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案例】小米手机:为什么要开拓海外市场?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20-11-23 浏览:31 海淘人物
小米将变成国米,这不是别人造谣,是雷军亲自说的。雷军在接受《财富》杂志(Fortune )的采访时说,在成功进入了新加坡市场之后,小米手机还将进军俄罗斯、土耳其、巴西、墨西哥及印度等国家,从而中国小米将升级为国际小米。为什么小米会变国米很简单的理由,因为中国国内市场已经容不下小米了。这当然不是说小米做了什么事犯了什么众怒,而是说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目前已经趋于饱和,要想改变中华酷联为主体的传统市场格局,小米手机必须要在细分市场上有大的突破。虽然小米口口声声说要比肩苹果,但是我们认为在产品层面它连给苹果提鞋都不够资格,剩下来的唯一捷径就是扩大市场销售份额增加用户数,最简单的就是开拓新市场,在国内新市场和国外新市场两个选择中,雷军最后选择了国外这条路。是什么促使雷军下定决心进军国外市场了?我们知道,小米手机的发展轨迹在中国手机界来说是一个神迹,因为用奇迹来形容它已经不适合了。短短不到三年时间,从一个空壳公司到年销量1870万台以上,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事,那么小米的用户哪来的?我们分析从小米手机上市之后的2012年到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销售的数据(艾媒咨询数据):2012中国市场全年累计销售智能手机的数量高达1.69亿部,三星以22.5%的份额独占鳌头,联想、华为、酷派、中兴分别以10.7%、9.9%、9.5%和8.9%占比紧随其后,而当年小米手机销量为712万台,占比达到了4.3%。根据IDC的数据,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的销量约为3.2亿部,相比上一年增长约一倍,而小米手机的销量达到了1870万台,市场占用率也提高了约1个百分点,加上2012年的销量就超过2500万台,这些二千多万的用户哪里来的?我们分析小米手机的成长历程,惊奇的发现这些年也国产手机迅速发展的三年,除了传统的四大支柱国产手机品牌,还涌现出像vivo、OPPO、金立这样的旧瓶新酒式的智能手机厂商,也有像大可乐、小辣椒、阿里云体系等新兴的国产手机品牌,应该说竞争相比以前并没有降低反而是更激烈了,那这些用户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熟知手机市场的朋友肯定清楚,在这三年里,很多原来在深圳华强北市场活跃的小品牌不见了,还有就是诺基亚抛弃塞班系统的改弦易张却落得折戟沉沙的下场,再就是像摩托罗拉、索尼、LG等原先叱咤风云的国际手机厂商也变得萎靡不振,所以,大家也就不难想通了,为什么在以中华酷联为首的国产手机厂商团队集体雄起的这几年,小米手机还能以神的速度进行发展,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抓住了原来强大对手的衰弱期,趁你病要你命,小米真的很神。那为什么现在又要转向开拓海外市场?很简单,国内的对手越来越难对付,当你的对手学会了你的营销推广精髓,又在产品上拉你几个身位,并且成本和质量控制又远胜你这个无厂代工模式的平台,受到的竞争压力就可想而知。面对技术水平强大和已经明白过来互联网模式怎么玩的对手,加之IPO对各项运营指标的要求,寻找新的爆发点就成为了小米品牌当前的迫切需求,前期小米电源、小米电视、小米平板、小米路由器的面市可以看成是这种需求压迫下的一种战略部署,而落实到手机产品上,就是对海外市场的直接开拓。相比于国内手机市场的红海竞争态势,海外手机市场就成为各家厂商蓝海战略的奠基石,小米也不例外。先前的新加坡只是小米开拓海外市场的试金石,接下来的美国、俄罗斯、土耳其、巴西、墨西哥及印度等国家才是决定小米手机能否再造辉煌的决定性战场。小米海外战略成功的机率这个命题有点空而大,依概率学而言就是五五开的比例,而各种外因的要素才是左右这五五比例偏差的根本。我们对小米手机成功经验的总结就三点:第一,超强性价比,它会用当时最好的硬件配置平台然后价格却是主流竞争产品中最低的,而且低得让人咋舌;第二,期货策略,就是这月发布半年后才全面上市,期间有少量的产品,顺理成章的就把这第三条抢购销售政策引了出来,就是我们常说的饥饿营销策略,你必须要抢,要有F码,完美地将中国人抢涨不抢跌的畸形心理牢牢的展现在大众面前,关键它还能把控得很好,这不得不让佩服,但洋人们吃这一套吗?要说海外市场的先驱者,并不是小米手机,中兴、华为10年之前就已进入海外市场,酷派在2012年也已开始拓展美国市场,单款产品在美国单月销量超130万台,而深圳的很多中小厂商更是直接与海外客户(主要是东南亚、印度、中东、非洲等地区)做OEM产品服务。