。2014年的财报里,爱茉莉的海外收入中有一半来自于中国。这也许让这家公司意识到了中国的重要性。2014年底,爱茉莉在上海建立了集生产、研发、物流于一体的产业园区,将其生产能力扩大了10倍,这也是它迄今为止在韩国以外兴建的最大的生产研发物流基地。
为什么要买韩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的化妆桌上是清一色的西方品牌。
美国的宝洁和法国的欧莱雅是这一领域的最大赢家。上世纪整个90年代,宝洁旗下的玉兰油受到中国女性宠爱。进入21世纪后,品牌系列更加多元化的欧莱雅在整体市场份额方面占据了上风。其间不断有各种品牌进入市场,但追溯根源,发现其实来自同一个母公司。
直到近几年,风向开始转变:欧莱雅旗下的卡尼尔宣布退出中国内地市场,随后,美国品牌露华浓也因业绩不佳退出,宝洁和联合利华都收入下降。即便是能够代表亚洲影响力的资生堂,也将部分品牌撤出中国。
韩联社援引分析人士的话称,韩国化妆品的热销主要是因为韩流风靡世界,尤其是一些韩剧中男女主角使用的产品,更受中国消费者欢迎。此外,韩国化妆品质量在全球市场得到认可,拉动出口大幅增长。
“的确,流行文化对于化妆品的影响非常大,有助于提升我们在亚洲的品牌知名度。”爱茉莉太平洋的第三代传人、董事长徐庆培表示。
而作为某海淘网站上的资深美妆红人,薛佳则认为,相对于那些欧美品牌开在一楼商场的柜台,韩妆的专营店形式更加适合年轻人,“专营店店铺布置得让人愿意进去逛,而且相对于欧美品牌常年都只有那么几个万年款式,韩国的牌子产品线够多,选择面更广。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款推出来,特别适合我们这些喜新厌旧的人。”薛佳思考了下,“打个比方说,韩妆有点像是服饰里所谓的快时尚。”
当然到目前为止,欧美和日资品牌依然在中国化妆品市场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不过一位为欧莱雅做市场营销的人士告诉记者,“它们(欧莱雅)对爱茉莉的一举一动可敏感呢。对方每次一有新品发布它们就紧张。”
趁着势头强劲,韩国的化妆品品牌商不断在中国市场开拓自己的“疆域”。Skinfood公司相关负责人1月27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就透露2016年准备在中国开100家门店的计划。“2015年我们开得不多,新店开了30余家。”该负责人透露。据悉,目前该品牌在中国的门店数目超过250家。
正如开头提及的那样,那些韩妆品牌店将会出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街道上。
“以前大家都说上海的吴江路是美食一条街,现在你也可以说是韩妆一条街了。”薛佳戏谑道。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0/300
微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