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规模猛追阿里:GMV差距正渐渐缩小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20-11-26 浏览:67 海淘人物
日前,京东集团发布了其截至2016年3月31日的2016财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2016年一季度京东交易总额(GMV)达到1293亿元人民币(约201亿美元),同比增长55%;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9.098亿元人民币(约1.41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7.102亿元人民币的净亏损额有所扩大。几天前,阿里巴巴集团也公布了其2016年第一季度财报。报告显示,2016年一季度阿里巴巴平台GMV达到742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净利润为53.14亿元(约8.2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5%。对比京东和阿里巴巴的一季度成绩单会发现,在GMV这一关键指标上,京东延续了去年以来的良好走势,55%的同比增长率完爆阿里24%的同比增长率。照此下去,京东的规模会越来越接近阿里。当然,在利润这一指标上,阿里的赚钱速度(一季度净利润53.14亿元)完爆一直处于巨额亏损(一季度净亏损9.098亿元)的京东。并且,往远看,阿里只会越来越赚钱,而京东受京东金融、京东到家等新业务的拖累,短期内恐怕无法交出一份盈利的财报。交易总额对比:从6.8倍到5.7倍最近一年多的财报对比都在说明一件事,那就是在规模上,京东正在与阿里渐渐缩小差距。GMV(平台交易总额)是电商平台之间公认的较有说服力的指标。2016年第一季度,阿里平台的GMV为7420亿元人民币,京东平台的GMV为1293亿元人民币。直观来看,在GMV这个指标上,阿里仍然甩了京东几条街。不过,对比彼此的增长速度,就会发现京东的形势比阿里更为乐观。2016年一季度,阿里7420亿、京东1293亿,阿里是京东的5.7倍;但在一年前,也就是2015年一季度,阿里的GMV为6000亿元,京东为878亿元,阿里是京东的6.8倍!短短一年时间,阿里和京东的GMV比从6.8掉到了5.7,发生了什么?翻阅京东在过去5个季度公布的财报,会发现其GMV同比增长率一直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从2015年第一季度到2016年第一季度其GMV增长率分别为99%、82%、71%、69%、55%;而阿里从2015年第一季度到2016年第一季度的GMV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0%、34%、28%、23%、24%,每个季度的增速都不及京东一半。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京东一直坚持B2C模式,其自建物流的良好用户体验,和在正品行货方面的积极形象,非常契合当下消费升级、用户对商品和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的趋势;其次,京东和腾讯联手后,微信、手Q等腾讯渠道带给京东不少流量,当然,随着腾讯对京东的拉动效应渐渐减弱,京东能否继续保持高增长还是个疑问。不管怎样,京东今天和阿里的差距已不像两年前那样悬殊。刘强东,这个马云当年没太关注的对手,正在成为其最大威胁。至少从阿里和京东的GMV对比来看,如果京东继续延续现在的增长态势,如果阿里不做出正确应对,双方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小。盈利能力比较:京东难望阿里项背京东赌未来,阿里有今天。2016年第一季度,阿里营收241.84亿元人民币(约合37.51亿美元),同比增长39%;净利润53.14亿元人民币(约合8.24亿美元),同比增长85%。而京东仍然深陷在亏损的泥淖里不能自拔。2016年第一季度京东净收入为540亿元人民币(约84亿美元),同比增长47.3%;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9.098亿元人民币(约1.411亿美元),去年同期为净亏损7.102亿元人民币。京东在2014年亏掉50亿,2015年亏掉94亿,从2016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来看,势头并未明显好转。反观阿里,上市多年,每个季度都能交出十分漂亮的盈利财报。当然,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阿里是平台收租模式,而京东是自营赚差价模式,这决定了京东走的本来就是一条苦逼之路,要想盈利只能通过扩大规模降低运营成本,并发展其他衍生服务。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提升商品价格、提升运费标准,以及增加商户提点和优化整体效率等手段,京东在电商这一主营业务上的收入和支出已经十分接近打平。根据2016年第一季度财报,京东商城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经营利润率为0.5%,而去年同期为-0.1%。