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单工厂已形成完整产业链 疯狂“刷单” 会刷掉电商经济未来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20-11-25 浏览:35 海淘人物
在中国,刷单是电商行业不少卖家的潜规则。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依附一些网购平台,近几年形成不少规模庞大的刷单组织,人数少则几十数百人,多则数千人,他们隐身于各大语音平台,一些网店的好评和高销量依靠他们组建的刷单工厂完成,这些刷单工厂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媒体的这次起底,虽并未揭示多少让人意外的细节,却将刷单这一现象作为一个公共议题,再次呈现在社会与舆论面前。刷单的负面之虞,无需多作强调。一个本来靠着陌生人信任支撑的电商经济,如果自恃的公平、开放生态与信任评价机制,被认定为存在着虚假泡沫,它对于电商平台和电商所累积起的社会信任的吞噬,可想而知。而从更宏观的角度看,经历十余年发展的中国电商若不能摆脱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粗鄙,不能有效管控危机,则很可能影响整个新经济的发展潜能。刷单不是新鲜事,对于刷单行为的纠偏,从监管部门到电商平台再到各快递企业,也并非没有动作。但刷单却如一块毒瘤有壮大之势,说明既有治理模式的失效,那么如何跳出当前的治理窠臼就成为当务之急。从外部监管看,有偿刷单,已经涉嫌虚假广告和欺诈。对此,工商总局发布的《网络交易管理办法》,针对网络水军或刷单客已有明确回应。如为网络商品交易提供信用评价服务的、应当通过合法途径采集信用信息,坚持中立、公正、客观原则,不得任意调整用户的信用级别或者相关信息,再如通过博客、微博等网络社交载体提供宣传推广服务、评论商品或者服务并因此取得酬劳的,应当如实披露其性质,避免消费者产生误解。只是,这类规定要么是浅尝辄止,要么是知易行难,执行力度要打上一个大问号。而对于刷单最集中的商品页面有偿发布虚假评论,上述规定还未涉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去年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向法院起诉1114人,指控他们在网站有偿发布各类产品和服务的虚假评论,损害了亚马逊的公司品牌和声誉,而国内则多采取罚款、关停账号的处置方式,责任的追究力度、范围存在很大区别。如是两种处理模式的差异,与电商平台的态度有关,更与相关法律的规格、完备度和精确性有直接关联。从各类电商平台看,囿于其本身并非是刷单行为的利益绝缘体,如电商在寻求刷单时,也间接给电商平台带来了更多的人气和流量,这决定了电商平台表面上对于刷单行为零容忍,但实际执行中却很难避免板子高举轻放的自我限制。正基于上述现实,针对刷单行为,各种分析都指向了一条共同的治理路径,即优化当前各电商平台的经营模式。当前多数电商平台实行的是按销量对商家进行排名和资源分配,这导致绝大多数中小店家不得不靠刷单来提升销量和人气以获得更多的平台资源。由此有建议指出,从长远发展角度,未来电商平台或需变价格、销量的排名竞争,为真正的口碑和产品差异化竞争,如此才能降低电商对于刷单的刚需。社会对于刷单等市场非诚信行为的无意识宽容,也助长了类似现象的有恃无恐。对于刷单者而言,刷单不过是一个轻松赚外快的兼职,几乎不背负任何道德压力,更遑论法律震慑。而近年来围绕电商经济的话语泡沫,也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其问题与缺陷的社会发现过程。此外,人气与销售量对于消费行为的决定性作用亦有被夸大之嫌,这客观上导致了不刷单是等死,刷单是找死的电商生存之道被众多商家所接受,从而诱发不可小视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而事实是,相关调查显示,仅有三成受访者表示十分重视商品销量。就此而言,对刷单等问题的治理,也离不开社会层面对于电商经济的祛魅。(来源:《羊城晚报》;文/朱昌俊)
上一页:
分析:淘宝网创业为何已难赚钱?
下一页:
实战:淘宝网“爆款”打造的几大步骤分析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0/300
微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