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中国国产手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都是采用与当地运营商联手的策略,借助当地运营商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产品销售,最多也就算是一个代工厂的角度,当然这不是小米愿意学习的榜样,因为他并没有代工厂,再给海外运营商代工,他就成了二道贩子了,这跟它谋求高利润高回报的市场目标并不匹配。既然运营商不想傍,那就只能是通过品牌形象塑造来杀开一条血路了。其实这并不是什么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像OPPO当年的蓝光产品就在美国市场大放异彩,成为高档产品的代名词,而刘作虎也凭此接手OPPO的手机业务,所以说中国产品在海外不乏成功案例,但是具体落实到品牌实际运营,就显得有点难以判断,比如小米的三板斧。小米三板斧在海外市场能行得通?小米手机照搬国内的经验就一定能成功?就着前面咱们说的小米三板斧,我们来分析一下。首先是产品,小米手机主要面向普遍大众市场,戏称为屌丝专用,其产品技术水准实际并不优秀,特别是与华为、酷派这些传统大佬相比差距明显,更别提与三星、摩托罗拉这些多年积累的国际性巨头,最直接的就是到目前都没有4G产品面市,跟不上行业热点技术。那么靠高配置的硬件能否吸引海外用户的眼球了?这个是当然了,但是低成本不是只有小米才能做得出来的,要比成本根本比不过深圳华强北的这些厂商,所以小米这个优势搬到国外并不明显,这个理由也很难让我们服气。对于第二个期货策略,完全是为高配低价找回利润而生的,先发布然后没货,等上三五个月元器件不紧张了价格也下来了,当然成本也能控制了,于是大量上货,这个熟知小米的人都清楚。如果在海外还玩这一招,我只能说看谁来帮你收尸了,特别是诸如像MSM8974AB变身MSM8274AB这样的事件,放在像美国这样的海外市场估计就是数额高得吓人的索赔了,不要把海外市场用户的智慧与中国屌丝的智商相提并论,特别是在一些重视合同效用的先进发达国家,搞不好就是当内裤级别的索赔诉讼。至于第三点的抢购和F码策略,这个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种在不同文化下的尝试,也许人性的共同点会让这种策略得到全球各地市场用户的认同。例如一加手机就在美国市场尝试通过邀请码来进行手机产品的销售,这种模式与小米的F码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成效如何目前并没有得到实际的数据来进行支持。我们认为最有可能初见成效的是小米的粉丝营销模式,而这种模式最大的门槛就是产品体验对用户的影响,像MIUI这种适合中国人使用习惯的界面真的能拼过风靡全球的CM,并在海外用户中形成影响力从而推动小米手机的销售,我表示怀疑!或者你说我针对的目标是海外华人,也许这真是一个全新的细分市场。失去了粉丝口碑相传的推广效果,你说小米还能剩下什么了?要知道小米在国内的这种营销模式最大的赢家不是用户,也不是厂商,是黄牛一党,当然也有人说小米公司就是小米手机最大的黄牛,不然怎么小米老是缺货而加钱在黄牛处就能随便买,没有内幕你们信吗?但这种营销模式搬到国外,能行得通吗?我觉得最大的变数还是在于这位前谷歌全球副总裁雨果·巴拉(HugoBarra)的魅力,他能不能撑起来大局,决定了小米能否在诸如美国这样的市场取得成功的关键。有人问为啥不是雷军,得了吧,那不还如罗永浩了,好歹他还是新东方出来的,英文演讲上手更快!小米试水海外市场背后的象征意义对于小米手机进军海外市场的战略思路,我们认为试水的性质更大。其一,表明自己是一个国际性品牌,有资格去跟苹果、三星这样的国际厂商真正站在同一个高度进行对比,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掩耳盗铃式的自吹自擂。其二,试水海外市场,跳出国内市场竞争的红海态势,不再跟这些国内的手机厂商在价格上拼剌刀,希望能在俄罗斯、印度、东南亚这样的新兴地区打开市场,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其三,又一轮融资即将开启,IPO的目标又近了一步,必须有一些让投资人感兴趣的成绩和市场表现来佐证这笔投资的正确性,开拓海外市场很贴合这样的需求。第四,就是一个象征意义上的举动,就像你在珠峰顶上插上一个小旗表示你曾经来过,但至于你是被担架抬下去还是自己真的走下去的没人会关注,意义大于行动的本身,至于能卖多少?听天意,尽人事了。第五,为国内产品树立一个标杆,涨价也是有理。当年华为的余承东就将荣耀X1在欧洲销售的产品定为399欧元,等于3353元人民币,而国内只要1799元。至于欧洲能卖多少台不是我们考虑的,但是对于国内的用户而言就是一种诱惑,你看在国外卖这么高的价格的产品在国内只要一半的价格,你还不买?说白了就是一种营销的手段,红米要涨价了?有可能哟!总之,小米手机进军海外市场,我们应该表示出来十分的尊重,必竟这对于国产手机厂商来说是一大步,为了国米,请鼓掌!(来源:百度百家 文/CN314 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上一页:
实战:改善电子商务策略的七个技巧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0/300
微博发布