值得一提的是,京东2016年第一季度新业务(包括京东金融、O2O、技术以及海外业务)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经营亏损为6亿元人民币,而其总的经营亏损为8.649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京东目前的亏损主要来自京东金融、京东到家等处于投入期的新业务。可想而知,刘强东过去用十几年的亏损换来了京东商城今天的规模,而眼下京东商城虽然接近盈利,但他又要把大量资金投入到未来业务上。而众所周知的是,金融、O2O都是烧钱非常严重的业务,而且竞争惨烈、需要长期投入。营收变现京东是一个自营+开放平台的混合型商业模式,毛利主要来自于自营差价和平台服务。其中自营业务承担着吸引新用户的中单,因此执行低毛利率来确保价格优势,其2016年Q1自营业务的GMV为762亿元,自营业务的净营收为500亿,其对应的毛利只有37.6亿元,毛利率约为7.5%左右,这相对于2015年全年6.4%自营毛利来说,提升了约1%的毛利率。或许很多人会诧异自营GMV为何与净营收不一样,这是因为GMV的定义是报告期间电商平台全部定单金额的总和,不论是否成交、有无退货。自营GMV和营收之间的差值不仅包括退货(退货的比率也没理由持续升高),各种折扣及优惠也隐身其中。好比京东以五折卖了瓶原价200元的红酒,可以把GMV说成200元,但财报中营收一栏只能填100元。2015年全球主要零售商自营业务毛利与此同时,京东的平台业务也发展的不错,目前已经入驻约10万个商家,平台交易额也是节节高涨,2016年Q1的GMV已经达到531亿元,基于此产生服务费(入驻费用、物流费、推广费用)已经高达39.94亿(创收率为7.1%),超过了自营毛利。京东的综合毛利率随着京东开放平台业务的持续增长,其产生的服务费将能够填补自营业务/新业务带来的亏损,甚至带领整个公司走向盈利。发展策略从京东财报可以看出,其依靠腾讯微信、QQ、腾讯网入口驱动用户增长的方式效果越来越微弱,京东需要重新寻找全新的用户驱动策略,从而持续驱动京东GMV高速增长。仔细分析京东自有的产品布局和腾讯整个生态体系,京东最佳策略为由腾讯社交工具驱动变为腾讯庞大的内容生态驱动,也即将京东电商平台和腾讯庞大的内容生态深度绑定,依靠内容与用户的深度交互,带动用户前往京东平台消费。然而内容与电商之间并没有直接连接的便捷途径,因此需要退而求其次,将腾讯内容生态中的媒体号(公共号、企业号、企鹅号、阅文平台创作者、动漫平台创作者、直播平台主播)与京东电商平台上的商品主体打通(包括商家主体、商品本身、商品生产厂商),如下图所示:流量分成机制1、针对自营商品:1.5%的分成策略,其中0.5%上交腾讯,1%下放给媒体号,这1.5%的费用由厂家出,而非京东;2、针对平台商品:2.5%的分成策略,其中0.5%上交腾讯,1%下放给媒体号,1%上交给京东,这2.5%的费用由开放平台商家出,而非京东;这种流量销售分成模式,不仅能够帮助京东大范围的推广产品与服务,而且也可以使得媒通过辅助销售产品,比展示广告收入分成强多了。试想阿里曾经因为害怕腾讯为其电商生态导流,从而降低商家对齐付费流量依赖而选择屏蔽微信,而京东则是选择开放共赢的方式,与大家一起发展电商,一起享受电商销售增长带来的红利。附:《京东2016年第一季度财报》(摘要)第一季度业绩要点:商品交易总额(GMV)为1293亿元(约合20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836亿元核心交易总额(不包括拍拍网)增长55%;净营收为540亿元(约合84亿美元),同比增长47.3%;服务和其它项目(主要来自电商平台业务)营收为40亿元(约合6亿美元),同比增长91%;营业亏损为8.649亿元(约合1.341亿美元),去年同期为营业亏损8.226亿元;按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营业亏损为2.957亿元(约合4590万美元),去年同期为营业亏损3.18亿元;按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京东商城营业利润率为0.5%,去年同期为-0.1%;截至2016年3月31日的过去12个月,排除拍拍网独立用户,活跃用户数为1.691亿,较去年同期的9780万活跃用户增长73%;完成订单量3.421亿份,较去年同期的2.215亿份增长54%;通过移动端完成的订单量约占总完成订单量的72.4%,同比增长160%以上。第一季度财务业绩:商品交易总额为1293亿元(约合201亿美元),同比增长55%;线上自营与第三方平台交易总额分别为762亿元、53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0%、63%;电子与家电产品的交易总额为675亿元,同比增长54%;日用商品及其他品类商品的交易总额为618亿元,同比增长56%;日用商品及其他品类商品交易总额在总交易额中的占比上升至48%,去年同期为47%;净营收为540亿元(约合84亿美元),同比增长47.3%;线上自营业务净营收同比增长45%,服务与其他项目的净营收同比增长91%;营收成本为462亿元(约合7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322亿元增长44%;截至2016年3月31日,京东持有的现金、现金等价物、限制性现金以及短期投资总额为345亿元(约合54亿美元)。附:一张图看懂京东2016年第一季度财报(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综合报道)
上一页:
盘点:凡客国美顺丰等10家网站被点名
下一页:
实战:海淘代购流程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0/300
微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