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图书馆加电商:实体书店掘墓人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20-11-26  浏览:34  海淘人物

看到线下的商业形态,就想着怎么能用网上的方式达到同样目的,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吧。在广州和深圳小住的几天里,我在广州著名的一所个性图书馆呆了很久。主要销售港台版图书,文艺书籍,外文书刊和创意产品的方所,是个十分具有情调的地方。这几天,这个地方举办关于书店的主题展览,一些形态类似的独立书店的店旗悬挂在大堂里。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书店正受到网上购书的挤压,但论及原因,说法却是五花八门。很多人提到了网店超低的价格压缩了传统书店的利润空间,以及网上购书的便利性。但我觉得,书店毕竟不是超市。只从商品的角度来评价图书的属性,难免会忽略一些文化产品特有的因素。使用电商买书,还是搜索为主要途径,因为顺序浏览的体验太差。要知道在书店,你看到的一本书的展示位置就只有书脊。多姿多彩的书脊是封面的延伸,仅仅一个banner的身位,就要做足功夫,吸引你看到它。然而在电商页面,你看到的是并不真实的,邮票大小的小图片,以及大片的文字和留白。那些精心设计的细节,全都被压缩到看不见的程度。其实,比起搜索和购书单,随机选书才更符合人们对书店的消费环节的预期。进超市可能是列了购物清单的,但买书更多场合是随便挑,看顺眼的就买。流连于书架之间,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这才是人们在书店应该获得的体验。在部分提供拆封书籍的书店,随意翻书也是体验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实体店里,有时借助店员偷懒的帮助,人们可以偷偷的翻书,查到他们想要的内容而不必买;但如果顾及版权,将在线试读的方式,由提供固定的试读章节,改为一个账号可以指定或者随机翻看书的哪几页,是更符合线下书店习惯的,更自然的手法。在此之上,甚至可以实现单独购买书的哪几页或者哪几章(据说美国亚马逊已经这么做了)。从根本上来说,导致国人把图书单纯的当作商品,而忽略书的文化产品属性的,还是现在的好书太少了。为了压低成本(以满足电商的促销需求),图书纸张粗劣,给作者的报酬和版税收入也在减少,养不活自己的作家和译者难以产生更加优秀的作品,整个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那么,某个地区最好的一批图书都在哪里呢?这个没有畅销书压力,也不用担心某本很老很老的图书因为卖不出去而下架的地方是哪里呢?很显然,答案是图书馆。硬件设施一流的深圳图书馆显示了深圳想要形成文化氛围的急切的努力。虽然跟其他城市比起来已经好了很多,但图书馆的访客们,还是主要把这里当作了免费的网吧,和完成作业的地方。我仔细观察了一些架子上的图书,发现在通俗小说的架子上是大概十年前左右的一批小说。旁边是提供畅销书的地方,但在这中间的也就是离现在5-6年的小说则不见踪影。在一些需要及时更新的专业书领域(比如计算机图书),大部分书讲解的软件版本是已经淘汰的版本,比如Flash8,PhotoshopCS5等。自然,深圳图书馆的藏书量已经是国内图书馆前列了,但不论从文艺书籍的覆盖面,还是从专业书籍的更新度上,还是赶不上人们的需要。要知道,书才是图书馆最核心的服务项目。那么,一方面是电商体验上和实体店相比,有别扭的地方;一方面是能提供顺畅购书体验的实体店在萎缩;还有一方面是图书馆面临书源优化,或者吸引读者前来的问题。如果电商和图书馆结合起来,就出现了一种神奇的可能性。我不由得想到这么一种模式:在城市中心的图书馆,由电商捐赠自己仓库内图书的样书作为试读。人们在图书馆查阅图书的时候,可以借助手机扫码,讲解器,头盔或眼镜等方式,选择一键购买实体书或电子书。图书馆可以覆盖书本身的条形码,改以显示多家电商一键购买链接的二维码,为读者提供更加自然,和更像传统书店的购书体验。在网络展示上,借助头盔和眼镜发展的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读者体验360度的图书馆实景,在家中模拟进图书馆挑书的情景。这种智能的图书馆,还可以在人们搜索某个分类或某个关键字图书的时候,让虚拟书架上的书一本本飞出来,在天空飞舞过后,重新按搜索结果的顺序排列到书架上,在用户的眼前展示出一幅魔法世界般的画面。那么,如果家中可以虚拟图书馆,技术也是电商自己的,图书馆在合作中岂不是处于弱势?也不尽然。图书馆可以提供的资源就是海量的藏书。电商总会因为库存原因,淘汰一批过期积压的书籍。而这些书如果查询或借出的人比较多,就是一个市场信号,可以及时反馈给电商重新购入,和吸引出版社重印。甚至,图书馆还可以与电商合作出榜单以及收入分成,或者为在图书馆买书的用户,赠送多试读几本书的权限,或者延长借书期限等福利。也许,如果电商和图书馆的这种结合模式,真的能创造一个城市内规模最大的一家实体书店,那现在实体书店模式的末日,也就真正到来了它任何能够保留下来的独特属性,都已经有了更好的替代方案。
海客讨论(0条)

头像

0/300

微博发布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984.0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